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33节

  除此之外,徐晨还有两个想法,一是想完成一趟环球旅行,人家麦哲伦100多年前都完成了,而在民朝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世界是个球型。

  反正民朝的舰队要在这批大使去欧洲,再直接继续实行从新大陆绕回来,双方的路程也差不了多少,还不如让民朝百姓开拓一下眼界。

  第二个想法就是相找到新大陆了,打通前往新大陆的航道。

  这个时间段新大陆的土著还应该有不少,西方人同化不了这些人,但不代表大同社同化不了。

  徐晨可是看过后世印第安人的照片的,那鼻子,那眼睛,那神情和黄种人有什么区别?

  几千万当地的土著就是大同社开拓新大陆最好的帮手,也是大同社建设大同世界最好的帮手。

  大同社只要把他们武装起来,可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新大陆,把欧洲人赶回欧洲,打断他们工业积累的进程,这也算是为东方文明解决一个后患。

第444章 ,欲控制南洋,必先控制巨港

  大同历十四年(公元1638年)12月5日,巴达维亚城。

  一艘快船冲破南海的浪涛,历经一个多月的颠簸航行,终于抵达了荷属东印度公司的核心——巴达维亚港。而这艘海船带来了大同社的最后通牒。

  巴达维亚总督府内,气氛凝重。

  总督安东尼·范·迪门将来自荷兰大使的文书重重放在议桌上,环视着在座的巴达维亚议员。

  “先生们,“他声音沙哑,每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最坏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大同社元首给我们下了最后通牒:东印度公司若不撤离巴达维亚,他们的舰队就会向我们发起进攻。届时,我们的结局将和马尼拉的西班牙人一样——被吊死在港口的绞架上。“

  “吊死“一词让在座的议员们不寒而栗。议长弗朗西斯·卡隆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领口,仿佛已经感受到绳索的粗糙。

  “赛里斯人一向以文明自居,为何偏偏钟情于这种野蛮的处决方式?这完全不符合他们平日展现出的优雅。

  而且历史上的赛里斯人不是对海洋毫无兴趣吗?二百多年前,他们的郑和率领庞大舰队远抵非洲,却未殖民一寸土地。如今的赛里斯人为何变了?“

  安东尼总督苦笑一声:“那是明朝。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政权,他们的元首野心勃勃,要将'天朝文明'传播四方。这位元首已经盯上了我们的土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选择?“

  “巴达维亚现在有多少战舰?多少士兵,能不能挡得住大同军的战舰?“一位议员急切地问道。

  安东尼深吸一口气:“去年议会增派了六艘战舰和一千名陆军。现在我们拥有一支十二艘战舰的舰队和三千名陆军士兵。“

  不能说荷兰人没有危机感,马尼拉被大同社攻占之后,荷兰人就预感到大同社可能会进攻他们的巴达维亚城,荷兰议会虽然不敢发动对大同社的战争,但也增派了舰队和士兵。

  现在巴达维亚的军事力在东方世界不可小觑的力量,甚至可以说凭着海军的机动性,能碾压大部分的东方国家,但对大同社来说,增加的这点军事力量,那就是笑话一般。

  总督沉重道:“我们的对手拥有近三百艘战舰,据称陆军达百万之众。更重要的是,整个东方世界都是他们的盟友。一旦开战,我们将面对整个东方的敌意。“

  会议室陷入死一般的寂静。这些议员都是荷兰最了解东方的人,他们清楚“百万大军“并非虚言——几十年来,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战争,军队数量超过30万的战争就好几场,这场混战导致的死亡人数更是超过了荷兰全国人口。

  这些战争让这些荷兰议员们知道,赛里斯是东方世界当之无愧的霸主,他们有力量碾压这片土地上任何的势力,包括他们。

  弗朗西斯议长痛苦地闭上双眼:“这场战争不能打。赛里斯人就是东方的罗马帝国。一旦与他们为敌,共和国将永远失去东方。我们只能谈判,尽力维护共和国在东方的利益。“

  “大同社元首虽然残暴,但也是讲道理的,他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更是所有商人的福音。”其他议员纷纷附和。

  商人的软弱性在此刻暴露无遗——当对手强大到不可战胜时,他们宁愿牺牲集体利益来保全自身。失去赛里斯贸易不仅意味着共和国损失一半的贸易额,更意味着他们每个人将损失数十万荷兰盾的收入。

  “那么,我们举手表决,“安东尼总督沉重地说,“同意通过谈判让出巴达维亚城的,请举手。“

  一双双手臂在沉默中举起,仿佛一面面白旗。

  “通知荷兰大使与赛里斯人谈判,尽量为共和国争取利益。“安东尼的声音里满是无奈。

  大同历十四年(公元1638年)十二月五日,京城。

  荷兰大使带着巴达维亚议会的决议,与大同社代表洪承畴进行了多日的谈判,达成了议和协议:

