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606节

  他倒真忘了地方匪患这茬。

  去年秋冬,河南、山东大旱,颗粒无收,流民激增,不少人落草为寇,劫掠往来行人,地方官府剿了几次都没彻底肃清。

  张家带着重赏上路,确实危险。

  朱由校无意识摩挲着膳桌边缘的雕花,望着窗外沉沉夜色,忽然低声喃喃:

  “若是有‘快递’就好了……”

  话一出口,他自己先愣了愣,

  现代社会便捷的物流画面闪过脑海,对比此刻国丈家搬运赏赐的麻烦,竟脱口而出了这个不合时宜的词。

  张嫣正端着陈皮茶浅啜,闻言柳眉微蹙,眼中满是疑惑,放下茶盏柔声问道:

  “陛下,‘快递’是什么?臣妾从未听过这般说法。”

  朱由校回过神,自知失言,连忙抬手揉了揉眉心,找了个借口敷衍:

  “不过是朕随口想的省力法子,想着若有什么物件能轻便送远,不用劳师动众便好了,皇后不必深究。”

  他话锋一转,将话题拉回眼前的难题。

  “说起来,金银带起来麻烦,若是能换成‘银票’,倒能省不少事。

  可如今的银票,多是江南商贾开的钱庄印的,只能在一城一地,或是临近几州兑换,想从京城兑到开封,难如登天,终究做不到‘汇通天下’。”

  这话倒是说到了张嫣心坎里,她轻轻点头附和:

  “可不是嘛。前几日家仆回禀,说父亲要带那些银两回祥符县,需雇十多个镖局护卫,还得伪装成寻常商队,仍怕路上遇到劫匪。

  若是银票能随处兑,哪用这般担惊受怕。”

  朱由校听着她的话,眼神从最初的随意,慢慢变得沉凝起来。

  与张嫣的这一番闲谈,竟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在他心底漾开了层层涟漪。

  一个关于“货币改革”的念头,悄然冒了出来。

  他看向张嫣,突然想起了白银的弊端。

  “皇后可知,如今大明的货币,全靠白银支撑。

  可白银这东西,最是‘死’的。

  江南富户藏银数百万两,埋在地窖里,常年不流通。

  寻常百姓赚了碎银,也想着攒起来,要么打银饰,要么藏进罐子里。

  长此以往,市面上的白银只会越来越少。”

  张嫣虽不懂财政,却也听出了几分担忧,轻声问道:

  “白银少了,会有什么不妥吗?”

  “不妥之处大着呢。”

  朱由校叹了口气。

  “皇后还记得朕跟你提过的‘一条鞭法’吗?

  万历年间张阁老推行的,将田赋、徭役都折成白银征收。

  若是市面上白银少了,银子便会‘贵’起来。

  从前一石米需要一两银,日后可能一石米只值半两银子。

  可百姓种庄稼、做手艺,赚的还是那些粮食、布匹,想换够交赋税的白银,就得拿出更多东西。

  长此以往,百姓只会越来越穷,最后只能破产流亡,要么上山为匪,要么卖儿鬻女。”

  “更要紧的是,大明的白银,有不少是从西洋那边来的。

  商船从吕宋运银过来,换咱们的生丝、瓷器。

  可近年西洋不太平,听说好些国家在打仗,商船越来越少,日后流入大明的白银,怕是会更少。

  若是哪天真的‘银荒’了,朝廷收不上赋税,地方官府没钱养兵,边防、漕运、赈灾……桩桩件件都要停摆,到时候整个税收体系都会崩溃,大明的根基,怕是要动摇。”

  张嫣听得脸色微变,她虽身在后宫,却也知道“根基动摇”四个字意味着什么,下意识握住朱由校的手,声音带着几分担忧:

  “那陛下可有法子应对?”

