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86节
而这人也正是北宋的亡国之君。
正是从赵桓这开始,整个宋朝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
北方割让给了金,南方也就是南宋了。
赵匡胤突然说到:“为什么会突然割地?还是直接割出去一半的国土,这也太荒谬了些!”
萧然则是说道:“没办法,谁让赵桓胆子小又信错人了呢。”
当年金兵渡过黄河,直指京师。
宰相白时中、李邦彦说都城守不住,只有避一避。
李纲反驳说:“天下的城池哪个能有都城坚固?而且宗庙、社稷、百官、万民都在这里,怎能丢掉呢!今日之计,应当整顿军马,团结军民,坚守都城,等待勤王之师。”
赵桓问:“谁能担任统帅,指挥抗金?”
李纲答:“白时中、李邦彦虽然未必熟悉军事,然而身为宰相,抚慰将士,抵抗金兵,乃是他们俩人的职责。”
白时中十分生气地说:“李纲莫非不能率兵出战吗?”
李纲坚定地说:“陛下不嫌我懦弱无能,让臣负责军事,我愿以死相报!”
于是,赵桓任命李纲为东京留守,负责保卫东京,抵抗金军。
可是正在这时,内侍前来催促说,皇后朱氏已经准备好动身离开开封。
赵桓一听,脸色大彼岸,急忙离座说:“朕不能留在这里了。卿等不要留我,朕要同皇后一起启程。”
赵匡胤一脸震惊的说道:“这就要逃走了?金兵明明还没有兵临城下啊!”
赵光义也跟着说道:“身为皇后,竟然率先动摇军心,不砍杀了也就罢了,怎么能因此而放弃城中的百姓呢!”
萧然撇了撇嘴,“要不然你们以为为什么说他懦弱,而他做的还不止如此,当时李纲跪下来求他,赵桓才没走,结果就因为半夜的时候,有大臣劝他走,他就立刻决定动身。”
赵匡胤很想拍桌子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怒气,但是看着这桌子,他没忍心下手,只能忍着一腔怒火说道:“这人还真就是胆小如鼠!”
萧然则是说道:“当时李纲本人都懵了,本来都说好他来负责治兵御敌的事情,赵桓也答应不走了,结果第二天一早,他就看见人家连马车都准备好了,准备跑了。”
李纲知道赵桓又改变了主意,差点没被气死,他只能着急地大声问禁卫军:“你等究竟愿意留下守卫宗庙社稷,还是愿意随皇上逃跑?”
禁卫军齐声答道:“父母妻子都在这里,愿死守京城!”
听了禁卫军的答话,李纲急忙入宫去找赵桓。
并对赵桓说:“陛下已答应留下,怎么忽然又要启程了?六军父母妻子都在这里,愿以死守城。陛下强迫他们护驾出走,万一中途四散回都,谁来保卫陛下?
况且金兵已经很近,探知乘舆尚未走远,用健马快追,怎么抵挡得住?”
赵桓这才醒悟过来,下令召回皇后。
为了稳定人心,李纲立即晓谕军民说:“圣上主意已定,决心守城,敢有再说离开京师,扰乱人心者,斩!”
禁卫六军一听留下坚守,一齐高呼“万岁!”
李纲正在部署守城,金军就到了都城西北的牟驼冈。
牟驼冈是宋军养马的地方,两万匹军马和大批草料,都落入金军手中。赵桓得到消息大吃一惊,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李邦彦说:“都城兵微将寡,勤王兵一时又到不了,除了割地求和,没有别的法子。”
李纲反驳道:“金兵孤军深入,所带粮草不多,不必那么怕他。万一出战不利,可以闭城固守。同时,急催各路勤王之师火速前来,那时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打败金军,割地求和的事,千万不能干!”
赵匡胤听完后说道:“这个李纲到是个有血性的人,此人不错。”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52章赵匡胤很生气,没有骨气!
萧然点了点头,“确实,李纲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将领,也坚决不肯做割地赔款的事情,可惜赵桓不听啊!”
明明李纲已经将事情分析明白的告诉了赵桓,可私下里,赵桓却接受了李邦彦的意见,派使者前往金营商议割地求和。
使者走到半路,碰上金军的使者吴孝民,于是宋朝使者又领着吴孝民回到开封。
金军让赵桓派人去求和,赵桓答应了,派了李棁去。
当时本来李纲请求派他前去。
赵桓却说:“你身负守城重任,国家安危,系卿一身,岂可离开?让李棁去吧。”
但是李纲知道,那都不过是借口,于是等到大臣们都离开之后,只有李纲留下不走。
他问赵桓到底为什么不派自己出使金营.
赵桓回答说:“卿性格刚直,前去议和不合适。”
李纲奏道:“金兵大军即将兵临城下,勤王之师又没有到来,暂时议和也可以。但议和的条款要恰当。否则,会招来大祸,宗社安危在此一举。
李棁柔懦,恐怕有误国事。敌人是贪得无厌的,必然会提出非常苛刻的条款。只要朝廷举措适当,敌人就会见机退去。
如果朝廷迫于金军的威势,答应他们的全部要求,金军就会轻视我们,那样后患无穷。”
可是赵桓不听,仍让李棁出使金营。
果然,李棁等到了金营,吓得什么都不敢说,只是领回了金军提出的议和条款:
给金军五百万两金子,五千万两银子,牛马一万头,绸缎一百万匹,尊称金帝为伯父,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派宰相、亲王到金营为人质,把金军送过黄河。
就这样,李邦彦等人还极力劝赵桓接受这些条款。
当时国库早已空虚,哪有那么多金银?只好下令在京城尽力搜刮,搞得家家不安,人人惊恐,全城乱纷纷,朝野闹哄哄。
赵匡胤十分生气,“这人真是半点骨气都没有!”
