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1002节
司马炎很是失望的摇了摇头,“如此优柔寡断,注定难成大事。”
萧然说道:“王导真的很在意王导的想法,你就看,在面对周顗的问题上,王导之前一直反对他,但是怎么处理周顗,他依旧选择去问王导,王导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一开始王敦是要给周顗官职的,结果官职一改再改,王导也不说话,最后王敦说那要不杀了吧,王导还没说话,王敦就觉得他应该是想要杀了周顗,于是便把周顗给杀了。”
司马炎在萧然说过的话中突然想起来一个人,“劝说司马睿杀了王氏家族之人的是谁来着?王敦把持朝政之后,恐怕死的第一个就是他吧。”
萧然说道:“哦,你说的是刘隗吧。”
司马炎想了一下,“应该是,不过要是我没记错的话,他似乎是逃走了?”
萧然点了点头,“没错,说来也是他命大,刘隗得罪的人可太多了。”
刘隗他喜好文史,颇有文才,又善于探人心意,因而得到司马睿的器重,引为心腹大臣。
司马睿担任左丞相的时候,任命刘隗为丞相司直,委以刑宪重任,当时,建康尉收捕护军军士,却被护军府将擅自夺回。
刘隗弹劾护军将军戴渊,奏免其官职,而世子文学王籍之、东閤祭酒颜含在守丧期内进行婚嫁,刘隗也都予以奏劾。
庐江太守梁龛在为妻子服丧期间,宴请丞相长史周顗等人,刘隗奏免梁龛官职,削其侯爵,以明丧服之礼,周顗等人明知梁龛居丧,仍赴其宴会,也被罚俸一月。
后来,周顗之弟周嵩嫁女,其门生砍伤建康左尉,刘隗再次弹劾周顗,使得周顗被免去官职。
丞相行参军宋挺在举主刘陶死后,强娶其爱妾为小妻,又盗窃官布六百余匹,本应斩首弃市,因遇赦而免予追究。
后来,奋武将军阮抗欲任命宋挺为长史,刘隗奏道:“宋挺霸占举主爱妾,违背三纲,有悖人伦,而且贪赃枉法,虽遇赦免死,应予除名,禁锢终身。阮抗明知宋挺赃污乱伦,仍欲荐其为官,应予免官,下狱治罪。”
司马睿虽表示赞同,但因宋挺已经病亡而不想再加追究,刘隗则据理力争,最终获得司马睿的赞同。
萧然说道:“你不能说刘隗有错,毕竟人家也是有理有据的,只不过他弹劾的事情有大有小,你要说不好,他这种行为也能避免一些歪风邪气,你要说好,他又太过严厉。”
当年淳于伯被冤杀,刘隗为淳于伯申理冤情,指责具体负责此案的从事中郎周筵、法曹参军刘胤等人处刑有失公允,请免其官职,矛头直指周筵等人的后台王导。
王导被迫上疏引咎,请求辞职,但司马睿没有同意,当时,琅琊王氏、势力强盛,南中郎将王含自恃出身显贵,骄傲自恣。他任命僚佐、守令二十多人,多是才不堪任。
刘隗又弹劾王含,虽最终被司马睿压下,但也引起了琅琊王氏的忌恨。
司马睿称帝之后,重用刘隗与尚书令刁协,希望能借助他们抑制琅琊王氏等门阀势力,以加强皇权。
刘隗与刁协按照司马睿“以法御下”的方针,推行了“崇上抑下、排抑豪强”的一系列“刻碎之政”,与琅琊王氏等门阀势力相抗衡。
萧然说道:“刘隗无疑是一个很较真的人,可能这也是司马睿愿意重用他的原因之一吧,就是他这样,真的不是一般的得罪人。”.
第1120章清君侧!
