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315节
“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
“元和十四年,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
“唐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拜国子祭酒。”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韩愈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加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李世民震惊不已,“谥号文?”
谥号‘文’的文官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这是极高的评价。
明朝一个都没有。
物以稀为贵,谥号乃国之重器,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不能轻易与人。
唐宋时期,还有比“文正”等级更高、更加珍稀的谥号,那就是单字“文”。
从汉到宋,也只有五人得到了“文”字谥号:韩愈,白居易,杨亿,王安石,朱熹。
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
谥号里面,文算是天花板级别的了。
李世民开始的谥号也是文,后面李治和后面的皇帝加了一大堆。
那些没有太多含金量,不如一个‘文’字。
朱棣的也是文,得这个评价的皇帝都是彪炳千古的帝王。
巧的是白居易也是唐宪宗一朝的人,这个元和中兴影响力极大。
出了很名人。
萧然点点头继续说道:“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开古文运动之滥觞。”
“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不错!”李世民对韩愈很满意,特别是听到韩愈是八大家之首。
“唐宪宗这一朝的名人很多,能干的也很多,这个时期根本就不缺人才。”
“不错,不错!”李世民点点头,“这样就好办多了,想恢复之前疆域问题不大。”
“最大问题是节度使和藩镇问题,安史之乱以后这是最大的问题。”
李世民赞同点点头,“没事,这一次朕来替他解决,把元和中兴打造成盛世!”
萧然继续说道“李纯以杜黄裳、皇甫镈、李吉甫等人执政,停献祥瑞,修订律令,整顿科举,减省官员,加强财政管理,以求治理。”
“又听杜黄裳之议,以法度制裁藩镇,先平西川刘辟、江东李锜,使魏博田弘正归顺。”
“复平淮西强藩吴元济,大振威信,致使成德、横海、幽州等镇相继归附。”.
第134章白发老兵归长安,大唐救星李世民来了!
“至元和十四年,收复淄青十二州,代宗广德以来藩镇跋扈局面暂告段落,史称元和中兴。”..
李世民倒是很满意的,李纯表现很不错。
这是实打实的中兴之主!
萧然继续说道:“晚年迷信方士求长生,服金丹,因躁怒,宦官往往获罪被杀,人人自危,终为宦官陈弘志等害死,于元和十五年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四十三岁。”
李世民眼神充满杀意,“糊涂!”
对晚年的李纯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李世民的杀意是对宦官的.
“二叔,晚年的你也是吃丹药,你也糊涂。”
李世民没好气说道:“小兔崽子,你这叫什么话!”
旁边的尉迟敬德等人假装看天空,什么也听不见。
这种话臣子肯定是不能说的,也就萧然敢说。
“年纪大就容易糊涂,哪怕是雄才伟略的汉武大帝也糊涂,巫蛊之祸不就来了。”
萧然继续说道:“李隆基要是不杀儿子,不娶杨玉环,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死,那他的评价绝对要高几个档次,成为大唐仅次于二叔的存在。”
“那个混账东西,前期确实好,后期昏聩的令人发指。”李世民想到杨国忠和安史之乱这些破事就烦心。
“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时间长了,还能不糊涂的皇帝很少,大姨父和老爷子在位时间不短,他们两个算是好的,后期也没有太拉胯。”
朱元璋和朱棣还是不错的。
朱元璋后期大开杀戒也不是昏聩,只是马皇后朱标这些人死,打乱朱元璋之前的计划。
大开杀戒也是为了朱允炆铺路,朱元璋不糊涂。
朱棣同样也是,还在追着游牧民族打,也算是一辈子兢兢业业为国捐躯了。
“重八兄弟和Judy确实不错!”这一点李世民也承认。
古代皇帝在位时间的周期率,10年可以说是一个黄金期,十几年也可以。
但一般来说,20年是一大门槛,在位时间过了20年,大多数皇帝,或是怠政,或是昏招频出,使得国家走下坡路,乃至酿成亡国之祸。
总而言之一句话,皇帝在位时间越长,越到后面越昏聩。
皇帝这个职业,干的时间长了,肯定会出问题。
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时间第一长的皇帝,年轻的时候可谓是一代狠人。
先发动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又击败姑姑太平公主,坐稳了皇位,一改唐皇室自武则天开始阴盛阳衰的局面。
