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淞沪从抽到警察局到拥兵百万 第86节
【恭喜获得:手雷补给包 x1 包含:5000枚九一式手榴弹。】
鬼子的香瓜手雷,既能用做手榴弹,也能用做十年式及八九式掷弹筒的弹药。
掷弹筒可以使用专门弹药(左)也可以直接使用手榴弹(右)
【恭喜获得:汉斯标准机枪班 x1】
【恭喜获得:防毒面具补给包 x1】
【恭喜获得:小型霓虹炮弹补给包 x 1(包含各种70mm步兵炮弹药x200发,75mm山炮、野炮弹药x200发,105mm野炮弹药x100发)】
出了,炮弹补给包。
不过和中级池抽出的动辄数千发的中级炮弹补给包相比,这初级池的小型补给包给的弹药量确实有点可怜。
【恭喜获得:基础工程工具包 x1】
【恭喜获得:小型霓虹炮弹补给包 x 1(包含各种70mm步兵炮弹药x200发,75mm山炮、野炮弹药x200发,105mm野炮弹药x100发)】
十连抽结束,收获了不少急需的鬼子规格弹药,但相对于庞大的需求,还是不够看。
方默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剩下的28万初级池抽奖积分全部投入,进行了整整140次抽取.
一时间,脑海中提示音不绝于耳。
大部分都是各类弹药包、炮弹包、手雷包、医疗包、工具包,夹杂着一些汉斯标准的步兵班、机枪班、突击班之类的班组。
就在积分即将耗尽时,一道耀眼的金光再次闪过。
【恭喜获得:汉斯‘哥利亚’小型遥控爆破载具部队x1】
再次获得一队哥利亚遥控炸弹班。
经过这一轮疯狂抽取,包括缴获的鬼子轻重机枪、九二式步兵炮、掷弹筒、山炮、野炮在内,各种鬼械武器的弹药库存得到了极大的补充,短期内不再需要为弹药发愁了。
第134章 炮战,鬼子援军到来
收到派遣军司令部严令禁止主动进攻后,前线各鬼子师团长们虽然满心不甘,却也不敢公然抗命。
于是,他们将一腔邪火全部倾泻到了炮战之中。
一时间,从吴淞口到江湾,双方上百门各型身管火炮隔空对射,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炮战。
鬼子炮兵原本以为,大夏的炮兵缺乏专业训练,只会进行简单的直瞄射击,对间接瞄准射击一窍不通。
然而,他们很快就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
方默麾下的炮兵,都是系统出品的精锐炮兵,他们精通图上作业,计算射击诸元又快又准,间瞄射击玩得比许多鬼子炮兵还要溜。
往往鬼子炮兵刚开火暴露阵地不久,就会遭到来自方默炮兵群的精准反击,炸得人仰马翻。
“八嘎!这些支那……大夏炮兵的炮术,何时变得如此精湛了?”
第11师团长山室宗武中将看着前沿不断送来的炮兵损失报告,又惊又怒。
为了扭转炮战中的劣势,他下令师团所属的气球观测中队,立刻升起系留观察气球。
他要占据高度优势,精准定位方默的炮兵阵地,然后集中火力进行反炮兵作战,一举将其摧毁。
巨大的气球缓缓升空,吊篮里的鬼子炮兵观察员举着炮队镜,俯瞰着整个战场(图)。
这一时期各国的炮兵观测气球都大同小异
然而,他们还没得意多久。
方默这边前沿观察哨就发现了这个醒目的目标。
很快,几门经过精心伪装、炮管格外修长的88mm高射炮被推到了预设阵地。
“目标,敌军观测气球,距离6500,高射榴弹,装填.”
一声巨响,88mm高爆弹以极高的初速脱膛而出,在空中划出一道近乎笔直的弹道,精准地命中了那个巨大的气球。
气球瞬间化作一团巨大的火球,剧烈燃烧着从空中坠落。
吊篮里的鬼子观察员连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就体验了一把毫无防护的自由落体,用生命验证了地心引力的客观存在。
山室宗武气得差点吐血,无奈之下,只得再次呼叫海军航空兵支援。
然而,方默早已料到鬼子会来这一手,提前在几个主要炮兵阵地周围,部署了大量的各型20mm机关炮和40mm博福斯高射炮,构成了绵密的防空火网。
鬼子飞行员刚降低高度准备投弹,就看到地面突然冒出无数炽热的曳光弹轨迹,如同鞭子般抽向天空。
密集的炮弹在空中炸开一团团黑烟,破片叮当作响地敲打在机身上。
面对如此凶猛的地面防空火力,鬼子飞行员们吓破了胆,根本不敢进行精确瞄准,匆忙将炸弹胡乱一丢,拉起机头就跑。
然后,鬼子海军就发报给山室宗武说已经压制了方默的炮兵,摧毁大炮无数。
被海军“捷报”坑了的山室宗武信以为真,大喜过望。
他觉得反击的时机到了。
派遣军司令部不是不让大规模进攻吗?那我进行“火力侦查”总可以吧?
