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1009节

  毕竟他爹司马绍登基只有三年就去世了.

第1135章临朝听政!

  “至于司马衍这个人。”萧然摸了摸下巴,“你别看他登基的时候年龄不大,但他可不简单。”

  司马衍登基的时候不过五岁,由于司马衍年幼,所以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王导和庾亮共同参辅朝政.

  虽然司马衍年龄很小,但是他聪明伶俐,明于事理,说话很到位,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叛将苏峻囚禁并苛待司马衍时,司马衍既不畏惧,也不猥琐,而是泰然处之,埋头读书,表现出智者风度。

  司马衍六岁时,发生了苏峻之乱,当年五马渡江之一的南顿王司马宗被杀,他一点都不知道,等到苏峻之乱平息后,他问舅舅庾亮:“往常那位白头公何在?”

  白头公指的就是司马宗,因为他一头白发。

  庾亮奏道:“司马宗谋反伏诛”,司马衍很伤心,哭着说道:“舅舅说谁做贼,便杀之,如果人说舅舅做贼,我又该如何?”庾亮一听,吓得脸色大变,无言以答。

  庾亮之弟庾怿送酒给江州刺史王允之,王允之试着让狗先喝了一点,那狗便立即倒在地上死去,王允之吓得不轻,赶紧上表报告司马衍。

  司马衍听说后怒不可遏地说:“大舅已乱天下,小舅复欲尔邪?”意思就是说,小舅也要学着来吗?

  庾怿闻言,惊惧不已,为保全庾家,不久喝毒药便自杀身亡,可见司马衍从小就不简单,可惜他自幼被舅家把持,没机会管理朝政。

  等长大些,司马衍很有心于政事,为人俭省,曾想在后院盖个射箭练习室,算后要用四十金,就说太费钱了没盖,虽然他的雄武气度不及父亲,但恭俭的品德,倒足以追溯先贤了。

  司马炎眉头一挑,他倒是没想到,司马睿一般,但是他儿子和他孙子都还不错,司马绍就不多说了,毕竟说起来,其实司马衍的处境要比司马绍差上不少。

  至少司马绍相信的王导,在处理政事上是有本事的,但是庾亮可不是什么好东西,而且司马衍那时候才不过五六岁,能做到这种地步就已经足够证明他的聪慧了。

  司马炎有些遗憾道:“可惜了,司马衍的年龄还是太小了。”

  因为司马衍的年龄小,所以一开始是太后掌权,身为外戚,一定会趁此插手的。

  再加上司马衍也不见得乐意看见王导一家独大,这才导致了庾亮的崛起。

  萧然说道:“司马衍年幼时继位,不能亲自处理政务,等到他年岁渐大,更是勤俭,在东晋奢侈浮华之风历久并且盛行之时,他作为皇帝却能力倡简朴、节俭,还带头实行,可以说是很不容易的。”

  “而且司马衍在位期间诏举贤良,劝课农桑,政权趋于稳固,虽然这更多的可能还是大臣的努力,但这也和司马衍脱不了关系。”

  说着,萧然又是一脸的无奈,“还真是.....又得提到王导了,他真是贯穿了三个皇帝,司马衍在位的时候对王导也很是尊敬,不过王导可多少有点崩人设了。”

  起因是苏峻叛乱,当时,庾亮不顾臣僚劝阻,强行征召历阳内史苏峻到中央任大司农,借以削夺其兵权,消除朝廷隐患,苏峻不从,遂联合豫州刺史祖约共同起兵讨伐庾亮,一场新的动乱爆发了。

  苏峻兵强马壮,武器精良,在祖约的配合下,很快挥兵至建康城下,官军连连败绩,庾亮丢盔弃甲,撇下当皇太后的妹妹和外甥司马衍,匆忙带着三个弟弟狼狈出逃寻阳投奔温峤。

  次年二月,建康失守,百官奔散,殿省萧然,留下护卫司马衍的只有王导、陆晔等少数几个大臣。

  苏峻勒兵入宫,王导抱着司马衍坐在御座上,侍中褚、钟雅及右卫将军刘超等待立左右,显得正气凛然,叛军不敢上殿。

  苏峻自封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专断朝政,滥署百官,殴打大臣,裸剥士女,为所欲为,以王导德高望重,仍然让他官居原职而排在自己前面。

