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537节

  片刻之后,朱由校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了。

  “叶公的顾虑,朕明白。你所言的‘摸清实情’‘建立体系’,朕亦认同,这确是新政行稳致远的根基。”

  “但‘徐徐图之’,朕不能应。大明积弊已深,辽东虽胜却未平定,百姓虽有番薯果腹却仍受赋税之苦,若此时放缓脚步,恐前功尽弃。

  朕以为,新政的‘方向’不能变,‘节奏’可调整。

  朕会花时间摸清地方实情,制定分地区、分阶段的执行细则,避免‘一刀切’的弊端。

  另外,朕也会尽量约束自己,非必要不破祖制,只在旧规阻碍新政时,才酌情调整。”

  语罢,朱由校看向叶向高,说道:“叶公,你是三朝老臣,熟悉朝堂与地方的脉络,新政之事,朕必要你辅弼。”

  叶向高闻言,心中一震。

  他没想到,皇帝听了他的话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将他那些非常刺耳的话都听进去了。

  陛下居然还是虚心纳谏之君!

  君择臣,臣亦择君!

  朱由校的表现,很明显得到了叶向高的认可。

  这位长须老臣当即说道:“陛下虚怀若谷,新政之事,老臣会尽力辅弼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

  再与两人交谈了半个时辰,眼见快到用午膳的时间了,叶向高、何宗彦这才告辞。

  朱由校看着这两人离去的背影,脸上无喜无悲。

  就今日与这两人交谈来看,这两人还是可用的。

  但有些事情,要做出来才知道,而不是说出来的。

  叶向高与何宗彦,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试探完叶向高、何宗彦对新政的态度,朱由校便收回思绪,重新将目光落在御案上的奏折堆里。

  辽东大捷的捷报虽已传开,可后续的封赏、粮草调配、边军整编等事务,仍需逐一敲定,容不得半分懈怠。

  他刚拿起一本关于蓟镇整军的奏折,殿外便传来魏朝的轻声通报:

  “陛下,东阁大学士孙如游、礼部尚书孙慎行求见。”

  “让他们进来。”

  朱由校放下奏折,抬手揉了揉眉心,语气恢复了帝王的沉稳。

  很快,孙如游与孙慎行便一前一后走入东暖阁。

  两人身着官袍,神色郑重,刚踏入殿内便俯身行礼,动作整齐划一:

  “臣东阁大学士孙如游(礼部尚书孙慎行),叩见陛下,陛下圣安!”

  “免礼。”

  朱由校摆了摆手,目光落在两人手中捧着的明黄色册书上。

  “朕猜,你们是为辽东将士的封赏而来?”

  孙如游连忙起身,双手捧着册书上前,语气恭敬:

  “陛下圣明!臣与孙尚书已根据辽东军报的战功记载,参照本朝封赏旧例,拟定了初步的赏册,特呈请陛下御览,若有不妥之处,再行修改。”

  魏朝快步上前,接过册书,仔细拂去封皮上的微尘,才将其呈到御案之上。

  朱由校伸手拿起册书,缓缓翻开。

  册书的首页,赫然写着“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名字,墨迹浓黑,字体工整,显然是将其列为首功之臣。

  他目光缓缓下移,逐行细看册书上的封赏条目,眼中渐渐露出满意之色:

  爵位方面,册书拟定晋封熊廷弼为“东宁伯”,属超品勋爵,世袭罔替。

  另赐丹书铁券,可免死三次,且除谋逆大罪外,永不夺爵。

  更比照景泰年间抗蒙名将“威宁伯王越”的旧例,允许熊廷弼在辽东驻地修建“封伯坊”,以石刻记载其战功,彰显朝廷对军功的尊崇。

  官职方面,加授熊廷弼“太子太师”衔,同时保留其辽东经略之职,额外加授“总督辽东军务、兼理粮饷”衔。

  这意味着熊廷弼将全面统筹辽东的军政财权,无需再受巡抚、总兵的掣肘,可更顺畅地推进边军整顿与防务部署。

  赐“尚方剑”一柄,赋予其便宜处置副总兵以下将官的权力,战时可节制辽东巡抚与各路总兵,彻底解决以往“将不知兵、兵不听调”的弊端。

  物质赏赐也十分丰厚:赏银五千两、彩缎一百匹,另赐蟒衣一袭,同时在京师大兴坊赐宅一所,让其家人可安居京城。

  后续优待亦是考虑周全:允许熊廷弼推荐三名亲属入国子监就读,获“监生”身份,未来可免试参与选官,为其家族预留仕途通道。

  待战后熊廷弼卸任,可享受“致仕加全俸”待遇,即退休后仍能领取正一品全额俸禄,安享晚年。

  除了熊廷弼的首功封赏,其余将士与官员的奖励亦分量厚重。

  斩杀了努尔哈赤的朱万良,由原“总兵官”晋“忠勇伯”(超品勋爵,世袭 3代,后袭者降为“忠勇子”),赐“金盔银甲”。

  升“左军都督府左都督”,仍兼“援辽总兵”,加“提督辽东东路军务”衔。

  陈策晋封其为“定虏伯”,擢升“右军都督府右都督”,官阶正一品,同时兼任“提督辽东西路军务”,掌西路边防调度之权。

  另赏银两千两、彩缎四十匹。

  紧接着是三位朱由校亲自拔擢的将领的晋升:

