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257节

  萧然说道:“开元九年正月,宇文融上书李隆基要求改革。”

  “在玄宗的支持下,宇文融力排众议,开始推行史上最严厉、最彻底的限购令。”

  “从此,禁止一切土地买卖,无论有无户籍均不得再买卖土地!”

  李世民都有点惊讶,最严厉最彻底的说法让朱元璋和朱棣都颇为意外。

  在此之前没有,之后也没有这种情况,直到大清灭亡也没有。

  “对已经买了农人土地的,无论什么价格,只要占田超出朝廷标准,立即无条件没收!”

  “这个标准是按照二叔你定下的规则来,等于是把多余的吐出来了。”

  李世民点点头。

  “与限购令配合,宇文融宣布赦免天下农人逃亡之罪,允许逃亡人口就地入籍,按唐初均田令重新授予土地,每丁授田五十亩。”

  “逃亡的农人只要主动向官府自首,免除六年内所有税收、徭役。”

  李世民眼前一亮,“此计甚妙!”

  朱元璋和朱棣赞同点点头。

  “至于分配土地的来源,是从封建官僚、大地主手中抠出来的超标准占田。自此,封建官僚不得占用官职田外的土地。”

  这项土地限购政策在唐史中被称为“检田括户”,是一剂完全违反玄宗“无为而治”治国精神的猛药。

  唐玄宗希望以皇权铁腕确保帝国在耕者有其田的轨道上运行。

  “一下子得罪这么多人,能行吗?”李世民都有点怀疑了。

  这是一下子侵害了所有官僚集团的利益了。

  “如此生猛的限购政策,是一定会往死里得罪封建官僚的。”

  萧然笑着说道:“宇文融自然知道这样做的阻力太大,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土地改革之初,他找到了自己坚定的同盟军:皇族、关陇士族和农民。”

  “原来如此!这样就没问题了!”李世民忍不住笑了。

  一下子得罪所有人是不明智的。

  宇文融得到皇族和世家门阀支持,加上百姓拥护就没问题了。

  受到影响的是刚刚崛起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人。

  这些才是宇文融的改革对象。

  世家门阀这些人,影响力还是恐怖,这些人不反对,问题就不大了。

  这个时期世家门阀影响力不如贞观时期了,但是还是比官僚集团强。

  皇族和世家大族原有土地不在改革范围之内,皇族和关陇士族没理由反对这场名正言顺的改革。

  宇文融越过了朝廷六部和地方府县的封建官僚,自行拉起一个劝农使的队伍。

  宇文融出身北周皇室贵胄,他手下劝农使也清一色出自皇族和世家大族,这些人世代富贵,是科举新贵的死敌。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说起来宇文融是世家门阀的一员。

  获得土地的农人,既是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改革最坚定的支持者。

  原先飙升的地价使生活完全灰色,辛劳一生也无望获得一小片赖以养家糊口的土地,终其一生始终居无定所。

  现在,他们重新获得了土地,生活终于可以继续下去。

  有了皇族、关陇士族和农民的支持,封建官僚的反抗便显得软弱无力。

  开元十二年,“检田括户”基本结束,大唐帝国在四年间重新授予了八十多万流民以土地,也为朝廷增收百万税收。

  开元十三年,盛世达到了前期的巅峰,唐玄宗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是华夏古代太平盛世最具标志意义的大典。

  “这一次应该是不能拉拢世家门阀了吧!”李世民说道。

  “这一次拉拢官僚集团,从世家门阀手里抢土地,顺便大力推行科举,让世家门阀和文官集体对抗。”萧然提议。

  “这个方向是对的!”李世民早就想削弱世家门阀了。

  现在刚好借助这个机会。

  “要是有反对的,大明借兵直接强势镇压!”

  反正大唐的是用不上,大唐的很多士兵都是世家门阀的人。

  哥舒翰高仙芝这些很多不是汉人,这些还能用,但是中层底层的世家门阀太多了。

  从大明借兵是最好,最合适的选择。

  借大明的力量来打击世家门阀。

  “二凤老爷的影响力,推行的难度不会太大的。”朱棣对李世民的影响力是很自信的。

  李世民点点头,“经济这方面的土地改革方向确定了。”

  “阶级矛盾也是世家门阀和科举新贵官僚集团的。”

  听到萧然这样说,李世民惊讶说道:“这个也是一个矛盾吗?”