登基以后也是妥妥的一代明君作为,将唐朝推至巅峰,成就开元盛世。
但是在位20年以后,时间一长,英明神武的唐玄宗也坚持不住了。
逐渐怠政、宠信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重用武将安禄山,给予其没有约束的权力,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是一蹶不起,苟延残喘一个半世纪以后亡国。
唐玄宗在位后期不只是治国理政方面昏聩,其他方面也是一言难尽。
诸如听信宠妃武惠妃谗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一日之内连杀3子,这份记录在皇帝之中也是独一无二了。
从唐玄宗的经历来看,皇帝在位时间太长,有两个弊端:
皇帝登基之初,如果想要有一番作为,坚持一段时间励精图治还是没问题的。
但时间长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之下,即使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会厌倦,从而怠政,最终引发一系列不好的后果。
诸如想怠政偷懒的话,肯定要找听话的大臣协助自己处理政务,这样就会让小人有机可乘。
而且在位时间长了,倦政是一方面,皇帝也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为老人以后,自然是不可避免地出现老糊涂的情况。
在位时间太长了,即使是聪明绝顶的皇帝,也会被臣子摸清楚脾气秉性和个人喜恶,这样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借力打力的利用。
严嵩和严世蕃父子的彻底倒台,就是徐阶利用嘉靖帝最痛恨的“通倭”和“图谋不轨犯上”两个罪名,将严世蕃推上了断头台。
产生怠政的原因,不只是长时间的在位导致倦政,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庞大的工作量,也会导致皇帝怠政。
雍正帝在位的晚期,其实有一定程度上的怠政,并且如同明朝嘉靖帝一般,喜爱炼丹。
甚至他的突然死亡,都可能与服用丹药有一定关系。
因此乾隆帝在继位以后第二天,就将宫中道士驱离,并且措辞严厉地警告他们回到原籍以后要安分守己。
其二在于,雍正帝属于“改革”皇帝,他的所作所为是极大触动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13年的在位时间,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味着官僚集团已经隐忍到了极限。
所以说雍正帝如果再多活几年,很可能官僚集团会以某种形式爆发,来反对他的统治。
因此改革的皇帝,在位时间越长越危险。
像雍正帝这种“高龄”登基的皇帝,更是如此,改革得罪了官僚集团,晚年又有怠政之举。
还好死在了在位13年的节点上,不然或是怠政进一步加深,加之年事已高,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或是要面对官僚集团发难,很容易晚节不保。
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几乎都是晚节不保,落得一个前明后昏的评价。
像梁武帝、唐玄宗、嘉靖帝、万历帝,都是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但没坚持多久,便开始怠政,最终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或是使王朝中衰,或是引发亡国危机。
相对来说,也就是朱元璋、康熙帝、乾隆帝在位时间长,迈过在位20年的门槛,依旧可以励精图治。
但晚年亦是有弊端,有昏聩,但危害不那么大,或者说不那么明显。
朱元璋晚年问题在于没有选择好接班人,又将藩王问题留给下一代,以至于有了后来的四年的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被叔叔燕王朱棣赶下皇位。
李世民赞许点点头,“好像确实是这样,时间长了就容易出事。”
萧然继续说道:“所以皇帝在位时间长了,未必是一件好事。”
“像雍正帝在位13年而死,其实是恰到好处的。在位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老糊涂等情况,会晚节不保。”
“雍正也是满清皇帝里面,口碑最好的几个之一。”
“国家兴亡系于皇帝一人身上,皇帝年富力强英明神武,国家可以高歌猛进。若皇帝年老昏聩,那么将是一场灾难。”李世民深有同感。
“这种家天下模式下,对于皇帝个人能力和健康,要求太高了,稍有不慎,国家便会跟着走下坡路。”萧然说道。
“现在李纯还不错,不能让这些事情发生了。”李世民要阻止这一切。
.
长安城
如今的长安城没有开元年间那般辉煌了。
被攻破几次了,多了战争的痕迹。
这些痕迹不仅仅是留在长安城的,更是留在所以大唐子民心里的。
看到骑兵朝着长安城来,长安城禁卫军很担心,害怕是其他节度使的人回来找事。
私自带兵入京,这和造反的区别不大。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