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读心我慌,高阳追夫泪狂 第99节
林平安顿了顿,而后,话锋一转道。
“然正如陛下所言,远水难救近火。臣在想,除了‘节流’和‘外求’,是否可在‘内涵’与‘疏导’上再做文章?”
这小子什么意思?难道我说的有什么不对吗?!
长孙无忌见他只赞成房玄龄和魏征,忽略了自己,不由嘴角一抽。
“内涵?疏导?”李世民重复了一遍这两个词,觉得颇新颖。
“正是!”林平安点头,继续说道:“其一,粮食虽欠收,但天地之间可食之物未必全无!”
“朝廷可即刻明发告示,鼓励并指导百姓广泛采集一切可食之物!”
“如河渠之鱼虾、山野之蕨根、榆树之皮、甚至蝗虫之干!晒干磨粉,亦可充饥!”
魏征闻言,眉头一皱:“蕨根榆皮,乃至虫豸,腥臊难以入口,岂可作主食?未免有失朝廷体统……”
林平安摇头道:“魏大人!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体统与百姓性命孰轻孰重?这些东西若能助人熬过寒冬,便是无上功德!”
“朝廷可派太医署及有经验的老农,教导百姓如何辨识、处理、烹制这些代粮,甚至可由官府少量收购,制成‘救灾饼’示范发放,破除百姓心中疑虑!”
这法子虽看似狼狈,却务实高效!李世民双眼一亮,微微颔首:“嗯,此议虽奇,却可解燃眉之急!继续!”
林平安点头继续说道:“其二!关东水患之后,淤泥肥沃,这本是来年春耕的利好,但眼前寒冬将至,户外耕种已无可能。臣在想,或可‘以空间换时间’!”
以空间换时间?
众人闻言,都不由面面相觑,一脸茫然。
林平安解释道:“朝廷可组织引导灾民,充分利用秋末冬初尚未完全上冻的短暂时间,以及家中、窑洞等一切可利用的室内或半室内空间,尝试种植一些生长周期极短的芽苗菜,例如豆芽!”
“豆芽?”房玄龄若有所思,“《神农本草经》确有记载,黄豆或绿豆发芽可食,此法倒是不受季节所限!”
“房相明鉴!”林平安点头道:“发豆芽无需田地,只需木桶瓦罐,避光浇水,七八日便可收获!”
“虽不能饱腹,但能提供些许新鲜菜蔬,补充体力,更重要的是能让灾民有事可做,看到一线生机,有助于安定人心!”
“朝廷可派员简单教导此法,所费无几,却或有奇效!”
(唉,要是能有玻璃大棚就好了……可惜时间太赶,豆芽就豆芽吧,聊胜于无,总比干等着强!)
李世民点头道:“嗯,豆芽虽小,亦是生机,此议务实,可速办!”
众人也不禁微微点头,虽然他们觉得,林平安的想法天马行空,但确实能在现有条件下找到一些可行的缝隙。
林平安继续说道:“其三!就是之前赵国公所说的以工代赈,但不能仅限于修水利城墙!”
以工代赈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千万不要小瞧老祖宗的智慧。
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李悝在推行“平籴法”时,就曾通过组织民众兴修水利、整治农田等工程。
既改善了生产条件,又为受灾或贫困民众提供了收入来源,可视为早期以工代赈的雏形。
“哦?以何代之?”长孙无忌好奇问道。
“修路!”林平安斩钉截铁道:“大规模招募灾民青壮,利用冬季农闲时节,修建从灾区通往洛阳、长安等粮食相对充裕地区的官道!拓宽、取直、夯实路基!”
李泰疑惑问道:“这修路与修水利,同为工程,有何不同?”
第128 章 长孙皇后:难怪他有那般底气!
“大大不同!”林平安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解释道:“其一,同样能提供工作与口粮,安顿流民,防止生变!”
“其二,路修好了,将来朝廷调拨物资、传递政令,效率能快上数倍!此为长治久安之基!”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路况改善,商贾流通才更便捷!”
“朝廷可宣布,凡参与修路的灾民,其家眷未来一两年内,沿此新路运送货物至灾区贩卖,可享受减免商税之优待!”
“如此一来,商人见有利可图,自会千方百计组织货源,包括粮食,运往灾区售卖!”
“这远比朝廷独自费力采购转运,更快、更省、更能持续!”
“甚至灾民今冬修路挣了口粮,来年春天路通了,自家做点小买卖也有了出路!”
众人先是愕然,随即陷入沉思,最终露出叹服的神色。
此法看似异想天开,实则环环相扣,直指要害,能在不过度消耗国库的前提下,高效调动民间力量解决粮运难题。
李世民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深深看了林平安一眼,点头赞道。
“修路引商,以未来之利,解当下之困!此法另辟蹊径,着实不错!”
(唉,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得有高产的粮食种子啊!)
(可惜我后院那点土豆刚种下,还得等好几个月才能见分晓!)
(要是现在就有足够的土豆,推广开来,哪还用这么绞尽脑汁想着怎么运粮、怎么找代食品……直接种出来不就完了?亩产千斤打底,吓死你们!)
林平安摸着下巴,暗暗想道。
亩产千斤?! 李世民的心脏猛地一跳,如同被重锤击中!