  这个李世民倒是觉得意外了。

  世家门阀一直垄断,在贞观之治时期就是这样。

  朱棣说道:“贞观之治时期官僚集团势弱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到这个时期官僚集团已经不容小觑了。”

  在唐玄宗时期,世家大族已经彻底断绝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门阀贵族垄断朝堂,只手遮天,让没有背景的读书人深刻的明白了,什么叫“学的好不如生的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维与李白,两人都是天才,可天才之间亦有差距,李白在天才中也是独一档的存在。

  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且年龄相仿的二人,境遇却是云泥之别。

  李白一辈子憋屈郁闷,他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为官。

  可作为商人后代,是不可能进入朝堂的。

  李白为了这个目标,一次次努力,又一次次失望,年轻时还能靠着家底厚实,放浪形骸。

  晚年穷困潦倒,先被退婚,后被流放,最后郁郁而终,也没有想象的那般潇洒。

  对比之下,王维的人生像开了挂。

  王维出身太原王室,是唐朝的五姓七望之一。

  王维15岁就名满京城,21岁中进士,最后官拜右丞。

  对于王维的经历,李白表示不信谣,不传谣。

  二人的遭遇是唐朝阶级固化的缩影,出身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唐朝虽然已经实行科举制,但世家门阀和寒门子弟去参加科举是被区别对待的。

  允许参加,但是你有才没有用,你得身份显赫。

  你要是世家门阀子弟,入朝为官很简单。

  在唐朝科举考试中,考生的身份信息是公开的,考官在开始考试前,就能查到考生的家底。

  慢慢的大部分读书人发现,科举这条根本走不通。

  少部分优秀的庶族,能够幸运的给世家门阀当上门女婿或者门客,比如杜甫、董庭兰等。

  剩下大量仕途渺茫的底层读书人,纷纷前往边关地区求前途。

  大唐边塞诗人特别多也是这个原因,科举制度走不通。

  之前边塞看看,和封常清这样立军功也是另一条路。

  这些地方和边镇缺乏官吏和知识分子,所以也乐于接收他们,充实自己的文官队伍建设。

  这为安史之乱的叛军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型人才。

  比如策动安史起兵的关键人物之一严庄,就是这样加入安禄山作案团伙的。

  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并直接导致府兵制的崩溃。

  所谓府兵制,就是一种半农半兵,兵农合一的军事组织制度。

  如果出生在一个府兵家庭,那么每半个月要去当地军府报一次,到剩下的时间就在家务农,一旦发生战争,就要立刻随军出征,并且装备要自己购置。

  《木兰词》里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就是真是写照。

  对于朝廷来说,府兵制可以省下一大笔经费,平时不用养着一支数量庞大的队伍,开战了连装备钱都不用出。

  对于个人来讲,如果不发生战事,那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

  发生战事后,万一叛军攻到自己家,烧杀抢掠了,也没个地儿说理去。

  所以人们对于保家卫国的积极性还是有的,这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局面。

  经过严重的土地兼并后,大多数人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耕地。

  佃农身无分文,累死累活的给乡绅土豪打工,现在还要他们自己掏钱去买装备上战场,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所以士兵半职业化的府兵制破产,改为募兵制,就是由镇守在边关的节度使们自己招募全职士兵。

  本来关中地区这群失去土地的流民正愁没有地方去,这下好了,全被吸纳了。

  李隆基本来想赋予地方节度使大权去制衡中原的世家,但他忽略了节度使和募兵制结合起来是个有多大破坏力的种子。

  更忘了内部的巨大矛盾给这颗种子提供了多么充足的养分。

  所以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必然事件。

  只是早晚的问题。

  没有安禄山,史思明,也会有其他人。

  “科举!”李世民喃喃自语,“重八兄弟,这个你得再帮帮忙,找人完善一下大唐科举制度。”

  “二凤兄弟你的意思是改革科举制度,制定一个适合现在大唐的科举制度吗?”朱元璋大概明白李世民的意思了。

  “宋之后程朱理学影响,大明情况和大唐完全不一样,这个需要好好琢磨一下。”萧然点点头。

  “从大明挑选一部分能人,让他们来做吧!”朱棣提议。

  “朕就是这个意思,科举制度完善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李世民明白这个点很关键。

  打压世家门阀,缓解世家门阀和官僚集团关系。

首节 上一节 257/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