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255节
哥舒翰同样是没问题的,安禄山能这样轻松打进长安城,李隆基难辞其咎。
大唐这么多名将,理论上长安城是不应该被攻破才是。
安禄山有三镇,但是其他地方节度使还有大军是忠心于大唐的。
甚至还有异族的人愿意跟着来平乱。
说破天,李隆基的锅!
晚年昏聩的令人发指!
李世民点点头,“常清你继续说。”
“安禄山渡过黄河,到了陈留,陈留太守郭纳看到安禄山十万大军直接投降了。”
“毫不知情的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在安禄山进入陈留之后三个小时赶到,被安禄山伏击,全军覆没。”
“就在这个时间,长安城的陛下暴怒,把在长安城为质的安禄山长子杀了。”
“蠢货!”李世民恨的牙痒痒,这个举动愚蠢至极。
“这是杨国忠的建议,哥舒翰还劝了,李隆基听不进去,就把安禄山儿子杀了。”
萧然也是觉得很扯淡,“开始安禄山还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能约束大军,但是这下子撕破脸了,安禄山让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高仙芝连连点头,“是啊!之后安禄山大军士气大振。”
封常清继续说道:“末将招募到四万人,驻守在虎牢关,安禄山大军也到了。”
封常清苦涩一笑,“太宗皇帝陛下曾经在虎牢关一战擒两王,末将惭愧没有抵挡安禄山多久,虎牢关被攻破。”
虎牢关是李世民一个高光时刻。
可惜封常清没有李世民的命。
“你尽力,这不怪你!”李世民安慰封常清。
李世民越是这样,封常清高仙芝越是愧疚。
虎牢关没有,洛阳被破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虎牢关都守不住,其他地方就更没办法守住了。
虎牢关是洛阳外面最大天然屏障了。
封常清自责说道:“之后末将借助地形处处阻击,四战四败,只能退回洛阳了。”
“安禄山手里是精锐,你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好了。”李世民也明白封常清和安禄山士兵差距。
这个真不能怪封常清。
数量不占优势,质量也不行,处处阻击已经是封常清最后能做的了。
封常清继续说道:“末将手里的兵不够,没办法守洛阳,安禄山朝四个方向同时攻城,最终洛阳也丢了。”
“之后函谷关也没有守住,安禄山势如破竹,势不可挡,一直到了陕郡,遇到高仙芝将军。”
高仙芝点点头,“根据封二说的情况,我们觉得陕郡抵挡不住安禄山,最好的选择是放弃陕郡,退守潼关。”
李世民自然是知道,退守潼关这个办法是最保险的。
陕郡的高仙芝也只有五万人,还是都是新军。
安禄山屡战屡胜,士气高涨。
封常清被打的没有还手之力,也没有多少人。
陕郡没有天险可守,潼关不一样。
两个人一合计擅作主张,退守潼关。
这是入关的最后屏障了。
陆陆续续有调集附近的很多人人,凑了二十万大军在潼关。
“我们二人在潼关算是抵挡住安禄山的进攻,但是边令诚诬告...”剩下的高仙芝也不知道了。
“正常来说只要守住潼关等其他边军汇合,就可以反攻安禄山了。”朱元璋说道:“本来是没问题的,李隆基昏聩导致潼关失守。”
封常清和高仙芝在,潼关基本上是稳的。
“朕想知道潼关有二十万守军,安禄山怎么攻破潼关的。”李世民想不通。
“两位将军被赐死,李隆基让哥舒翰守潼关,不出所料,现在哥舒翰在来的路上了。”朱棣说道。
“不可能啊!”高仙芝和封常清摇摇头。
封常清说道:“哥舒翰都躺在床上了,不应该啊!”
李世民看向萧然,“国师,怎么回事?”