  朱由校反握住她的手,捏着张嫣柔软的小手,心中却渐渐有了决断。

  “所以,进行货币改革,如今看来已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不能再让大明的命脉,只系在白银这一样东西上。”

  他脑中已开始浮现模糊的构想。

  或许可以仿照钱庄银票,由朝廷发行一种能“汇通天下”的纸币,由户部背书,强制流通。

  再规范白银使用,限制民间藏银,让银子重新流入市场。

  只是这念头刚冒出来,他便知道此事不易。

  洪武年间,朱元璋推行“大明宝钞”,最后因滥发而崩坏,民间至今对纸币心存疑虑。

  而且货币改革牵动户部、地方官府、商贾钱庄,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混乱。

  “只是这事急不得,需慢慢谋划。”

  朱由校轻轻拍了拍张嫣的手,语气缓和了些。

  “先得找懂财政的大臣商议”

  就不知道,现在的大明朝,有没有懂搞金融的。

  若是没有,以他对后世金融体系的理解,要搞出货币、银行这种东西,还是太杀脑细胞了。

  但.

  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去做。

  一旦有了纸币,并且能稳住金融体系,他朱由校就可以通过印刷纸币来获取财富。

  后世老美的核动力印钞机,只需要印钱就能收割全世界。

  他大明未必不能做到!

  到时候.

  大明的财政,说不定真的能够起死回生!

  加更完毕!

  订阅数据不是很理想。

  求订阅!!!

第409章 通商解厄,宝钞重谋

  天边尚未泛起鱼肚白,坤宁宫的寝殿里还黑沉沉的。

  在这个时候。

  朱由校悄然睁开眼,侧头看向身侧的张嫣,发现她还在熟睡。

  他生怕惊扰了皇后,指尖轻轻拨开缠在腕间的锦被,动作放得比寻常更轻,连起身时都刻意放缓了脚步,直到掀开帐帘的瞬间,才松了口气。

  殿外候着的宫女早已备好衣物,见皇帝出来,连忙轻手轻脚地上前,奉上温热的帕子擦脸,又递上一件银狐毛领的玄色常服。

  二月的清晨仍有寒气,这常服内里缝了柔软的羊绒,暖得很。

  朱由校任由宫女为他穿衣系带,目光却时不时飘向寝殿内,直到听到张嫣翻了个身,依旧睡得安稳,才彻底放下心来。

  “摆驾乾清宫。”

  洗漱完毕,朱由校接过太监递来的暖手炉,声音压得极低。

  “奴婢遵命!”

  坤宁宫与乾清宫只隔一堵宫墙,路程很近。

  紫檀木打造的帝辇早已候在殿外,四周挂着淡青色纱帘,既能挡风,又不遮挡视线。

  四名太监稳稳抬着帝辇,脚步轻缓如猫。

  不过片刻,便到了乾清宫,在东暖阁门口落下。

  朱由校下了帝辇,进入东暖阁中。

  此刻。

  东暖阁内,宫灯已被点亮,柔和的光晕洒在铺着明黄色绒毯的地面上。

  尚膳监的太监捧着早膳进来,一碗熬得浓稠的小米粥、一碟脆爽的六必居酱菜、两个小巧的豆沙包,皆是朱由校平日里爱吃的清淡口味。

  他接过玉碗,没心思细品,三两口便将粥喝尽,豆沙包也只咬了一口,便随手放在案上。

  昨夜惦记着荷兰使者与江南通商的事,此刻满心都是待处理的政务,哪里有闲心享用早膳。

  “把昨日的密报呈上来。”

  朱由校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对着候在一旁的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吩咐道。

  很快。

  一叠用牛皮纸封装的密报便被送了上来,最上面的一封,赫然写着“荷兰使者动向”。

  朱由校拆开密报,目光快速扫过。

  “荷兰使者已乘船从天津离开?倒是走得急。”

  朱由校眼神闪烁,心中瞬间有了判断。

  荷兰人此番只订了五万匹生丝,态度敷衍,如今又急着返航,定不是单纯为了汇报通商事宜。

  想来是回去商议如何劫掠过往的葡萄牙、西班牙商队,或是在南海布防,想趁机抢占大明的商道,坐收渔利。

  “不过是些跳梁小丑罢了。”

  朱由校轻哼一声,眼中满是不屑。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们纵有再多伎俩,也翻不出大明的手掌心。

首节 上一节 606/7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