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571节

  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

  而且这个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

  他在《论财利疏》中指出:

  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因为

  “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盘剥,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

  从而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

  司马光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嘉祐六年,他上书《论宴饮状》,恳请皇帝为民着想,悉罢饮宴。

  在哲宗登基后,宣仁皇太后向司马光征询治国方略。

  司马光上《乞开言路札子》,建议“广开言路”。

  司马光又一次呼吁对贫苦农民不能再加重负担,而且主张新法必须废除,要对农民施以“仁政”。

  说到这,萧然忍不住说道:“司马光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谏官,但是却有些不通人情。”

  这话赵匡胤是赞同的,但是他也很赞同司马光的做法,“谏官是不需要通人情的。”

  毕竟如果谏官和谁的关系好,那么在劝谏的时候,就难免会失了偏颇,甚至排除异己。

  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但是萧然却有些不解。

  “可是,他如此劝谏,皇帝不会觉得厌烦吗?”

  一旁的赵光义哈哈一笑,“当然会了,但是就像你说的,宋朝的皇帝,除了我们两个,脾气都好啊。”

  萧然一想,好像也是这么回事。

  萧然叹了口气说道:“确实,脾气是真的好,能够忍下劝谏的皇帝,倒也让人觉得他是个明君,但是能忍得了司马光的,我可太佩服了。”

  赵匡胤好奇道:“何出此言啊?”

  萧然说道:“因为司马光的劝谏,不但喜欢夸大其词,把事情往严重了说,他还只提出问题,但是不解决。”

  为了让赵匡胤他们更好理解,萧然还打了个比方。

  “就比方说财政问题,王安石提出的方法,他觉得不好,他反对,但是他却不提出该怎么解决财政赤字的问题。”

  赵光义想了想说道:“这,只能说他确实有判断的能力,但是却没有提出得能力。”

  换句话来说,就是实力不够。

  萧然赞同的点了点头。

  “确实,就连史书上,都说他政绩平平,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330章赵匡胤有点不爽,有偏见!

  不过,萧然的话锋一转,说道:“但是司马光这个人,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诚实。”

  司马光自己曾说过:“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

  而他之所以会如此,也和他小时候,他父亲对他的教导有关系。

  大概在他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

  後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

  于是他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

  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

  说到这,赵匡胤突然有些好奇的说道:“既然如此,那你说,如果我去问,她废除新法的原因,他会不会如实相告?”

  萧然也愣了一下。

  司马光表面上认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胜于旧者存之”,但实际却因不满王安石而不择优劣尽罢新法。

  在新旧党争时,沦为意气及权位之争、不再着重于国政运转。

  当宋朝在多次战争中败北,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之境地、司马光仍坚持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等,但除尽罢新法外却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针。

  朱熹对司马光是颂扬的,但也称“元祐诸贤是关闭着门说道理底”。

  这样的司马光,要说他没有私心那谁都不信。

  但是就他的所作所为,如果要坦诚相告的话,搞不好就会连命都没了。

  萧然用一言难尽的眼神看向赵匡胤,“想不到,赵大叔你竟然会有这种想法。”

  赵匡胤笑着说道:“我只是想知道,他的诚心和性命相比,究竟哪个重要罢了。”

  对此,萧然不置可否,只是说道:“赵大叔,我怎么觉得你对这个司马光意见很大呢?”

  赵匡胤也并没有反驳,而是直接承认道:“确实如此,虽然从品行来说,这个司马光并没有什么污点,但是他意气用事,这就是我看不惯的地方。”

  赵光义也在一旁补充道:“如果只是一些小官员,无论如何都不妨事,可身居高位,那就要为了朝廷考虑,怎么能意气用事呢,那可是祸乱朝堂的象征啊!”

  萧然一想,也有道理。

  如果朝堂上的官员都意气用事,看谁不顺眼就参谁一本,到时候朝堂上岂不是要开始拉帮结派,一片混乱了?

  最终哪一方得到皇帝的重用,哪一方就会不余遗力的掌握朝堂,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想到这,萧然好像有些知道为什么在崇宁二年的时候,蔡京会将司马光等称为“元祐党人”,并且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了。

  不过,萧然又有些好奇的说道:“王安石可没有私心排挤谁,你怎么还不喜欢王安石呢?”

  听萧然这么说,赵光义连忙开口说道:“我可没说过这种话,虽然说他的变法弊端也不少,但是到底是开创了先河,还是可以谅解的。”

  萧然装模作样的点了点头,然后把目光看向了一旁的赵匡胤。

  赵匡胤看见萧然的目光,一甩袖子。

  “看着我做什么!”

  萧然一挑眉,说道:“没什么,只不过是有些知道你为什么不待见王安石了,毕竟我们刚才才说过这个问题。”

  赵匡胤站起身来,双手一背,“走了,我要去休息了。”

  说完,也不管他身后的萧然和赵光义是什么反应,直接离开。

  看着赵匡胤那有些落荒而逃的背影,萧然和赵光义对视一眼,没忍住,笑出了声。

  赵光义说道:“这么多年来,能让大哥这般模样的,你还是第一个。”

  萧然一笑,“是赵大叔自己愿意的。”

  那可是赵匡胤,如果他不愿意,又有谁能在他身上讨到好呢?

  赵光义显然也知道,于是有些失笑的摇了摇头,便也起身离开了。

  ——-——————

  神宗一朝

  赵顼庙号神宗!

  治平三年,被立为皇太子。

  次年,即皇帝位。

  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创置三司条例,施行新法,以图富国强兵。

  次年,以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政事。

  熙宁四年,赵顼还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

  熙宁五年,设置安化县。

  次年,设经义局,命王安石为提举。

  熙宁八年,新经义书成,诏颁《诗》《书》《周礼义》于学官。

  元丰三年,赵顼进行官制改革。

  次年,诏进士加试律义。

  后屡与西夏战,灵州、永乐城之役,均败。

  赵顼在位十八年,始终坚持改革朝政。

  支持王安石变法,又称熙丰变法。

  其勇于革新的进取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官制改革方面,历史上叫作“元丰改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赵顼有统一辽国和西夏的雄心,尽管对军队也做了一定的改革,终因战斗力差,军制不健全,而未能如愿以偿。

  熙宁六年。

  垂拱殿。

  赵顼坐在上位,下面两人正是王安石和司马光。

  只听王安石说道:“官家,这养马法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我们既不用花大价钱来买马,还能让百姓把马卖给我们,从而增加一些收入啊!”

  听到这,赵顼有些意动。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见赵顼似乎有些动摇,王安石继续说道:“何况,我们也不强迫百姓养马,不过是看谁自愿罢了,如此一来,他们对朝廷还有什么怨言呢?”

  照王安石来看,朝廷这可是给了百姓一个发财的路子,只要他们养好马可就有钱了,而朝廷也就有马了,这可是双赢的事。

  一旁的司马光则是一针见血的说道:“如果赶上天灾人祸,马匹死了怎么办,不用百姓赔钱吗?”

  王安石一脸惊讶的看向司马光,“怎么可能,既然想要赚钱,那自然要承担风险啊!”

  司马光接着说道:“可百姓做的事是为了朝廷啊。”

  王安石也不甘示弱的说道:“可是百姓也拿到了银钱!”

  两个人大眼瞪小眼,谁也不肯让谁,看的赵顼脑袋疼。

  “行了,行了,都别吵了,你们这么吵也没有个结果,先歇一歇吧。”

  听赵顼这么说,两个互相都不服气的人只能先闭嘴。

首节 上一节 571/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