他拿着茶盏的手几不可查地微微一颤,幸好宽大的袖袍遮掩了过去。
他极力控制着面部肌肉,不让内心的惊涛骇浪显露分毫。
当下大唐最肥沃的土地,风调雨顺之年,粟麦亩产也不过两三石(约一两百多斤)!
千斤?那是近乎十倍的差距!若此言非虚,岂止是解一时之困,简直是足以奠定万世太平之基的社稷神器!
然而,此事太过惊世骇俗,绝不可轻信,更不可贸然宣之于朝堂,否则必引发轩然大波。
李世民迅速压下翻腾的心绪,沉声说道。
“修路引商乃国之大计,片刻耽误不得,玄龄,辅机,玄成,你们即刻详议章程,尽快推行!”
“喏!”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相视一眼,忙躬身应诺。
随即,众人退出了甘露殿,各自忙活去了。
殿内,李世民坐在御案之后,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眸中闪烁着极度兴奋与期待的光芒。
“土豆……亩产千斤……”他低声喃喃自语,仿佛在咀嚼这两个拥有魔力的词汇。
“小子,你究竟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他望向殿外,目光似乎已经穿透宫墙,落在了那座不起眼的林府府邸的后院之中。
明日,朕便亲自去瞧瞧,你这‘亩产千斤’的神物,究竟是真是假!
长孙皇后坐在榻上,手里拿着一本书册却心不在焉,凤眉微蹙,显然仍在为李丽质与林平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忧心。
就在这时,李世民快步走了进来,她连忙放下书卷起身相迎。
见自家夫君神色间竟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她讶异问道:“二郎,你这是怎么了?可是有什么喜事?”
李世民挥退左右,殿内只余夫妻二人。
他并未立刻回答,而是先踱了几步,仿佛在整理思绪,随后,他拉着长孙皇后在榻上坐下,侧头目光灼灼的看着长孙皇后。
“观音婢!”他声音低沉,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语气。
“朕今日,或许窥见了一丝…天机?或者说,那小子身上,藏着远超你我想象的秘密!”
长孙皇后闻言,坐直了身子,疑惑问道:“陛下何出此言?可是因今日甘露殿议政,平安提出的那‘修路引商’之策?”
“此策确是精妙,妾身听闻后亦觉叹服,但似乎……”
李世民摇头,打断道:“不止于此!那只是明面上的东西!”
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明日咱们一起去他府上一趟!”
“去他府上?”长孙皇后一脸茫然。
“因为他无意间,或许是在心里琢磨时,被朕察觉了一丝端倪……”
李世民斟酌着用词,他绝不能透露能偷听心声之事,只能寻一个合理的解释。
“他提及曾在府中后院,试种一些番邦传来的新奇作物!”
“朕当时观他神情,绝非寻常园圃之乐,倒像是有极大把握,能种出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他顿了顿,直视长孙皇后明亮凤眸,一字一句道:“他称之为土豆,据他…流露出的些许口风暗示,此物若成,亩产或可达千斤之数!”
“亩产…千斤?”长孙皇后凤眸瞬间瞪大,素手掩唇,华贵秀丽的脸上满是不可置信之色。
她虽是大唐皇后,一国之母,但对农事也有所了解。
岂能不知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当下的亩产,能达两三石已是丰年!
“陛下,此言当真?这…这未免太过骇人听闻!”
“朕初闻时,亦觉是天方夜谭!”李世民满脸激动道。
“但观音婢你想,自那小子出现后,所做之事,哪一桩是循常理的?”
“起死回生的医术、惊才绝艳的诗篇、水泥那般神奇之物、还有那机辩之才,怕是连魏征都不是其对手!”
“方才应对粮荒的奇策…他就像一座挖不尽的宝山!若他果真掌握此等神物,那我大唐将再无饥馑之忧啊!”
长孙皇后被丈夫的情绪感染,呼吸也微微急促起来,饱满胸口上下起伏,眸中闪烁着震惊与希望的光芒。
她喃喃道:“若真如此那确是社稷之福,万民之幸!难怪……难怪他……”她忽然想到什么,神色变得复杂起来。
“难怪他什么?”李世民好奇追问。
长孙皇后苦笑一声,带着些许释然和无奈:“难怪他有那般底气,对妾身说出,长乐,高阳,永嘉,三位公主,他都不会放弃的狂言!”
“妾身原先只当他少年意气,或是贪心不足,如今想来…若他真身负如此济世安民之能,其心志眼界,恐怕早已超脱凡俗礼法的束缚了!”
“在他眼中,或许真的有能力担得起这份惊世骇俗之情!”
李世民闻言,默然片刻,缓缓点头:“朕亦有此感,看来李淳风说的没错,这小子非常人,不可以常理度之!”
他目光变得幽深:“而且,朕还想到了另一件事!”
第129 章 李承乾的焦虑
“何事?”长孙皇后一愣。
“中秋诗会,芙蓉园!”李世民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丝探寻。
“那夜我们听到如惊雷般的巨响,还有石洞外那些被炸得粉身碎骨的世家死士!”
“百骑事后勘查,都以为是天罚惊雷,或是某种未知的巧合,但现在想来……”
长孙皇后冰雪聪明,立刻领会了丈夫的未尽之言,美眸中再次涌起惊涛骇浪。
“陛下是说,那也可能是平安所为?他竟还掌握着如此可怕的杀伐之力?!”
上一篇:大明:夭寿了,刚成仙就被曝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