  叛将路永、匡术劝杀尽王导等大臣,苏峻敬重王导,没有同意,苏峻又逼迫司马衍迁居石头城,软禁在一间仓屋里,还天天跑来高声叫骂,骂尽各种丑话。

  王导开始害怕起来,担心大祸临头,这时也顾不得司马衍了,匆忙带着两个儿子逃到了城外的白石,直到叛乱平息,王导才回到石头城,并让手下人把司马睿给他的节拿来。

  陶侃揶揄地说,“苏武节似乎不是这个样子!”王导羞愧满面,无地自容,慌忙令人把节收起。

  萧然说道:“其实说起来,王导这个做法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是之前王导的表现都是忠心耿耿,誓死守护皇权的样子,甚至为此不去管自己弟弟的死活。”

  “但是现在看来,王导也并没有那么忠心,或者说他觉得王敦造反一定不会成功,他守护皇权只是他平衡利弊下的选择,毕竟王敦当了皇帝之后,可不一定会什么都听他的。”

  司马炎嗤笑一声,“王导自然没有那么伟大,他更多的是明哲保身,扯着道义的旗帜为他自己增添光彩。”

  这一点司马炎很早就看出来了,从萧然说王导这个人的时候,司马炎就看出来了。

  人性这个东西,司马炎可比萧然了解的要多得多,毕竟不管怎么说,萧然是生活在这么一个安定和平的国度的,而司马炎所在的时期,那可是魏晋时期啊!

  那个时候可不是一般的黑暗,百姓民不聊生,上面的人自然也勾心斗角,要说王导是黑暗中的一束光,鬼才信。

  身处黑暗当中,怎么可能真的不染尘埃。

  司马炎摇了摇头,“王导这个人,确实聪明。”

  这话萧然很是赞同,别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所以也别管王导是个什么样的人,至少他的贡献就摆在那里,这是不能否定的。

  哪怕是在苏峻叛乱这件事上也一样.

第1136章毁于一旦!

  虽然说他中途丢下司马衍跑了,但是好歹对于后续处理还是提了建议的。

  苏峻之乱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给建康城带来极大的破坏,士民逃散,百业停废、宗庙宫室化为灰尘,面对调敝残破的景象,不少人建议另迁新都。

  温峤提出迁都豫章,三吴豪强请求迁都会稽,众说纷坛,莫知所从,王导力排众议,坚持说,“建康,古之金陵,帝王故里,孙仲谋、刘玄德都说‘建康王者之宅’.

  古代帝王不因丰俭而迁都,如能以农业为根本,节省用度,何必担心凋敝!倘若不重视农业,即便乐土也会变成废墟。

  而且北寇常常骚扰,钻我们的空子,一旦示之以弱,逃窜到蛮越之地,敌人就会趁虚而入,迁都恐怕不是好办法。现今应特别强调镇之以静,众人的情绪自然就安定了。”大家见他说得在理,就不再提迁都之事了。

  王导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迁都一般只有在打不过的时候,才会做这种决定,而这种行为对于周围虎视眈眈的国家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示弱。

  而且迁都也不是那么好走的,这一路上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太多了,到时候又是一番动荡,就像王导说的那样,一定会有人趁虚而入的。

  司马炎也说道:“王导这个人说话确实大多言之有理,他这个人还是挺复杂的。”

  萧然也觉得王导这个人挺复杂的,但其实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王导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聪明。

  不过也是,不是聪明人的话,别说封侯拜相,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说起复杂的人,其实庾亮也挺复杂的。”萧然说道。

  司马炎问道:“怎么个复杂?”

