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184节
当地土司时常扰乱贵州周边地区,虏杀朝廷官兵,导致整个明代朝廷对西南土司的用兵次数达到百次。
平均下来每三年就会用兵一次,频率之高也是罕见。
贵州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的民族矛盾格外激烈,且一旦有变往往祸及周边数省。
明朝中期以来,地方上原有的三司制逐渐显现出弊端——过于分权导致办事效率低下。
这对朝廷来说,增大了处置难度。
自朱元璋将贵州收入版图后,大明在贵州的统治并不稳定。
很明显,这是土司制度的弊端所致。
土司制虽然比羁縻制进步了些,但本质上还是和流官制相差太多。
朝廷所能管的,往往只有当地土司酋长一人而已。
至于土司以下,则鞭长莫及。
这些土司在其领地内,俨然成了土皇帝,生杀予夺。
他们奴役着广大农奴,而农奴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又得不到任何保障。
经常受到土司的严重剥削和压迫,且无法反抗。
由于天高皇帝远,土司草菅人命也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常态。
如安万钟任贵州宣慰使时,骄纵不法,喝醉后就以射人为戏。
在朝廷强盛的时候,这些土司或许还不敢轻举妄动。
一旦朝廷威信下降,这群土皇帝就开始搞事情了。
所以明中期以后,随着朝廷日益腐朽,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土司叛乱之势愈演愈烈,规模也越来越大。
根据土司承袭制度,前任土司的子弟、族属、妻女、女婿和外甥都权承袭土司一职,通常遵照当地习俗产生。
当然最普遍的还是父死子继,但妻妾继承土司之位的也不少见。
如著名女将秦良玉在其丈夫马千乘去世后,就承袭了石砫宣抚司宣抚使一职。
大明从洪武一朝开始,四周邻居就没有一个是消停的。
也就永乐一朝好有点。
永乐一朝是大明武力最强的时期,永乐大帝南征北战,到哪里都是爆锤。
永乐一朝之后皇帝都被动防御了。
朱元璋和朱棣也很期待,这个地方有没有办法解决。
“你还别说,还真有,还是一个效果不错的办法!”
朱瞻基杨慎几人眼睛一下子亮了。
杨慎张璁这些人是了解西南问题的。
“胖虎快说!”朱元璋更激动了,洪武一朝现在正在南征。
打的就是西南一带。
“改土归流!”萧然一字一顿说道。
“来人!”朱元璋吆喝一声,“记录!记录下来!”
朱元璋很重视改土归流这个问题。
要是能从洪武一朝就一劳永逸,能省很多事情。
戚继光的办法对抗倭寇,没有西南和东南沿海的问题,就可以好好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了。
“是太祖!”黄锦准备好笔墨纸砚。
“胖虎,你快说!”朱元璋想知道这个问题。
其他几人也是一脸好奇看着萧然。
朱瞻基杨慎张璁几人其实是没有抱太大希望的,只是随便问问。
没想到还真有办法解决西南问题。
大明京师在北方,距离西南那边太远了。
真的是鞭长莫及。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71章朱元璋的宏图霸业,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朝廷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萧然说道。
“就这么简单?”朱元璋问道。
“是啊!这个办法效果很不错,之后西南一带就稳定下来了,到几百年后也是完美融入一起。”萧然说道.
朱瞻基朱棣几人都有点意外。
比想象中简单很多,但是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比咱想象中简单很多啊!”朱元璋若有所思说道。
萧然点点头,“清朝雍正时期就在西南滇、黔、桂、川、湘、鄂6省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的改革。”
“自雍正时起,满清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改土归流强化了满清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
“推动了民族融合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
“大姨父,老爷子还记得之前你们看的地图吧!”萧然说的是满清的地图。
最完美华夏地图。
“自然是记得的。”朱元璋印象深刻。
“满清把很多少数民族地盘划入自己管辖范围,很多都是这个改土归流,甚至是长城以外的草原都做到了。”
朱瞻基和杨慎几人可不知道这个。
听到萧然说的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不仅仅西南可以,就连草原都划入管辖版块。
“草原都划进版图了?”朱瞻基觉得难以置信。
“是,而且不是俯首称臣的附庸关系,满清派人是管理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这些都做到了。”
杨慎也是觉得不可思议,“岂不是说让西南一带和北方的管理和两京十三省一样?”
“是,就是到这种程度,税收这些都实现了。”萧然说道。
元朝在西南地区创设的土司制度。
元朝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中央政权,统治层自身行政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但对任用汉族士人特别是以其治理西南边疆又不能放心。
因此,与唐朝设立羁縻府、州的关切相当不同。
元朝在距离王朝政治中心最为偏远的西南地区设立土司“自治”制度。
不仅是对西南地区部族首领的政治文化妥协,同时也借此来制约汉族。
土司制度是对中央政权无力顾及的西南边陲地区土人头目的一种笼络手段,“以土官治土民”。
承认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
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
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司法、财政、行政、兵事都可以自治。
对于当地人民予求予取,掌握一切生杀大权,除了不能登基称帝,其他一切甚至比照皇帝。
而且只需要象征性的向朝廷缴纳微薄的赋税。
所谓的土司制度,就是一种“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也称为“羁縻政策”。
传统中原王朝认为中原为华夏,四周为四夷。
这些蛮夷居住在偏远的不毛之地,“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因而采取“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册封当地民族首领以虚衔官职,让他们定期向中央朝贡。
明朝建立后,继承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体系,并加以完善,将土司制度推向了成熟。
但是土司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也就导致西南边疆地区不安定。
明朝初期,由于明军鞭长莫及,缅甸三大王国拒绝了永乐大帝的册封,标志着缅甸土司制度开始走向瓦解。
明朝在云贵发动了几次战争严重消耗了国力,但是也削弱了土司,为后来全面的“改土归流”打下了基础。
清朝建立后,力图打破传统“华夷之辨”的思想。
主张“合天下为一家,视异代而无外。”
因此清朝对境内的所有民族都进行直接管辖,不再采取过去的羁縻制度。
尤其是雍正皇帝,他在《大义觉迷录》中阐释了自己的思想。
雍正皇帝认为华夷只是经济社会上具有差异,并非种类上有不同,因而认为华夷都是华夏人。
因此,雍正必然会推动“改土归流”,打破“以夷制夷”的传统民族政策。
萧然简单和朱元璋朱瞻基几人说了一下清朝的改土归流。
朱元璋掏出地图,“咱就觉得之前你说满清地图的时候,感觉你少说了什么。”
朱元璋笑呵呵说道:“胖虎,你没有说的就是改土归流,没有改土归流,是不可能达到满清这种地图的。”
朱棣赞同点点头,“是,之前朝贡附庸的关系并不牢固,朝廷势弱就要出问题。”
这一点朱棣深有体会。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