“因喜爱饮酒,纵情声色不加节制。哥舒翰在行至土门军洗澡时突然中风,昏迷很久才苏醒过来,身体不能行动。”萧然说道。
高仙芝和封常清点点头,确实是这么回事。
“但是李隆基没有人可以用了,就让哥舒翰来潼关,哥舒翰还是和之前一样,坚守不出,叛军拿哥舒翰也没辙。”
“事实证明两位将军做法是没问题的,最稳妥的办法。”
“安禄山派儿子安庆绪进攻潼关,哥舒翰把他打跑了。”
“安禄山的族弟安思顺因为事先向唐玄宗告发安禄山的谋反图谋,因此没有被李隆基问罪。”
“但哥舒翰一向讨厌安思顺,这时兵权在握,就上奏请求治他的罪,李隆基不想违拗他,就让人假冒安思顺给安禄山送信,让潼关巡逻的人抓住献上。”
听到这里李世民捂着额头,知道要坏事了。
这种时候不是一心对敌,居然还窝里斗。
“哥舒翰因此上疏列举安思顺的七条罪状,请求处死他。”
“李隆基下诏杀死了安思顺和他的弟弟安之贞,流放了他们的家属。”
“杨国忠开始害怕了,哥舒翰也杨国忠也不和。”
“有人劝哥舒翰说:安禄山本来用杀杨国忠的理由起兵,现如留三万兵守潼关,率全部精兵渡过浐水杀死杨国忠,这是汉朝挫败七国叛乱的办法。”
“糊涂!”李世民气不打一处来。
“这样只会激化矛盾,让内部不和。”朱棣摇摇头。
这种情况下潼关能守住就稀奇了。
“部将王思礼也劝哥舒翰,哥舒翰犹豫而没出兵,计谋略有泄露。”
“杨国忠很害怕,生怕哥舒翰带大军逼宫。”
“杨国忠进宫求见李隆基说:兵法说,居安思危,大军在潼关但无后备,万一作战失利,京城就危险了。”
“于是李隆基同意他招募了三千精兵,日夜训练,任命剑南的将领们分别率领他们。”
“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兵驻扎在灞上,派心腹杜乾运任主帅。”
“哥舒翰怀疑杨国忠要算计自己,上奏请求将杜乾运的军队划归他统率。”
“因而假托召杜乾运商量事情,杜乾运到他的军营来后,哥舒翰立即将他在军门斩首示众,吞并了他的军队。”
“杨国忠更害怕了,对他的儿子说:我死无葬身之地了。”
“杨国忠!”李世民咬牙切齿,“又是他!”
李世民恨不得扒皮抽筋,这些都不解恨。
“这时,安禄山虽然攻占了河北、洛阳,但所过之处杀人如麻,人们都恨他,因此很长时间没能攻占一点地方。”
“加上郭子仪、李光弼的军队继续前进,攻占了常山等十多个郡。”
“安禄山开始后悔不该反叛了,准备回到幽州去固守。”
“安禄山能攻破长安城,就是李隆基昏聩,安禄山虽然有三镇,但是大唐这边更多,开始是因为猝不及防,边军不在。”
“只要守住潼关,安禄山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朱元璋点点头,“没错,洛阳确实守不住,李隆基正常一点,安禄山最多也就是到潼关了,其他地方他去不了。”
“说破天就是李隆基昏聩,疑心病犯了,还有边令诚杨国忠这些人从中捣鬼。”朱棣也很惋惜。
之前的战败不可避免,安禄山还有他的大军是大唐精锐,被打的猝不及防是正常的。
大唐中原地区和平八十年了,守军形同虚设。
没有什么战斗力,大唐精锐是在边镇节度使手里的边军。
那些是大唐开疆扩土的精锐。
盛极而衰,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的。
李世民无奈说道:“国师,你继续!”
“杨国忠担心哥舒翰算计自己,胡乱劝李隆基催他出潼关去收复陕州、洛阳。”
当时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分析说:哥舒翰有病并且年迈,叛贼都知道,部下各军都是匆忙集中的不能力战。
现叛军用全部精兵南攻宛丘、洛阳,而用剩余的军队守卫幽州,我们直攻幽州,捣毁他们的巢穴,将叛军的亲属抓住招降叛军,安禄山的头就可到手。
如果哥舒翰的军队出了潼关,京城出了问题,天下就危险了。
于是极力请求令哥舒翰固守潼关不要出兵。
但凡是懂的人都知道,不能出潼关。
哥舒翰自己也不安心,加上计划长期没做决断。
他多次上奏说: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河北,但不得人心,请让我稳妥地对付他,等到他们分裂了,可以不战就抓获他。
叛军将领崔乾祐驻扎在陕郡,隐蔽了军队,只布置一点弱兵来引诱唐军进攻。
间谍报告说:叛军没有防备,可以进攻。
李隆基相信了,下诏命哥舒翰进兵讨伐。
哥舒翰报告说:安禄山长期带兵,现刚称帝,不会没有准备,这是他用计引诱我们。
叛军从远处来,有利在速战。我军只应坚守,不应轻率出关,这是上策。
况且各地的军队还没集中,应该观察局势,不必速战。
李隆基听了杨国忠的话,派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一个使者接着一个。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