  萧然说道:“庾亮这个人,逼迫苏峻等人叛乱,在掌握大权之后更是对许多大臣都不尊敬,甚至殴打、砍杀,但是他早年间却不是这样的,甚至那个时候庾亮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他长得好看。”

  庾亮的姿容俊美,善于言谈议论,喜好老庄之学,为人严肃庄重,一举一动遵礼而行,即使在闺阁之中,也并不需要严教,就能自守礼法,时人把他与夏侯玄、陈群相提并论。

  庾亮十六岁时,司马越要征辟他为掾属,但庾亮没有接受,随其父住在会稽,他俨然自守,人们都有些顾忌他的方正严峻,不敢随便接近他。

  而庾亮之所以能成为外戚,也是因为他长得好看,当时司马睿看庾亮长得好看,就把庾亮的姐姐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绍。

  司马绍病重的时候,不想见人,群臣都无法进入殿内,庾亮怀疑是负责宿卫的司马宗及虞胤、司马羕另有图谋,于是径直进入寝宫见到司马绍,痛哭流涕,不胜悲哀。

  述说司马羕和司马宗等人谋议废黜大臣,自己请求辅佐朝廷,要求废黜他们,司马绍当时未采纳,但在几天后,却命庾亮与王导等受遗诏辅佐太子司马衍,轮番入殿领兵当值宿卫,又加庾亮为给事中,中书令。

  不久,司马绍驾崩,由司马衍继位,庾太后临朝摄政,命庾亮与王导、卞壸共同辅佐朝政,但实际上一切政事都由庾亮决策定夺。

  司马炎泡茶的动作一顿,“看来他还是更信任庾亮啊。”

  萧然点了点头,“司马绍尊敬王导,对待王导和对待自己亲爹也没有什么区别了,不管别人怎么挑拨离间,但司马绍始终都是相信王导的,当然,他心里具体怎么想的那就没有人能知道了。”

  “不过相信王导不代表他愿意看着王导一家独大,毕竟司马睿可就是因为他王氏才死的,司马绍心里能好受?所以他临死之前把司马衍交给庾亮倒也正常。”

  “只不过司马绍可能没能想到,庾亮有点憨。”

  王导执政时,因宽和而赢得众心,庾亮执政后,一反前策,严厉任法,因而大失人心,再加上司马绍遗诏中的辅政大臣,没有陶侃和祖约,二人怀疑是庾亮删除了遗诏上的有关部分,就说了一些有怨气的话。

  庾亮担心会引起内乱,于是派温峤出镇江州作为自己的声援,又修石头城以作防备,而司马宗自认不该丢失官职,心怀怨恨,平素又与苏峻交好,庾亮想杀他,司马宗也想废黜庾亮,自己执政。

  此时,御史中丞钟雅弹劾司马宗谋反,庾亮于是派右卫将军赵胤拘捕司马宗,司马宗领兵抵抗,被赵胤所杀,家族被贬姓为马氏。

  然后庾亮又免除司马羕的官职,降封为弋阳县王,虞胤被降职为桂阳太守,司马宗,是宗室的亲属,司马羕,是朝廷皇族中的元老,二人又是司马绍时期的重臣,天下都认为庾亮是在铲除宗室。

  萧然说道:“庾亮是真憨,他的憨,不是憨笨的意思,而是横冲直撞,固执己见,打个比方,当人一句双关的时候,有的人能听出来暗中的意思,有的听不出来,这都是正常的。”

  “但是庾亮不一样,他属于那种不管你说什么,我觉得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要是我想的是错的,那就给你一巴掌,你重说。”

  他这种性格也怨不得别人不待见他。

  就说苏峻之乱的事,琅玡人卞咸,是司马宗的党羽,和司马宗一起被杀,卞咸的兄长卞阐逃奔苏峻,庾亮以符节令苏峻交出卞阐,苏峻却将卞阐藏匿起来。

  同时,苏峻招纳了许多亡命之徒,专门用威刑治众,庾亮认为苏峻终将造成祸乱,想下诏征他进京,为此征徇王导的意见,王导说:“苏峻猜疑阴险,必定不会奉诏前来,不如暂且容忍他。”

  庾亮又在朝中说明此事,群臣无人敢诘难,只有卞壸争辩说:“苏峻实力强大,又靠近京师,行军用不了一个早上便可到达,一旦发生变乱,容易出差错,此事应该深思熟虑。”庾亮不听。

  温峤也多次写信劝阻庾亮,当时满朝大臣都认为此事不可.

第1137章犹豫不决!