“而且就像你说的,王敦最开始想要杀了的肯定是刘隗,甚至于王导说有奸臣祸乱朝纲,所以才同意王敦领兵攻打,那么自然,这‘清君侧’要清的,就是刘隗。”
王敦在武昌起兵,以讨伐刘隗的名义东攻建康,他上疏列举刘隗十大罪状,表示只要司马睿诛杀刘隗,便撤军退回。
而王敦列举的罪状,首先说刘隗奸佞谄媚,谗陷忠良,蛊惑圣听,扰乱朝政,擅作威福,杜塞言路,大兴劳役,骚扰百姓,僭越制度,倾尽国库资藏,损公肥私,赋役不均,使百姓嗟怨。
还说刘隗私免良人家奴,散布个人恩惠,割配本可充实国库的大田,充实部下军队,拒绝荆州将士接迎妻小,使得三军怨愤,以讨胡为名培植个人势力,强征徐州流民为兵。
而最重要的,还是后面几点:以曾在皇帝即位前投书劝进的王官充征役,以自赎得免和已放遣的客户或其子弟为兵,有所不得,便归罪于原来的客主,驻军险要之地,升迁属官,随心所欲。
不久,王敦兵至芜湖,又上疏列举刁协罪状,司马睿大怒,打算亲率六军与王敦决战,并命戴渊、刘隗率军回援建康,刘隗抵达建康,面对列道迎接的文武百官,慷慨陈词,神态自若。
他入见司马睿,与刁协一同请求诛杀留在建康的琅邪王氏族人,司马睿却没有采纳,刘隗方知司马睿并无坚决平叛之意,此举是在预留退路,他顿感前景不妙,不禁面有惧色.
司马炎问道:“那王敦上书列举的罪证可是真的?”
萧然说道:“那谁知道呢,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能有不一样的看法,所以是真是假还真就不好说,不过我更偏向于,事情,刘隗可能是做了,但是他的目的,或者说原因,不一定是王导说的那样。”
“刘隗这个人,说他是奸臣自然肯定不是,他就是太过刚直了,正直是好事,但是过刚易折啊。”
也正因如此,后世对刘隗的评价,说不上高。
就好像房玄龄所说:“夫太刚则折,至察无徒,以之为政,则害于而国;用之行己,则凶于乃家,诚以器乖容众,非先王之道也。
大连司宪,阴候主情,当约法之秋,献斫棺之议。……是使贤宰见疏,致物情于解体;权臣发怒,借其名以誓师。既而谋人之国,国危而苟免;见昵于主,主辱而图生。自取流亡,非不幸也。”
为官者,不畏强权是好事,但是这也不代表,不畏强权就是找人麻烦啊,就比如去弹劾人家妻子在服丧期间就举办宴会的事。
甚至还不到宴会的程度,只是找朋友吃饭。
首先,服丧的是他妻子,而不是他,再一个,人家只是找朋友吃个饭而已,你掌管的是刑部,又不是御史台,人家吃个饭你都要弹劾,还弹劾到官都没了,爵位也被削了,这多少有点过火。
凡事讲究一个松弛有度,太过松散不好,可也不能太过严苛。
也怪不得在王敦没有表达自己要造反,只是要“清君侧”的时候,俺么多人支持他,就算是不支持,也并没有坚决阻拦。
而且,“刘隗要是死了还好,问题就在于,他没死,当时司马睿让他跑,他还真就跑了,还跑掉了,不但跑掉了,他还去投靠了后赵,哪怕王敦死了,他也没回来。”
司马炎了然,怪不得刘隗会被骂,不单单是他过于严苛,还有一点就是因为他这种临阵脱逃的举动。
“还真就是,此人决不能让他处理朝政,不合适啊。”
尤其是当时司马睿才刚建国,正是需要收揽人心的时候,结果他这么一搞,不但他自己得罪人,司马睿肯定也不收人待见,只不过司马睿是皇帝,没人敢说罢了。
也怪不得当时王导等人说,自己绝不会像司马睿那样呢。
不过...
