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224节
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规定宦官人数不得超过50人。
到宋太宗时有所增加,规定内廷侍官定员为180人。
不过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的昏庸,宦官数量有所增长,一度达到4000多人。
尽管如此,与唐末、后唐及南汉等朝代动辄成千上万的宦官数量相比,北宋的宦官群体并不算大。
朱棣点点头,李世民也把这一条记在心里。
“第二是设置了有别于文官集团的官阶制度,使不与士人混淆,严禁宦官干预政事,如违反规定者,要受到流放二千里或除名的惩处。”
“这两个条件倒是不难!”李世民点点头。
“最后一点就是宋朝严禁宦官和文官往来,这样就避免了宦官和文官相互勾结的现象。”
“赵宋官家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所以,宋朝鲜有听闻宦官祸乱的。”
“宋朝的情况和大唐不一样,和大明也不一样,他们这样做效果很好,大唐就未必了。”朱棣说道。
“Judy你的意思是宋朝的外部矛盾大,转移一部分内部矛盾是不是?”李世民一下子想到了。
“我就是这个意思,宋朝一直是在北方几个政权威胁下生存的。”
大明也有,但是大明是被骚扰,威胁不到大明。
宋朝不一样,宋朝不小心就被灭国。
“宋朝军事太差劲了!”说起这个李世民也是连连摇头。
“赵构那个混账东西,韩世忠岳飞两个大将不用,真是可惜了!”朱棣恨不得自己去北伐。
“我看到也是很上火,居然畏惧!堂堂一国之君,居然到了这种地步。”李世民恨不得抽赵构了。
“二叔,老爷子你们要是感兴趣,我带你们去抽他。”萧然说道。
“这是赵宋的家事,我倒是不怕,但是觉得不太合适。”朱棣觉得不太好。
李世民很赞同,“没错,确实不合适。”
“要是叫上宋太祖赵匡胤呢?”
“哈哈!”朱棣笑着说道:“那应该不用我和二凤老爷出手,赵匡胤就得亲自清理门户了。”
“除了宦官,我大唐是不是就是节度使,藩镇割据?”李世民把话题扯到大唐。
“是,宋朝这个问题也解决的很好,矫枉过正了,宋朝重文抑武,军队战斗力一言难尽。”萧然摆摆手,“我觉得大唐现在就挺好,大唐尚武,要是和宋朝一样多憋屈。”
“没错,老头子我觉得内乱比被外族欺辱好。”
因为外战惨不忍睹,现在宋朝很多时候被人嫌弃的。
喜欢不起来宋朝的割地赔款,纳贡称臣。
太屈辱了!
“我也不喜欢宋朝军事方面的制度。”李世民也不想大唐和宋朝一样。
“大唐不能和大明一样内阁制度,最大的阻碍应该是世家门阀。”萧然说道。
【PS:求喜欢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89章朱棣邀请李世民去大明,大明援助大唐!
“宋朝和大明是与士大夫共天下,大唐的时候有世家门阀,哪有士大夫阶层什么事!”
士大夫阶层在隋唐时期不够看的.