  庾亮全然不听,苏峻听说此事,便派人去见庾亮,但庾亮却压根不见他。

  而且,庾亮又让郭默、庾冰统军防备苏峻,还下诏征召苏峻为大司农,让苏峻的弟弟苏逸代领部曲,苏峻再次上表推辞,又不获准。

  萧然说道:“其实苏峻造反,可以说是都是被庾亮逼的,毕竟庾亮的态度,分明就是不想让他好过,苏峻没办法,他整装准备赴召,但又犹豫不决。”

  毕竟他这一去,是死是活可就说不定了,再加上苏峻的参军等都劝他反叛,苏峻于是同祖约一起举兵.

  “而且本来苏峻反叛的事,不一定会闹到那种地步的,但是庾亮这个人的心思太多了,他看全天下都不是好人,或者说他心里最重要的事不是王朝的存活,而是他自己的地位。”

  当时温峤听说苏峻不接受朝廷诏命,便要领兵东下守卫京师,三吴之地也要起义兵来护卫,庾亮都不同意,写信对温峤说:“我担忧西边甚于担忧历阳,请足下千万不要越过雷池一步。”

  这西边指的就是陶侃,历阳自然说的就是苏峻了。

  庾亮担忧的是陶侃,陶侃造反的几率接近于零,而苏峻已经反叛了,那么庾亮担忧陶侃什么,就不必言说了。

  其余人也试图力挽狂澜,孔坦、陶回向王导进言,请求“乘苏峻未到之时,急速截断阜陵的通路,把守长江以西当利等路口,敌寡我众,一战即可决胜。

  如果苏峻还未到,可以进军威逼其城。如果现在不先行前往,苏峻必会先行到达,苏峻一旦到达,那么人心危惧惊骇,就难以与他交战了。这种时机不能失去。”王导认为很对,庾亮却不听从。

  一直到苏峻派部将韩晃、张健等人攻陷姑孰,夺取了食盐粮米,庾亮这才后悔。

  司马炎冷哼一声,声音中的怒气无法掩饰,“他这个时候倒是知道后悔了!”

  萧然说道:“庾亮有一种他不行,也不让别人行的感觉,几乎所有人都出谋划策,到了他那里,他都不会听,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庾亮这个人很固执。”

  “他的眼中只有自己,他认为别人说的都是废话,他不会真的去分辨别人话里的可行性,只要不是他想到的,那就是不可行的。”

  有的时候萧然也不得不怀疑,庾亮其实也有可能是在等着苏峻打进来,这样他再率兵抵抗,那不就立了大功么,只不过他没想到自己玩脱了。

  当时韩晃进犯宣城,庾亮派军抵抗,不能取胜,苏峻乘胜兵临京师,到达蒋陵的覆丹山,陶回对庾亮说:“苏峻知道石头有重兵戍守,不敢直接前来,必定从小丹杨南道徒步前来,应当埋伏兵众截击,可以一战擒获。”庾亮又不听。

  苏峻果然从小丹杨前来,因为迷路,夜间赶行,各部混乱,庾亮听说后才感到后悔。

  他这个时候后悔一点用都没有,别人提出的建议,他从来不听,等到事发之后再后悔,这可真是猪队友。

  而且庾亮这个人也一点坚持都没有,苏峻已经到了家门口了,朝廷让庾亮去抵抗,庾亮与苏峻战于宣阳门外,军队还未排成队列,士兵都弃甲而逃。

  由此可见,庾亮的掌控力和领导力真的不怎么样。

  而且最重要的事,军中乱成一团,庾亮非但没有安抚或者震慑,他反而是跟着跑了。

  庾亮和庾怿、庾条、庾翼等人逃奔寻阳,临走时对侍中钟雅说:“以后的事情深深拜托给您了。”钟雅说:“户梁折断,屋椽崩毁,这是谁的过失呢?”庾亮说:“今天的事情,来不及说了。”

  萧然说道:“看见没有,都到了这种地步了,庾亮都没有承认过自己的失误,他选择了回避这个问题,可见他也知道他做错了,但是他就是不愿意承认,这样的人真是.....”

首节 上一节 1009/10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