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659节

  “李副将,此番生擒建酋,又是一桩泼天大功。

  你从参将升副将不过半年,难不成这就要再升总兵了?”

  他拿起案上的茶盏,给李鸿基倒了杯热茶。

  “历朝历代,能有你这般升迁速度的,屈指可数啊。”

  李鸿基连忙拱手,脸上带着几分谦逊的笑意,接过茶盏时手指微微欠身:

  “经略公说笑了。

  生擒皇太极哪里是末将一人之功?

  贺帅阻断北门突围,还有威虏伯刘兴祚熟悉建奴布防,戚金将军火炮支援皆有大功。

  末将不过是侥幸抢先一步,捡了个现成的功劳。”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诚恳:

  “至于末将的官职升迁,全靠陛下圣明,感念将士们浴血奋战。

  更靠经略公您不拘一格,给末将上阵杀敌的机会。

  若没有您的提拔,末将如今还是个守边的小兵,哪里能有今日?”

  熊廷弼听着,忍不住笑出声,指了指李鸿基:

  “你这小子,才入军中多久,倒把那些老将的圆滑都学来了。

  不过”

  他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郑重。

  “你有勇有谋,又懂得谦逊,日后在军中定能有更大的作为。”

  李鸿基年纪轻轻,便有如此作为。

  日后大明,必将有他的一席之地。

  因此,此刻话语之中,带了意思规劝的意味。

  “希望你莫要被这些功劳冲昏了头脑,功劳立过就立过了,不必时时拿出来说,以谦逊之资,争取立更多的功劳,才能够在大明久持。”

  “是故,本经略送你十六个字:功成不居,谦以持身;前勋勿恃,更立新功。”

  李鸿基闻言,当即对着熊廷弼郑重行了一礼,说道:“晚辈受教了。”

  熊廷弼是不想李鸿基在朝廷之上处处碰壁,不要步了他的后尘。

  这十六个字,既是他送给李鸿基的,也是送给他自己的。

  说罢,熊廷弼脸上又露出笑容,迈步走向堂外:

  “走,随本经略去内城看看。

  去赫图阿拉的宫城

  不!”

  他站在门槛边,眼神闪烁。

  “此地不该再叫赫图阿拉。

  从今日起,这里改叫‘平金城’。

  平定金国,还辽东太平之意。

  走,咱们去平金城里面,看看里面的景色。”

  此刻。

  内城里的抵抗早已随着皇太极被擒而烟消云散。

  零星负隅顽抗的八旗兵见大势已去,要么拔刀自刎,要么跪地投降。

  那些包衣奴才更是早早跪伏在地投降,缩在墙角不敢动弹。

  熊廷弼刚踏入宫城,贺世贤便捧着一卷账册快步迎上来,账册边角还沾着墨汁,显然是刚统计完。

  “经略公,此战明细已清点妥当。”

  贺世贤躬身递上账册,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兴奋。

  “俘虏建奴共计一万三千六百余人,其中八旗兵卒四千二百,老弱妇孺九千四百。

  斩获首级七千三百余颗,经查验多为镶黄、镶蓝旗的重甲兵。

  我军战死两千五百一十三人,伤者三千六百余人,主要是西门伏击和宫城攻坚时折损的。”

  熊廷弼接过账册,仔细看了看。

  目光最后在“粮草”一栏停住。

  上面写着“内城府库存粮仅足万人两月之需,杂粮掺野菜占半,无存盐”。

  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将账册递回给贺世贤,语气里满是嘲讽:

  “陛下当初力主剿灭八大晋商,果然是高瞻远瞩。

  若不是断了建奴的铁器、粮食来路,他们何至于窘迫到这份上?

  去年我军查抄商贾私贩的粮船,光运往建州的大米就有十万石,若是让这些物资接着流过去,今日这平金城,哪能这么容易破?”

  周文焕点头附和:

  “是啊,八大晋商通奴谋利,早该除之。

  如今建奴断了补给,府库里连像样的甲胄都没几件,缴获的武器大多是缺口的刀、断弦的弓,根本不堪用。”

  熊廷弼踱了两步,忽然停下脚步,眉头微蹙:

  “说起来,早知他们粮草这么紧缺,当初倒不必急着攻城。

  若是围城两月,耗也能把他们耗死,我军也能少折些弟兄。”

  话刚出口,他便摇了摇头,自己先否定了这个想法。

  二十万大军在外,每日消耗的粮草就需三千石,草料五千捆,还有军饷、药品的开支,多围一日,便是一笔天文数字。

  之前抄没辽东军将的家产虽填补了一部分,但也经不起长期消耗,速战速决,终究是最稳妥的选择。

  “对了。”

  熊廷弼突然想起什么,问道:

  “皇太极的家眷呢?

  俘虏名单里怎么没提?

  他的福晋、格格,总不至于凭空消失了吧?”

  皇帝似乎格外喜欢东夷女子,尤其是有家室的女子。

  这皇太极的妃嫔,就很适合献给陛下赏玩。

  作为在外边将,熊廷弼还是知晓人情世故的。

  若不是陛下在京师挡住了许多臣僚对他的弹劾,他也不至于能立如此功勋。

  所谓投桃报李,无外如是。

  周文焕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他搓了搓手,低声道:

  “经略公,查过了,皇太极的家眷,除了少数早被送往蒙古的,留在宫城的,都被他亲手杀了。

  昨夜搜查寝宫时,地上还积着血,十余名妃嫔、子女的尸体都堆在偏殿,场面……惨得很。”

  “好狠的心!”

  熊廷弼眼中闪过一丝震惊,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他早听闻皇太极行事狠辣,却没料到对方连自己的骨肉都能下手。

  “为了不让家眷落入我军手中受辱,竟下此毒手,倒也算条硬汉子,可惜走了歪路。”

  “不过……”

  周文焕话锋一转,声音压得更低了。

  “也不是所有人都没躲过。搜查时,在寝宫西侧的水井里,发现了两个人。”

  “哦?”

  熊廷弼来了兴致,停下脚步追问。

  “是谁?难不成是皇太极的亲信?”

  “不是亲信,是两个女子。”

  周文焕解释道:

  “这两人原是林丹汗的妃子,一个叫娜木钟,一个叫苏秦,后来林丹汗兵败,被皇太极纳入后宫。

  昨夜皇太极杀家眷时,她们不知怎么躲进了水井,才侥幸活了下来,现在被士兵看押在偏殿。”

  熊廷弼闻言,眉头微挑。

  林丹汗的遗妃?

  这倒是个意外。

  “经略公可要先看看?”

  熊廷弼眉峰微挑,颔首示意。

  先看看长得怎么样。

  如果是歪瓜裂枣,还是不要去污了陛下的龙眼了。

  “属下这便去将她们带过来。”

  周文焕马上朝着寝宫方向而去。

  没过多久。

  两名亲卫便引着两个身影走进殿来。

  刚踏入门槛,一股湿冷的寒气便随之飘来。

首节 上一节 659/7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