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277节

  李隆基之前开元盛世还是很恐怖的。

  这个人前期也是励精图治,大有作为的皇帝。

  后期确实昏聩的很离谱。

  “太宗皇帝陛下...居然处死了陛下!”旁边的副官也是震惊不已。

  “太宗皇帝陛下要给百姓一个交代,现在应该没有人会说什么了。”

  李世民对李隆基太失望了。

  高仙芝都心服口服,之前对李隆基多多少少是有点不爽的。

  莫名其妙被边令诚说几句就处死,这确实不地道。

  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也成功和颜真卿颜杲卿汇合,把为数不多的叛军全部肃清。

  大部分都是直接投降的。

  知道投降死路一条的人不是逃跑就是自杀了。

  现在叛乱算是彻底结束了。

  “可惜了!史思明那个混账东西自杀了!”李光弼想活捉史思明去交给李世民的。

  “他活着死了,区别不大,安禄山都抓了,他也是垂死挣扎而已。”郭子仪倒是觉得无所谓。

  “两位将军,进去再说!”颜真卿说道。

  就这个时候驿员跑过来,“将军,长安城八百里加急诏书!”

  李光弼急性子接过驿员手里的东西,“我先看看!”

  “杨国忠凌迟处死,杨家诛九族...”

  李光弼露出满意笑容,“杨国忠这个狗贼,终于被清算了!”

  郭子仪和颜真卿颜杲卿也是心情大好。

  特别是颜真卿就是因为得罪杨国忠这些人才被贬到河北的。

  颜真卿的能力完全可以在朝廷身居高位,出将入相完全不是问题。

  就是因为不和这些人同流合污,被打压排挤到地方了。

  “陛下也被赐死了!”下一刻李光弼震惊当场。

  郭子仪和颜真卿被吓一跳,连忙凑过去,看到上面的内容几人久久不语。

  李隆基被处死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贪图享乐,任用奸臣,祸乱朝纲,沉迷酒色,误国误民,赐死给百姓一个交代。”李光弼被李世民做法震惊到了。

  “陛下被赐死,以后是不是太宗皇帝陛下执掌朝政?”颜杲卿问道。

  “不是,太子李亨准备登基了。”郭子仪喃喃说道。

  “高仙芝封常清被重用了,果然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李光弼笑着说道。

  “两位将军也是,特别是郭将军,太宗皇帝陛下也是大加赞赏。”颜真卿笑了笑。

  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颜大人,还有你们兄弟,朝廷让你们回去,任职,还有其他人...”

  不仅仅是昭告天下处死李隆基杨国忠这些人,还顺便召见颜真卿杜甫这些人进京任职。

  “颜大人恭喜啊!”郭子仪抱拳。

  “同喜同喜!”颜真卿也一直有政治理想的。

  李白杜甫这些使用都想入朝为官,实现政治理想。

  “这里的事情处理了,我们早点回去吧!”李光弼比任何人都着急。

  “正有此意!”颜真卿也想回去,看看李世民。

  实现自己政治理想。

  “抓紧时间准备,早点回去吧!”李光弼笑了笑。

  ...

  因为李世民出现,安史之乱短时间结束了,把大唐损失降到最低。

  其他在赶来路上的节度使也全部返回了。

  这一次损失不算大,比不上朱棣的奉天靖难。

  站在城墙上,俯视繁华的长安城。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原来就是这种感觉!”萧然看着长安城夜市。

  “这种感觉其他地方确实见不到。”朱棣点点头。

  “大唐这种感觉,其他朝代没有。”朱元璋想了想说道:“自信包容的感觉!”

  “二叔就说过,朕提三尺剑以定四海,远夷率服,亿兆乂安,自谓不减二主也。”

  李世民想了想,“朕说了吗?”

  “可能现在没有,以后肯定说了。”萧然笑着说道。

  大唐的自信是从皇帝到下面的子民,全方位的。

  大唐子民胸中总激荡着一股豪气,这种自信感染每一个大唐百姓。

  王勃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李颀说,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还有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杜甫的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盛唐时期的国人,无论朝野,无论贵族还是百姓,无不透露着“自信”二字。

  大唐的文化自信,是无与伦比的,正是因为文化自信,吸引着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国家,万邦来朝。

  不到300年的历史上有至少出现了23个胡人宰相,更是出了数不胜数的胡人大将。

  如果没有稳定的政治经济,强大的军事实力,没有强大的国力,没有绝对的自信,是根本不敢大量启用外国人的。

  大唐气象,说到底是由文化自信铸就的。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

  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对未来的信心。

  历史表明,越开放越包容,越包容越自信,越自信越进取。

  这种文化自信,成为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经过大冲突、大碰撞、大交融,形成了为大一统政权服务的新文化体系。

  其中心就是三教并行,多元、混合的意识形态。

  因此,在这一新生政权的面前,呈现的是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

  李世民“华夷一家”的自信,是对其武力与德惠兼施的治理方针的自许,昭示了以大唐为中心的文化圈由此形成。

  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政策,造就了唐朝士人的包容心态,许多士人自由出入儒道释之间,他们的思想开放,精神富足。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

  尽管梁陈宫体诗仍然是初唐诗歌的主流,重辞采声律,感情的纤弱、诗风的绮靡仍有很大影响。

  但是统一的新时代、新气象,启迪着诗人们寻找新的道路、新的表现方式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有的诗人有意识突破了宫廷诗的范围,把视野打开,将诗歌题材和内容伸向诸如离别、怀乡、边塞、市井、自然山水、理想抱负等。

  有的诗人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内容刚健质朴。

  如王绩、杜审言、宋之问等人的诗中出现一种质朴清新、宁静淡泊的境界,积极进取的精神。

  “初唐四杰”骆宾王、王勃、杨炯、卢照邻的诗,重视抒展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

  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昂扬壮大的情感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现实意识、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在陈子昂、张若虚等初唐诗人那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反映了初唐士人的精气神,眼界和胸怀非前人可比。

  他们注重生命体验,重视干预现实,开创了有唐一代的诗风,奠定了律诗的范型。

  这以后,诗歌更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内容。

  到了盛唐时期,各类诗人更是繁星闪耀,遍及社会各个层面,各显才华,各竞风流。

  到中唐时期,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之称的韩愈,又打起复古的旗号,引领了一场社会思想文化运动。

  一时间,书生济世、寒士报国、扬名立万,侠骨柔肠,形成激昂奋进的大唐精神,蓬勃进取的时代气韵,刚毅雄浑的民族强音。

  唐代科举取士率低,落第者众,而且即使及第,也未必能马上入仕。

  这种情况下,强大的边防需求,激发了文人投笔从戎、支边求功的欲望。

  他们渴望建功立业,而边塞将领可以自己用人,又为文人入幕提供了制度条件。

  诗中,战鼓、铁马、鸣镝、热血交汇出一曲曲雄浑的报国乐章。

  即使仕途坎坷,依然痴心不改,无论战争艰苦,仍然矢志不移,哪怕路途遥遥,只管一往无前。

  他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展示出无与伦比的文化自信。

  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打击不言而喻,也被视为唐朝中衰的转折。

  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唐后,中央皇权不振,宦官专权,地方藩镇林立,割据自雄。

  但是,安史之乱后几代君主,并没失去文化自信,而是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在重振中央皇权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有人认为,是安史之乱造就了武将群体的崛起。

首节 上一节 277/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