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705节

  殿外传来太监魏朝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喜色。

  魏朝捧着捷报,脚步轻快地走进殿内,躬身将捷报递到朱由校面前:

  “马世龙、陈策传来的急报,逆贼主力尽丧,宣府叛乱已平!”

  朱由校抬起头,脸上没有太多意外,反倒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神色。

  自宣府叛乱爆发,他第一时间便调蓟镇、辽东、京营之兵合围,又命人稳住山西、大同二镇,断了王国樑的外援,这般周密部署,若还平不了一场边镇叛乱,才是真的失职。

  他伸手接过捷报,可当他展开捷报,逐字逐句看完,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

  捷报里写着“斩贼将王国雄、擒逆党数百”,写着“宣府百姓安居乐业”,却唯独没提“擒获贼首王国樑”。

  只说其带着数百残骑北遁,至今未获。

  “贼首未除,算什么大胜?”

  朱由校低声呢喃,将捷报放在案上。

  王国樑一日不落网,北边就一日有隐患。

  此人熟悉边镇地形,若逃去草原投靠鞑子,或是纠集残部作乱,迟早是个麻烦。

  就在这时。

  旁边侍立的太监又递上一份奏疏:

  “陛下,蓟镇传来消息,熊廷弼已抵达蓟州,正整顿兵马,预备驰援宣府。”

  宣府平定得这般迅速,连他当初部署时都未料到,倒让星夜兼程赶来的熊廷弼成了没用的摆设。

  “马世龙、陈策、戚金等人,得重赏。”

  朱由校抬眼看向侍立一旁的魏朝,说道:

  “马世龙设局诱敌,陈策稳控宣府,戚金追剿残部,各有大功。让兵部按功论赏,不得疏漏。”

  “至于那些反贼,处置得分明些。

  王国樑的党羽核心,尤其是当初跟着他杀钦差、劫粮道的,一个都不能饶,押解至京,当众处斩,要的就是杀一儆百,让边镇那些心思活络的人看看,谋逆是什么下场。”

  “那普通士卒呢?”

  魏朝轻声问。

  “普通士卒多是被胁迫的。”

  朱由校语气缓和了些。

  “只要缴械归队,如实登记,便免了他们的罪,愿意留伍的仍留原职。

  边镇兵力本就紧张,没必要把能打仗的人都逼到绝路。”

  “奴婢明白,这就去传旨给内阁,让他们拟旨。”

  魏朝躬身应下,转身快步走到门口,低声吩咐守在外面的小太监,让其立刻去内阁传话,随后又折返回暖阁,脸上多了几分迟疑。

  朱由校看他这模样,便知有话要说,遂抬手示意他讲。

  “皇爷。”

  魏朝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对钱粮的担忧。

  “如今宣府已平,熊廷弼带着三万辽东兵还在蓟镇,这三万兵马的粮草、军饷,每日耗费便是个天文数字。

  沿途州县为了供他们赶路,连存粮都快空了。

  要不要让熊经略带着兵马回辽东?

  也好省些开支。”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魏朝可是知道大明现在的财政状况的。

  用五个字概括,那是相当的不好。

  之所以现在还没垮,是因为陛下不断抄家,得了不少银两。

  但抄家抄得再多,也经不住这般花费。

  尤其是打仗,那跟烧钱没有什么区别。

  可朱由校却摇了摇头。

  “你以为,宣府平定了,这事就完了?”

  “边镇的乱,不是斩一个王国樑就能根治的。

  这些年将门割据、私兵泛滥、军饷克扣,早成了沉疴。

  宣府是离京城最近的镇,如今打下来了,正好借着这股势头整顿。

  熊廷弼来都来了,哪有让他空着手回去的道理?”

  魏朝心里一动,瞬间明白了陛下的深意。

  陛下是要借他的手,拿宣府当“试点”,给九边立规矩!

  “取空白密旨来。”

  朱由校话音刚落,魏朝已快步走到暖阁内侧的书柜前,从暗格里取出一卷明黄色的空白圣旨,又奉上一方朱砂印泥和一支狼毫笔。

  朱由校接过笔,在砚台里蘸了蘸墨,手腕微悬,墨汁在宣纸上缓缓晕开。

  他写得极快,笔触遒劲,密旨的内容条理清晰:

  命熊廷弼暂代宣府巡抚事,总领宣府军政。

  清查镇标营私兵,将所有兵马归入朝廷编制,严禁将门私藏。

  核查粮仓、军械库,追缴王国樑挪用的军饷,严惩贪污的官吏。

  整顿卫所,淘汰老弱残兵,从辽东调派精干军官补充。

  最后,以宣府为据点,威慑大同、山西二镇,若二镇有异动,可暂代节制之权。

  写好密旨之后,朱由校在上面吹了一口气,待字迹干了之后,便将其卷上去。

  “这密旨,你亲自送到熊廷弼手上,叮嘱他,凡事以‘稳’为先,既要整饬弊端,也别逼反了将门。

  咱们要的是收服九边,不是再掀一场乱子。”

  朱由校将密旨折好,递给魏朝,语气里满是郑重。

  魏朝双手接过密旨,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躬身道:

  “奴婢记住了。”

  “还有。”

  朱由校补充道:

  “让户部给熊廷弼拨些银两,专款专用。

  一是补发宣府士兵的欠饷,二是整治卫所军备。

  银子要花在明处,每一笔都得有账可查。”

  “奴婢遵旨!”

  魏朝再次躬身行礼,这才倒退着退出暖阁。

  魏朝离去之后,朱由校转身看向暖阁中的九边舆图。

  宣府、蓟镇、辽东,这三边占了九边一半的兵力,只要把这三边攥在手里,剩下的大同、山西、延绥等六镇,便有了整顿的底气。

  到时候再以粮草、军饷为饵,辅以精锐兵力震慑,何愁九边不服?

  只有将大明流血的边军系统整顿了,朝廷才有钱。

  “希望熊廷弼,不要让朕失望罢!”

  处理完了这份捷报的事情,朱由校重新伏案批阅奏疏。

  不过,他很快眉头就皱起来了。

  案上堆着的七八份奏疏,竟有六份是户部请求拨款的,字里行间不是“军饷告急”就是“工程待资”,看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又是花钱!”

  明明几个月前刚从辽东抄没了千万两脏银。

  虽然七成入了内帑应急,但也有足足三百万两拨给了国库,怎么才过了不到几个月,户部就又开始哭穷?

  朱由校眉头拧成疙瘩,心里冒出个念头:

  难道之前杀的贪官还不够多?

  底下人依旧在暗中克扣?

  “传户部尚书李长庚!让他带上近三个月的国库账册,立刻来见朕!”

  他对着殿外喊了一声,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

  随堂太监不敢怠慢,一路小跑着去传旨。

  不过半个时辰的工夫,李长庚就气喘吁吁地赶到了东暖阁。

  他身着绯色官袍,怀里抱着一摞厚厚的账册,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连官帽上的珠串都在微微晃动。

  “臣户部尚书李长庚,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他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颤抖。

  这个时候被皇帝急召,还特意要账册,不会是要来问罪吧?

  他心中有些忐忑。

  “起来吧。”

  朱由校的声音没什么温度。

  “朕问你,这三百万两辽东脏银,才拨到国库多久,就快花光了?

  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给朕说清楚。”

  李长庚闻言,心里咯噔一下,连忙将账册摊开在案上,手指着上面的条目,逐条解释:

  “启奏陛下,开销最大的是此番宣府平叛。

首节 上一节 705/7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