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225节

  这相当于领袖制。

  大臣们不是听皇帝的,而是听丞相的。

  因为丞相才是政府领袖、朝堂领袖。

  皇帝跟丞相很奇妙,皇帝是国家领袖。

  非要引用一个主权的概念,那就是:主权在君,而治权在相。

  所有权归皇帝,使用权在丞相。

  而权力之运作,不是谁拥有权力谁权大,而是谁使用权力谁权大。

  “之前确实是这样的!”李世民点点头。

  这是秦汉丞相,要多彪悍有多彪悍。

  皇帝一旦搞不定丞相,那就真能被架空,而且是合理合法地架空。

  唐宋有宰相,宰相是一群,有时候也能独任,比如李林甫和杨国忠。

  但总体上说,宰相相当于委员会制。

  唐朝宰相,生成于三省制。

  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复核、尚书省执行,这三个衙门的宰相一配合,那皇帝就成了橡皮图章。

  宋朝宰相,权力下降,基本就留下了一个中书省。

  虽说中书门下,而实际就是中书省。

  三省制不再硬,宰相也就没法硬。

  唐朝宰相拟定政令,皇帝画敕签字,然后就执行了。

  宋朝宰相却要先用札子向皇帝请示,皇帝同意了,中书门下才能拟定政令,然后才能执行。

  所以,唐朝皇帝可以是橡皮图章,但宋朝皇帝不是。

  到了明朝,连中书省都没有了,所以宰相也就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内阁,但内阁不是大明帝国的最高权利机构,而是大明皇帝的秘书处。

  秘书就是内阁学士和内阁大学士。

  秦汉丞相,都是超品,属三公一流,是可以封侯的。

  唐朝宰相,都是顶级的三品大官,甚至还有加封。

  而明朝的内阁学士才五品。

  比之二品的六部尚书,这些人品阶是真的低,影响力完全没办法和之前的丞相比。

  内阁不太好管六部了。

  所以,也就有了兼职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这才能到二品。

  这种兼职大学士说出去的话才能有分量。

  ...

  “几百年的发展才有这种结果,现在想照搬确实不合适。”李世民也发现问题了。

  之前是不太了解情况。

  唐朝为了开疆拓土,所以才设立节度使。

  明朝为了镇压内部起义,所以才设立巡抚总督。

  这就不是对外,而是对内。

  承宣布政使司,卷得还不够,那还得继续卷。

  “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之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

  这就是明朝的官场内卷。

  而内卷背后的原因,就是中央过度集权、地方无所措手足。

  所以,遇到事情,不是放手地方自己处理,而是中央亲力亲为。

  而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崩溃于激变。

  安史之乱后,大唐面临财政危机。

  于是,唐朝推行了两税法和盐业改革。

  这两项改革不仅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危机,而且为后世立法。

  尤其是两税法,俨然获得了某种工具正义。

  收这个税、那个税,都不合法,只有收两税,那才合法。

  神宗年间,宋朝也面临财政危机。

  于是,宋朝搞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大刀阔斧地改变北宋的权力运行逻辑。

  变法后来失败了。

  但谁也不能说王安石是权臣。

  因为他的所有变法工作都在大宋制度允许范围之内。

  作为大宋宰相,他有这个权力。

  面对财政危机,明朝发动了张居正改革。

  结果也失败了,但张居正却被定性为权臣。

  原因就是他的很多做法都超出了内阁的权限。

  内阁根本没有权力搞变法。

  为了变法,王安石能搞出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相当于大宋变法最高领导小组。

  而为了改革,张居正就做不到,只能跟司礼监暗送秋波、暗通款曲。

  因为他不是宰相,没有这个权力。

  正规权力走不通,那就走非正规的权力。

  所以,死后定性为权臣,并没冤枉他。

  明朝的制度已经内卷过度:在这个精妙、复杂且稳定的制度框架内,任凭你是商鞅在世,也干不出打大功绩,当然也干不了大坏事。

  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再多出几个张居正类的好干部,大明小步慢跑,或许也能跑出内卷困境。

  到了崇祯时期,内忧外患,外面有建州女真,内部李自成这些人造反。

  加上天灾,大明这种情况肯定是无法应对的。

  这种级别的时势激变,别说大明帝国无法应付,就是汉唐帝国也无法应付。

  但是,汉唐可以招架。

  安史之乱后,大唐已不是曾经的大唐帝国。

  但是,大唐却没有死。

  因为大唐被打碎了成了一个又一个藩镇。

  虽然节度使们明争暗斗,却内能勉强尊帝、外能勉强抗侮。

  大唐硬是多扛了150多年。

  大明完全不一样,李自成一入京、满清人一入关,整个帝国大厦便轰然倒塌。

  制度僵化导致灵活性丧失,这时候,你连个藩镇都出不来。

  这就是大明制度:表面是专制、风格是内卷、结果是僵化。

  因为专制所以内卷,因为内卷所以僵化。

  当外部环境突然激变,大明劫也就只能大明死。

  因为它早已僵化成一个焊死的牢笼,很难被打开,却可以被击碎。

  “有利有弊啊!”李世民端起酒杯三人碰了一下。

  “我好像理解大明最后几个皇帝为什么不作为了!”朱棣好像明白后面皇帝的苦衷了。

  制度固化,内部改革阻力太大,只能外部打破,就是亡国!

  有心无力!

  崇祯想做中兴之主,拯救大明,结果却是加速大明灭亡。

  要是崇祯皇帝也和嘉靖万历一样,大明可能还多坚持一段时间。

  “急不得!这件事要从长计议。”李世民越来越理解了。

  之前是不太了解大唐到大明封建制度变化。

  萧然简单介绍一下,李世民就意识到问题了。

  “是,这种事情确实急不得。”

  这是几百年的演变。

  “我们也得回去了!”李世民起身。

  长孙皇后长乐公主也吃完了,一直听萧然几人聊天。

  小公主吃饱在萧然怀里睡着了。

  几人起身。

  朱棣说道:“二凤老爷有时间去大明看看!”

  朱棣邀请李世民去大明看看。

  李世民也想去看看的。

  “我得把朝堂事情交代一下,小兔崽子,三天之后你得回去一趟。”李世民想去大明。

  “好!”萧然答应。

首节 上一节 225/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