  满桂由参将升蓟镇副总兵,马世龙由参将升宣府副总兵,何纲由参将升太原镇副总兵,三人皆加授“都督佥事”衔。

  兵部尚书兼辽东巡抚孙承宗加授“太子太保”从一品荣衔,彰显其在后方统筹兵源粮草的功绩。

  更特赐“入阁议事”权。

  虽非内阁成员,却可参与内阁军事决策,等同于享阁臣待遇。

  威虏伯刘兴祚加授“提督辽东蒙古事务”衔,专管与科尔沁、内喀尔喀等蒙古部落的联络、册封与互市。

  允许其在开原设立“蒙古事务署”,可自主任免从五品以下属官。

  这等于赋予刘兴祚处理蒙古事务的专权,凭借其熟悉蒙古部落习性的优势,巩固大明与蒙古的联盟。

  另外,赏册并未遗漏普通士卒与后勤人员,而是制定了普惠性的奖励政策:

  凡参与红河谷、抚顺、赫图阿拉三大战役的士兵,每人赏银五两、布两匹。

  阵亡将士追赠“世袭军户”,子孙可免试补入军职,家属赏银二十两、免徭役三年,让牺牲者家属无后顾之忧。

  伤残士兵则授“卫所闲职”,如仓库管理员、驿站驿丞等,终身领取半俸,确保其晚年生活有保障。

  后勤系统的官员与役夫也被纳入奖赏范围:

  负责辽东粮饷、军械转运的官员,如山东布政使司分管粮道者,各升一级,从四品者升正四品,正五品者升从四品,另赏银五百至一千两不等。

  参与漕运、驿站转运的役夫,每人赏银一两。

  这一两银子虽不多,却让底层役夫感受到朝廷的体恤,也激励他们日后更尽心地保障军需运输。

  对于科尔沁部,大明亦是有赏赐。

  册封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斯为“顺礼王”,准予世袭,比照“俺答汗”的旧例,给予部落首领亲王级礼遇。

  赏赐蟒缎二十匹、茶叶一千斤、铁器五百斤。

  更开放辽东“开原互市”,设专属互市场所,允许科尔沁部免税交易,同时准许其每年入贡。

  这一系列举措,既回报了科尔沁部出兵助战的功绩,也以经济利益与政治礼遇绑定双方关系,让科尔沁部成为大明插手草原事务的马前卒。

  有司礼监通气,这份辽东封赏册书,大体已经让朱由校满意了。

  相信,这个封赏若是下发下去,辽东将士们的士气,又将大大上升。

  想到那样的场面,朱由校不自觉笑了起来。

  可笑容未持续多久,他便微微蹙起眉头。

  不是其他的原因,而是钱的问题!

  这般厚重的封赏,无论是爵位、官职,还是银钱、物资,皆需国库支出。

  晋封爵位意味着日后要发放世袭俸禄,赏银、彩缎、茶叶、铁器需从内帑与国库调拨。

  “打了胜仗,反倒要愁花钱。”

  朱由校在心中暗自感叹,嘴角却忍不住勾起一抹无奈的笑意。

  这或许就是“幸福的烦恼”。

  以往大明对外战争多是败多胜少,要么惨败失地、要么耗费巨资却无功而返。

  如今辽东大捷,斩敌酋、复失地,本是值得普天同庆的好事,可随之而来的封赏开支,却让朱由校有些烦心。

  此番杀伤俘虏的建奴至少三万,各种封赏,加上去,怕是要近两百万两!

  他这个皇帝,要大出血了!

第385章 皇权根基,嫡脉添喜

  孙慎行见朱由校眉头紧锁,便知帝王是在为封赏所需的银钱忧心,当即上前一步,躬身奏道:

  “陛下,关于辽东封赏的开支,臣与礼部官员已根据赏册明细核算过。

  晋爵所需的世袭俸禄需从明年起按月拨付,此次一次性支出的赏银、物资折银,连同蒙古盟军的赏赐、阵亡将士家属抚恤金等,总计约一百九十五万两。

  后续若有细微调整,差额也不会超过五万两。”

  “一百九十五万两……”

  朱由校低声重复着这个数字,眼中没有太多意外。

  这般规模的封赏,涉及从主将到士卒、从官员到盟友,近两百万两的开支,本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可预料之内,不代表压力不大,他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如今国库空虚,江南税银还在清查征缴,最快也要等到年末才能入库,眼下要拿出这笔钱,确实棘手。”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即便江南税银如数收缴上来,也需优先填补边军粮饷、新政推广的缺口,不可能全部投入辽东封赏。

  大明处处要用钱,这一碗水,难端平啊。”

首节 上一节 537/7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大明:让你死谏,你怎么真死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