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83节
她也是要脸面的。
赵曙扶着赵光义坐在了椅子上,然后想要回身去搀扶赵匡胤,结果就见赵匡胤直接坐了下来,还说道:“我还没老到不能动的地步!”
赵曙有些尴尬的朝着赵匡胤笑了笑。
倒是萧然一眼看透,说道:“有些人啊,就是嘴硬,心里别扭又不说,啧啧啧。”
赵匡胤冲着萧然翻了个白眼,反正只要他不说话,萧然说的就不是他。
待几人坐定之后,气氛一时之间沉默下来,空气中都是尴尬的感觉。
赵曙也有些不自在,这还是他第一次和曹太后这么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
看着这情况,萧然怼了怼赵光义,说道:“这是你重孙子,你不说点什么?”
说完,萧然还冲着赵光义挤眉弄眼的看向曹太后。
赵光义想了想,然后了然般的说道:“曹氏对赵曙多有忽略,如今两宫不和,你们是怎么想的啊?”
萧然一巴掌拍到了自己脑门上。
怎么说呢,有默契,但没完全有。
见此,萧然只好出声说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们之前的关系还没有这么差?”
赵曙想了想,点了点头。
确实,小时候,他和曹太后不亲近,但是也没有怨恨她。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47章曹太后母子情深,有误会!
毕竟曹太后对他来说就像是一个陌生人一样,抱养他也不是曹太后的主意,他有什么好怨恨的。
只不过在他登基之后,曹太后把持朝政,不愿归还。
在大臣让她垂帘听政的时候,她还推脱,这就让赵曙觉得她十分虚伪.
而且后来,曹太后对赵曙也越来越没有个好脸色了,这就导致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想到这,赵曙说道:“我和大娘娘虽是母子,但却没有母子之情。”
这话曹太后听来有些扎心,虽然说在赵曙小的时候,她忽略了这个孩子,可是在赵曙登基之后,还是她帮忙稳住的朝堂啊!
想到这,曹太后不禁红了眼眶,当时她一介女流,朝堂上那些文官一边要她垂帘听政,一边又说她是女人,不懂朝堂上的事情,要听他们的话!
天知道,她当时是怎么稳定的朝堂!
曹太后深吸一口气,声音有些颤抖的说道:“老身不是你的生母,也不求你有多敬重,可我自问不曾对不起你。”
见赵曙想要说什么,曹太后伸出一只手,表示让赵曙先闭嘴,然后才说道:“你是被抱养进宫的,本就不是我亲生孩子,下面的人踩高捧低已经是常态,可你又何曾找过我呢?”
赵曙一愣。
确实,当时他满心哀伤,只想回到自己生父身边去,被欺负了更是哀怨难过,在他看来,曹太后和仁宗就是让他和父母分离的罪魁祸首,自然不会去找她。
这时,曹太后又说到:“等你身体好一些的时候,我本想一边教导你,一边将政事交给你,可你却觉得我不肯放权,朝堂上诡波云涌,我早受其苦,尤其是那些士大夫们,简直不知所谓!”
曹太后拍了拍桌子说道:“偏偏我又不能奈何他们!所以,你防备我,想亲政,那我便把政权还给你就是,免得我们母子更加生分。”
说到这,曹太后还是没忍住掉了眼泪,说道:“可你啊,全然当我这个养母不存在,不成关心,不成过问,我给你的东西你也不屑一顾。”
赵曙此时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伸出手抱住曹太后说道:“是儿子的过错啊!”
眼看这两人抱头痛哭,萧然连忙打断到:“你确定你们两个之间没有什么误会吗?”
本来正在痛哭的两人对视一眼,然后渐渐冷静下来了。
仔细一想,好像确实是。
本来他们对对方是没有这么大的意见的,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开始对对方越来越不满。
这时,赵曙突然说到:“好像是陈承礼之前同我讲过,说,说是大娘娘对我不满,所以不愿意将政事交给我,还说大娘娘不想要看见我,所以我才不曾去过。”
曹太后一愣,说道:“这陈承礼是谁?”