“我如今倒是觉得,这个王导确实是好手段。”司马炎眯起眼睛。
萧然冲着他伸出一只手,然后在司马炎不明所以的眼神中,拍了一下司马炎的手掌。
“英雄所见略同啊!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受到冷落的是王导,替他冲锋陷阵的却是王敦,等王敦打进来,替他处理了他当时怨恨的周顗等人,身上背负了各种骂名之后。”
“王导又坚决反对王敦的行为,最后还得了个大义灭亲的好名声,况且当时司马睿那么对他,他就也没有一丝怨言吗?要是真的没有,就不会褒奖主张‘宁使网漏吞舟’,不‘以察察为政’的顾和了。”
不是没有真的忠君爱国,风光霁月的人,但是太过没有私心就多少有点假了。
就好像周顗求情而没有告诉他一样,别说周顗是暗地里替他求情了,就算没有替他求情,当时王导身处的境地,有几个人敢和他有牵连,周顗为了明哲保身不理他也是正常的。
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因为事不关己,所以能理智分析,但是身处其中,很难不怨恨,王导不也是因为对周顗生出了怨恨么,不然也不会默认王敦杀了周顗了。
而等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之后,他没有自责于他对周顗的不信任,职责于自己默认让王敦杀了他,反倒是说,我没想杀你,但是你却因我而死,好像错的只有王敦一个人,是王敦乱杀一样。
司马炎看向萧然的眼神中多了一丝赞赏,他本来对萧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情,唯一的感情就是,他救了自己,并且身上有神异之处,要交好。
但是现在听了萧然的话,司马炎倒是对萧然正色起来。
“没想到你竟然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还以为你会对王导大肆推崇,不是我看不起我这个侄子,就按照你说的来看,要是没有王导和王敦,司马睿定然不可能称帝。”
“但是在他称帝之后,却开始防备王导,我以为你会为王导打抱不平。”.
第1121章与我无关!
萧然说道:“我有什么好打抱不平的,一个是这件事情与我无关,再一个,从王导的角度去看,司马睿未免太不顾情谊,但是从司马睿对角度去看,他现在是皇帝,对王导有防备再正常不过了。”
“要知道,当时琅琊王氏的子弟可以说是占了半个朝堂,全都身处高位,司马睿不得不防,而且他又没有杀了王导,相反,还给了王导各种殊荣,最起码没让王导丢面子。”
“要是按照历史来说,这可以说是权臣最好的结局了,当然,后来王导的结局要比这个好,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王敦造反的基础上,要是王敦没造反,司马睿不会让王导辅国。”
司马炎一针见血道:“甚至司马睿会更加打压王导,为的就是不让自己的儿子受到王导的掣肘。”
萧然打了个响指,“没错,就是这样!事情的真相往往是拼凑出来的,所以王导这个人到底怎么样,现在还不能下定论。”
司马炎点了点头,“到底还是要真的见上一面才好。”
萧然道:“那咱们现在就去?”
司马炎摆了摆手,“不急,我记得当时逃跑的不止是刘隗,不是还有刁协吗?”.