无非是这次参与“侦查”的兵力,稍微多了“一点”——足足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大队。
于是,这个倒霉的鬼子大队,快1000多头鬼子抱着“敌军炮兵已被摧毁”的幻想,嗷嗷叫着发起了冲锋。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他们一头撞上了方默炮兵群蓄势待发的猛烈炮火覆盖。
各种口径的炮弹如同冰雹般砸落,将这个鬼子大队炸得人仰马翻,死伤惨重,不得不丢下大量尸体和伤员,仓皇溃退。
之后几天,方默又指挥装甲部队,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术突袭。
每辆坦克和装甲车都挂满了树枝和灌木作为防空伪装。
但吃一堑长一智的鬼子也有了准备,提前布置了雷场和大量的战防炮,突袭的战果远不如第一次那么辉煌。
方默想要的运动战被迫变成了阵地战。
大夏陆军在沪上战场按照汉斯顾问团的指导,挖掘的环形阵地
双方在江湾-刘行一线陷入了残酷的拉锯战,你来我往,互有伤亡。
9月13日,鬼子国内紧急动员的第9师团先头部队在吴淞口登陆。
沪上派遣军司令松井大将决定采取更加稳妥的策略。
他命令第9师团主力,配合第3师团一部,率先猛攻仍在顽强抵抗的宝山县城,企图打通川沙口与吴淞口两个登陆场之间的陆上联系,巩固滩头阵地。
驻守宝山的98师583团3营,在营长姚若振的率领下,浴血奋战,死战不退。
最终,他们相比历史上多坚守了整整8天,直至9月15日,全营官兵几乎全部壮烈殉国,宝山才最终陷落。
攻克宝山后,第9师团主力马不停蹄,继续向西进攻,于9月18日攻占杨行镇,兵锋直指更西南的刘行镇。
一旦刘行失守,鬼子就将彻底切断大夏左翼第15集团军和右翼沪上市区第9集团军之间的联系,战略形势将急剧恶化。
紧急从西北增援而来的大夏第1军,在胡军长的指挥下,迎头顶了上去,在刘行一带与鬼子第9师团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
这一次,胡军长吸取了沪上开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借鉴了方默的战术。
白天,利用地形和简易工事,进行逐次抵抗,以空间换取时间,消耗鬼子锐气,避免在鬼子绝对优势的海空炮火下硬拼。
一旦天色变暗,鬼子的舰炮和飞机无法发挥威力,第1军的将士们就立刻发起凶狠的反击。
他们往往悄无声息地接近鬼子阵地,然后突然投出密集的手榴弹,趁着爆炸和硝烟,端着刺刀和大刀片发起白刃冲锋,将白天丢失的阵地再一寸寸地夺回来。
无论是炮火密度、步枪对射的精准度,此时的大夏军人都无法与鬼子的常备师团相比。
唯有在夜间近距离的白刃战中,靠着人数优势和悍不畏死的精神,才能勉强做到一换一,让自己的牺牲变得更有价值。
9月22日,又一支庞大的运输船队抵达了吴淞口外海。
鬼子第13师团的官兵们,开始换乘小艇,向着那片被称为“血肉磨盘”的陆地驶去。
第135章 沪上即地狱(求礼物)
三好长我少尉紧紧抓着小艇的边缘,脸色苍白。
两年前,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他没有选择继续报考竞争激烈的陆军大学,而是以准士官(准尉)的身份,被分配到了第13师团进行见习。
不久后,他顺利晋升为少尉小队长。
在来到大夏之前,他在国内听到的,全都是大本营发布的各种“辉煌”战报。
什么“皇军勇士势如破竹”、“大夏军人不堪一击”、“三个月灭亡大夏”……
他天真地以为,自己来到大夏,就是像前辈们那样,轻松地获取功勋和荣耀,为天皇陛下开疆拓土。
然而,当小艇靠岸,他踩着摇晃的跳板,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所有的幻想瞬间破灭了(图)。
即便双脚已经踩在坚实的沙滩上,他依然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摇晃。
不是因为晕船,而是因为眼前的景象带给他的巨大冲击。
映入他眼帘的吴淞口沿岸,根本不是什么胜利的登陆场,那简直就是佛教绘画中描绘的活生生的地狱图景。
岸上,是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尸堆。
尸体摞着尸体,密密麻麻,几乎看不到下面的土地。
几千具身穿土黄色军服的尸体,就像鱼市场上待售的金枪鱼一样,被随意地堆积在一起,散发出令人作呕的、甜腻而腐败的恶臭。
他知道,那都是十几天前,率先登陆的第3师团和第11师团的官兵。
他们没能像战报里说的那样“武运长久”,而是变成了这里冰冷的尸体。
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内部早已腐烂发酵,胀得圆鼓鼓的,如同充气的皮球。
内脏腐烂产生的巨大压力,将尸体的柔软部位向外顶出。
眼珠子暴突出眼眶五六厘米,舌头肿胀着伸在外面,惨不忍睹。
无数的蛆虫在尸体上蠕动,形成一团团白色的、不断活动的恐怖景象。
黑压压的苍蝇如同乌云般麇集着,发出令人烦躁的嗡嗡声。
三好长我只觉得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几乎站立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