萧然倒是说道:“人都说有什么主子,就有什么样的奴才,就是可惜了李纲,要是换个皇帝,说不定还能有一番大作为。”
赵光义也说道:“人家还没打上门来,就先将好处都给了出去,真是懦夫!”
萧然点头,“可不就是懦夫么,当时李纲拼命反驳,和李邦彦争论,结果赵桓倒好,在一边一句话也不说,气的李纲干脆请辞。”
萧然喝了口茶水,然后继续说道:“当时李纲请辞的时候,赵桓还安慰李纲,说是这件事情我们慢慢商量,让李纲不要着急,结果李纲刚出门,赵桓转头就答应了金军的条款。”
赵匡胤气的眼眶发红,“这人莫不是个傻子不成?!”
萧然深有同感,“当时李纲都已经把事情说的很明白了,告诉赵桓,不能答应这些条件,金军的胃口太大了,三镇,是国家的屏障,割给金军,还怎么立国?”
赵匡胤赞同道:“就是啊,连军事重地都割让出去,还怎么立国啊!这个软蛋!”
萧然继续说道:“而且当时李纲都已经说了,等他们拖延几日,到时候勤王的军队就到了,哪怕不能把金兵赶出去,那也有了谈判的资格,结果赵桓是一点也没听进去啊!”
赵匡胤十分果断的说道:“这种心中没有家国大义,半点骨气都没有的人,别说是皇帝,就连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都算不上!”
赵光义也说道:“他这样,也和通敌叛国没有什么区别了。”
也就是赵桓是皇帝,要不然可不就是通敌叛国么,就差把皇位都给人家了。
这时,赵匡胤问道:“那最后是谁去的金国?他们不是要人质吗?”
萧然说道:“是赵构和当时的宰相张邦昌。”
说到这,萧然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说道:“说起这个张邦昌,这人可有意思了。”
赵匡胤看向萧然,有些疑惑的“哦”了一声,“怎么个有意思法?”
萧然说道:“因为他是金朝扶持的伪楚皇帝啊。”
完颜宗翰在靖康二年攻破开封,俘虏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金人当时的目的显然是岁贡钱财,所以他们还是要立一个汉人君主帮他们筹措岁贡。
虽然汉人均提议另立赵氏,但金太宗一概否决。
这个时候张邦昌成了被提名的唯一人选。
在宋齐愈、王时雍等人支持下,金人“劝进”张邦昌。
张邦昌就这么当了皇帝。
赵匡胤一言难尽的说道:“我还以为是他自己自愿的。”
萧然摇了摇头,“这人还真就不是奸佞之人,他也是被迫登基的,甚至都不自称‘朕’,连办公的地方都不在一般皇帝办公的地方。”
张邦昌将办公地点设在文德殿,当时皇帝的办公地点为紫宸殿和垂拱殿,并将办公桌椅西向放置,向来皇帝的座位是南向放置的。
除此之外,他还坚决制止朝廷官员向他跪拜行大礼,当有的官员为了巴结讨好而对其跪拜时,他必定“东面拱立”。
张邦昌与朝廷官员开会聊天时自称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来时用“手书”而不是“圣旨”。
凡此种种,都充分证明了他坚持为臣而非为君的礼制,始终是与朝廷官员们以平级关系相处。
王时雍是推举他成为皇帝的首席功臣,也可以说是他的心腹和死党,可是当王时雍以皇帝专用的“陛下”称呼他时,他丝毫不留情面地将其狠狠训斥了一番。
后来金国大军准备返回北方,已经身为“皇帝”的他却身服缟素,率领满朝文武,亲自向其时已身陷金军牢笼的徽、钦二宗遥拜送行,并且伤心欲绝,涕泪俱下,完全是为人臣子的礼仪。
赵匡胤有些感慨的说道:“这样的人还真是少见,那可是皇位啊!”
赵光义点了点头,“是啊,甚至不是唾手可得,而是已经坐上的皇位啊!”
萧然也说道:“不止如此,等到金兵撤军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迎赵构,并且将皇位给了赵构。”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53章金人的傀儡皇帝,迫不得已!
赵匡胤了然的说道:“也多亏他将皇位归还了,不然赵构不会留他。”
赵光义则是有不一样的看法。
“他可以不还的,找那群金人就是了,金兵肯定更想要一个傀儡皇帝,而不是一个会将他们赶出去的皇帝。”
赵匡胤一想,也是。
萧然则说道:“当时王时雍、徐秉哲告诫他骑虎难下,还政必无善终,而赵构登基之后,起用了李纲,李纲也确实弹劾了张邦昌,但是赵构却只是将张邦昌降了职。”
赵匡胤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如果这张邦昌确实是无辜的,自然不该杀他。”
萧然点了点头,“张邦昌在位不过三十三天,而且从来没有僭越过,还是一副臣子的样子,后来有人说他不过是在惺惺作态,但是他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毕竟要是惺惺作态的话,那他在位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谨小慎微,生怕逾矩了。
而且要知道,当时谁也不知道赵构的想法.
张邦昌这么把皇位交出去,如果赵构是一个心眼比较小的,说不定还真的就不会留着他。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