“士大夫阶层发展壮大,离不开科举制度,大唐的时候,读书这种事情被世家门阀垄断的,科举制度也无法做到宋朝和大明这种程度。”
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产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态度。
在这种政治态度下,科举制度得到了发展完善,大大增加了普通百姓成为官僚士大夫的机会,同时统治者的态度也是士大夫阶层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宋朝是唯一“刑不上大夫”的朝代。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士大夫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到了宋朝时期,凡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名声,或者本身就具备一定才能的人,大部分都被笼络在了朝堂之中,随着人数的扩张,北宋时形成了特殊的士大夫政治。
宋朝在刚刚建立时,为了适应土地制度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
在这种政策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私人拥有的土地不被政府限制,这进一步加快了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渐渐的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式”的局面,大量的国有土地转为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流通的加剧,过去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的世俗地主日渐衰落。
即使是朝堂中的权贵也只能在规定的土地限额内免去部分差役和杂税,并且不再享有过去的特权。
与此同时,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世家大族经营庄园经济农民从他们手中租用田地向他们交纳赋税,这是过去封建契约关系中的主要剥削方式。
到了宋朝,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氏族门阀退出了历史舞台,世俗地主和庶族地主渐渐合流。
社会中各个阶层的身份地位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动,“朝为富士,暮为穷民”的现象在宋朝时普遍发生。
即使是高官豪门,也免不了家室凋零,与此同时新崛起的中小地主,要求在经济地位上升的同时要求取得政治地位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总的来说,土地制度的变化使过去的门阀地主渐渐消失,这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科举制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大大增加了普通地主成为官僚士大夫的机会。
科举制度是古代读书人成为官僚最重要的桥梁,是士人阶层进入官僚体制的基本保障。
它的建立为广大知识分子入朝为官开辟了道路,冲击了氏族门阀垄断是官场的局面。
为了使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取得最大的公平与客观,宋朝时期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进行“公荐”选人的惯例。
并且世家大族的子弟要进行“别做就试”,同时,考试试卷要进行“封弥”,可以说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徇私舞弊。
宋朝时期打破了唐朝时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宋朝规定凡是稍具文墨者皆可,参加考试。
因此,宋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大大扩大。
唐朝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人需要经过内部严格的考验,才能真正入朝为官,因此那些在朝堂当中,没有关系的平民大多很难入选。
而宋朝通过科举成为进士之后,可以直接授予官位,升迁也很迅速,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名列前茅的人常常不到十年就官至公辅。
萧然简单和李世民说了一下这些关系。
“士大夫阶级能发展起来,都要感谢黄巢!”朱棣补充一句。
没有黄巢世家门阀可不会这样消失了。
萧然笑了笑,“宦官问题可以解决,节度使,藩镇割据也可以学学宋朝,但是世家门阀就很头疼了。”
李唐皇室本身也是世家门阀。
世家门阀几百年的底蕴,大唐也拿世家门阀没办法。
从李世民开始,都想削弱甚至灭了世家门阀,但是一直到大唐末年都在。
遇到黄巢这个不讲道理的才被灭了。
“大明内阁我就很喜欢,特别是前期的武勋集团,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的这种模式。”
李世民也希望皇帝手里权利大。
“情况不一样,照搬肯定是不行,除非灭了世家门阀。”萧然摇摇头。
灭世家门阀显然是不现实的。
世家门阀无处不在,不仅仅是朝堂官员,还有李世民后宫都是世家门阀渗透地方。
官员不是世家门阀的人,就是和世家门阀联姻的人。
大唐能运转,本身就是世家门阀的功劳。
官员从高层,到底层基本上都是世家门阀的人。
全部撸了显然是不现实的。
“比如说...从大明找人去大唐,可行吗?”李世民不死心,“要是有大量读书人进入大唐,大唐有其他选择,世家门阀影响力就小很多。”
朱棣摇摇头,“大明的读书人,不适合大唐。”
“是,不适合大唐!二叔你就别想走这种捷径了。”萧然劝李世民。
李世民很想除了世家门阀这个毒瘤。
之前是没办法,萧然的出现李世民看到希望。
之前和朱棣聊天的时候朱棣也表示,大唐需要,大明愿意帮忙的。
萧然的存在可以让大明援助大唐很多东西。
比如钱财,军队这些都可以。
“大唐风气就是开放自信包容,这种情况到宋朝之后就没有了。”
“程朱理学出现,大明读书人和大唐的读书人思想是不一样的。”
“你从大明找人,容易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就容易出问题。”
李世民点点头,“不甘心啊!”
李世民端起酒杯喝了一口。
萧然说道:“明之制度,专制在上、僵化在下、内卷于沿袭、崩溃于激变。”
李世民和朱棣都一下子来兴趣了。
“怎么说?”李世民刚刚拿起来的筷子又放下去了。
“总得来说,比之秦汉隋唐,明朝制度更为复杂、更为精妙、也更为稳定,却说不上有多先进。”
这里所说专制,主要指皇权专制。
简单说就是皇帝的权力太大,朝廷的权力太小。
秦汉有丞相,秦汉丞相,完全可以甩开朝堂九卿,然后单靠府内十三曹就能治国理政。
丞相府的牌面,要多硬有多硬。
秦汉时期的皇帝只有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六个办事处,而且主要负责起居饮食。
所以,秦汉时期皇帝的权力,实际并不大。
除了秦皇汉武这种不世出的强势皇帝,皇帝们根本做不到皇权专制。
秦汉的丞相,一般设一到两个。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