萧然说道:“刁协啊,刁协年轻时喜读儒家经籍,而且博闻强记,但是当时太乱了,所以刁协一路颠簸,一直到他投奔了司马睿。”
“不过刁协这个人和刘隗差不多,他忠心,但是不太适合当臣子。”
刁协生性强悍,待人接物不习苟且,凡事都崇上抑下,常借醉酒之机凌辱公卿,不过他悉心尽力,志在维护皇权。
刁协曾建议将扬州诸郡的僮客恢复良民身份,以备征役,士族对此都怨恨不已。
萧然说道:“当时刘隗跑掉了,但是刁协没有。”
司马睿让刁协逃离建康以避祸,刁协表示要以死尽忠,但被司马睿劝阻。
不过刁协年老体弱,出逃后不能骑马,以致行动迟缓,再加上平时对人素无恩情,同行随从都离心离德,他刚到江乘,便被左右随从诛杀。
司马炎说道:“所以说,做人还是要宽和一些为好。”
萧然补充道:“最重要的是,守住底线是好事,但是也得识时务啊,你是不知道,当时刁协的名声有多差。”
周顗一次在尚书省值夜时突然发病,病势危急,刁协当时正好在场,极力营救,表现的非常亲密友好,天亮时,周顗病情有所好转,刁协便命人通知其弟周嵩。
周嵩急忙赶来,刚一进门,刁协便离座大哭,述说周顗夜里病危的状况,周嵩扬手一耳光,打得刁协惊退到门边。
他来到周顗床前,也不探问病情,便直截了当地对哥哥说:“您在中朝是与和峤齐名的人物,怎么会和刁协这种佞幸小人有交情?”说完掉头便走。
刁协当时就不受人待见到这种地步。
司马炎简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怎么,当时朝中除了刘隗和刁协这种人,就没有别的人可用了吗?”
萧然说道:“那当然是有的了,这也不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是,郗鉴就很好嘛。”
郗鉴从小孤贫,但仍然博览经籍,即使耕作时仍不断吟咏文章,以儒雅著名,后任司马伦的掾属,但察觉到赵王有夺权篡位之心后,他便称病辞官。
司马伦篡位称帝,其党羽都擢升要职,但郗鉴则闭门自守,不与他们接触,同年,司马伦被推翻,惠帝复位。
后来郗鉴被司马越辟为主簿,举贤良,但郗鉴都不接受,苟晞征辟郗鉴为从事中郎,因苟晞和司马越不和,郗鉴亦不应召,苟晞也未强迫他。
“这就能看出来,郗鉴是个聪明人。”
后来汉赵军队攻陷洛阳,并俘掳晋怀帝,北方陷入空前的混乱,郗鉴亦被乞活军首领陈午部众所获,同乡人张认惹耙哇嘟唬挥枥聿牵馐保湃到陈午的军营来探视看望郗鉴,既而召郗鉴为卿。
郗鉴对张人担骸拔颐峭σ幌纾橐宀辉嗤ǎ阍趺茨艹俗呕炻艺庋兀 闭湃非常惭愧,知趣地退走了,陈午因为郗鉴素有有名望,打算推郗鉴为首领,只因郗鉴及时逃脱而未能成事。
直到陈午兵败溃散,郗鉴才回归故乡,当时正值大饥荒之年,州中人士平素感于郗鉴恩义的,都来接济资助于他。
郗鉴将所得到的馈赠,分别送给亲族和乡里孤贫老弱,靠他的接济得以幸存的人很多,大家相互商议说:“如今天子流亡在外,中原无主,我们应依靠仁德之人,才能够渡过难关,免得死于乱中。”
大家就推举郗鉴为主,一千多户一起跟随郗鉴,到鲁地的峄山中避难。
司马炎突然说道:“刚才听了刘隗有多得罪人,刁协有多不受人待见,这突然听见有这么一个得民心的,我竟然还有些不适应。”
“尤其是你说到百姓商议要依靠郗鉴的时候,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他们要让郗鉴称帝。”
萧然直接笑出声,“要么说有对比才有伤害呢,不过郗鉴当时的名声好是真的,得人心也是真的。”
司马睿镇守江左时,以郗鉴出镇邹山,当时郗鉴与荀藩所派的李述和刘琨所派的刘演同居兖州刺史,三人由不同行台承制任命,各据一郡,并各自为政,互相对立。
同时兖州亦正受徐龛和石勒两股军事力量侵扰,在战事不息而没有外援之下闹饥荒,虽然人民要捕野鼠燕子等动物来充饥,但仍不叛离郗鉴,反而人数渐多,三年之间就拥众数万。
你别说,司马炎还真有点傻眼,虽然说三年聚集了几万人,可能并不显眼,毕竟那些造反的都不用三年,就有几万人了。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