“不过是一个宦官。”萧然说道。
赵匡胤看向萧然说道:“你竟然知道他,难道是他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萧然想了想,“倒是做了,只不过也没成功。”
在宋仁宗以前,僧官的选补大多贿赂公行,由皇帝直接指定某僧侣为僧官。
宋仁宗时期,谏官、御史对此议论颇多,宋仁宗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下令凡是僧官缺额,由开封府左右街僧侣各选一名出来,考试经业、品行等,然后升补为僧官。
治平二年九月,中央僧官中的“鉴义”一职缺额,中书执政大臣已下令开封府左右街各选一名僧人出来考试,但宦官陈承礼却把宝相院僧侣庆辅推荐给赵曙。
曾公亮、韩琦等人认为这一升迁违背了祖宗之法。
欧阳修为此还专门上书,认为庆辅担任鉴义一职不公平,他认为升迁一名小小的僧官是否合适无关紧要,但宦官干政却是不能不提防的。
最终赵曙不得不妥协让步,收回了成命,陈承礼也因此而受到谴责。
萧然说道:“其实就是受贿了,而且谋求的只是一个小官,但是就像欧阳修他们说的一样,主要不是官职的大小,而是不能让宦官干政。”
赵匡胤对此深有体会,“没错!”
就比如宋理宗时期的董宋臣!
还好欧阳修他们将萌芽扼杀在了摇篮中。
赵曙则是生气的说道:“看来一切都是这个陈承礼而错,是他挑拨了我和大娘娘的关系啊!”
曹太后也跟着点头,“确实如此!”
不管怎么说,反正当时赵曙就下令,直接把陈承礼处死了。
而赵曙和曹太后的关系也变得好了不少。
也正是因为之前,曹太后说她在朝堂上有多为难,让赵曙生出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所以两人现在倒是有一些互相依偎的意思了。
赵曙想了想,有些犹豫的开口说道:“太祖,太宗,我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真是成也文官,败也文官啊!”
赵匡胤叹了口气,说道:“明日,我自会将那刻下的字迹抹除,不过你要知道,任人唯贤,不要去管是文官还是武官,要看谁能解决问题,你可明白?”
现在大宋重文轻武的问题太严重了。
这就导致有很多文官看不起武官,甚至武官在拼杀过后,想要融入朝堂就只能放弃兵权,成为文官。
萧然说道:“还不是那些士大夫的问题,就是把他们的心养大了,本来不过是对他们多了一些尊重和保护,结果倒是让朝堂成为了他们的一言堂了!”
当然,倒是不能将所有的言官都一棒子打死,可也总是大差不差的。
这时,赵曙说道:“我倒是想处置一些人,可是哪里有人敢参他们一本呢?那些御史台的人,只看有谁得罪了他们,才肯上奏,若是要他们平白上奏的话,他们是不敢得罪权贵的。”
听赵曙这么说,萧然突然想起来一个人。
一个在后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还拍了好多电视剧的一个人。
那就是包青天,包拯!
虽然说在戏曲和影视剧当中,包拯长的很黑,头上还有一个月牙,但是那都是杜撰的而已。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48章萧然推荐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在宋史中,倒是没有对包拯的外貌描述,但是就当时百姓给包拯立的雕像来看,包拯长的不黑,也没有月牙。
之所以他在后世会是那种形象,主要是被民间艺术渲染所致。
古代人们认为外貌太清秀让人感觉不踏实,加上包拯铁面无私的性格,《说文解字》中说:“铁:黑金也。”
即铁的颜色是黑色,包拯因此顺理成章,被描述成黑脸了.
这时,赵曙也一脸怪异的说道:“想不到就连样貌,都会被后人给曲解啊。”
萧然点了点头,赵匡胤趁机说道:“所以说,做事要无愧于心,目光长远是好的,可也不要因为担心后人的评价为畏手畏脚。”
赵曙连忙站起身来,十分恭敬的行礼说道:“是,我受教了!”
赵匡胤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看着萧然说道:“既然你刚才说你想起了包拯,那他肯定不是无名之辈吧。”
萧然点头,“当然不是,他可是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代表!”
这话一出,赵曙瞬间双眼放光,他现在就需要这样的官员啊!
于是,赵曙连忙问道:“还请国师大人细说!”
萧然点了点头,“包拯这个人,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也会适当的宽容。”
“而最重要的是,包拯可是清官的代表!”萧然说道。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
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
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时。
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
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
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
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
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
听罢,赵曙大笑着说道:“要是朝廷上都是这样清廉的官员,我也就不用担心有人暗中勾结了!”
毕竟人家根本就不收你的东西。
萧然则是说道:“能有这么一个包拯,都是烧了高香了。”
赵曙一想,也是,“确实,有一个包拯已经是我的幸事了。”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