  一、本着双方互利友好的原则,大同社出资一百万两白银购买巴达维亚城。

  二、大同社保证巴达维亚城内荷兰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得在当地歧视荷兰居民;

  三、不得强制改变荷兰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这几条洪承畴爽快答应。毕竟一旦开战,军费开支何止百万两?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笔买卖相当划算。至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中原地区的荷兰商馆都安然无恙,在爪哇自然也会一视同仁。

  “我大同社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他们信什么神都可以,你们的作坊和店铺也能保留。“洪承畴捋着长须,话锋却突然一转,“但田地不行。今后爪哇是我大同社的领土,土地只能属于我大同社的百姓——除非这些荷兰人加入我民朝。“

  荷兰大使想了想,这也不是不可以,只要能保住财产,入民朝籍好像更加有利于他们,荷兰可是商人共和国,他们根本不在意国籍,只在意能不能赚钱,算起来东方的赛里斯更加强大,更能保护他们的财产。

  就这样,双方的谈判仍在相对融洽的气氛中圆满完成。

  大同历十五年(公元1639年)1月15日。

  南海的暖风拂过爪哇岛,碧波万顷的海面上,一支悬挂着大同社龙旗的舰队正缓缓驶向巴达维亚港。南海舰队总督赵云飞伫立在旗舰“镇远号”的舰首,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这座即将接管的城市。

  张存孟脸色苍白的看着这座城市,内心无比庆幸道:“终于到了,俺老张还以为要死在大海上。”

  赵云飞笑道:“谁让你要争这个爪哇总督,在南洋这里坐船和骑马一样都是要学会的技能,好在有了这一趟以后,你就不用担心再晕船的事了。”

  爪哇被收复之后,徐晨安排总督管当地。张存孟拼尽全力得到这个位置。

  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刚上战舰就会遭受这份罪,他是黄土高原出生娃,虽然会游泳,但哪里经过大海的波浪,刚上船没多久,就晕的上吐下泻,一直晕了三天才适应。

  吴亚军好奇问道:“那么多兄弟想争这个总督,你是怎么胜出的?”

  张存孟看着充满异域特色的巴达维亚城得意道:“那些老兄弟只知道打打杀杀,完全没揣摩过元首的心意,元首问他们要如何治理爪哇,他们就说训练军队,驱赶土著,建立坞堡,守住爪哇。”

  “他们也不想想,在南洋有哪支军队是我大同军的对手,建立坞堡能防谁?”

  “元首是把南洋看成了我大同社的钱袋子,比起发展军事,元首自然是更看重发展经济了,我就对元首说我到了爪哇,开垦荒地,教化土著,修筑码头,让爪哇早日成为我天朝之下之领土。”

  陈诚竖起大拇指道:“还是你更加了解元首的心。修筑堡垒的确没有必要,南洋看上去四面通海,但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封闭的海域,这其中巨港城是整个南洋的核心,控制了巨港就能控制南洋,进可以以巨港为据点对外扩张我天朝文明,退则可以巨港封锁整个南洋,保护我民朝上万里的海防线。”

  吴亚军点头道:“巨港对南洋之重要,不亚于河套对关中,襄阳对湖广的重要性。”

  赵云飞严肃道:“像大明那样有海无防,几万里的海洋线,让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四处乱窜,海外的藩国更是让这些入侵者随意攻占,如此掩耳盗铃的举动简直荒唐,这不但是对我天朝文明的不负责,更是对整个东方文明的不负责,现在这份责任我大同社要担任起来。”

  比起闭关自守的大明军队,大同军更喜欢主动进攻,把危险消灭在萌芽阶段,在他们看来南洋自古以来就是民朝的故土,像大明那种外国舰队随意进入南洋地域,甚至建立殖民地,压榨他们汉人,简直就是耻辱。

  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制定计划,把整个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一个个拔除,而巨港这是他们南洋战略最核心的据点。

  在他看来,南洋舰队把港口定在广东太过于深入民朝腹地,不利于大同军掌控整个南洋。

  他们在地图上找了几年,发现巨港才是最适合成为他们南洋舰队驻扎的港口,现在他们已经打算让柔佛国归顺民朝,如此他南洋舰队就可符合礼仪的接管整个巨港城。

  当赵云飞,张存孟踏上巴达维亚码头时,早已等候多时的汉人侨民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侨看着庞大的镇远舰热泪纵横,他们祖辈漂泊南洋,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亲眼见到故国的舰队前来接管这片土地。

  鞭炮声从唐人街一路蔓延至荷兰城堡,红色的纸屑如雨纷飞,整个巴达维亚城沉浸在节日的狂欢中。孩童们追逐着奔跑,用生硬的闽南语喊着“大同来了!大同来了!”

  在荷兰总督府前,赵云飞与张存孟他们主持了简单的升旗仪式。随着大同社的龙旗在旗杆顶端冉冉升起,港内所有战舰鸣炮二十一响,宣告这片土地正式纳入大同社的管辖。

  大同历十五年(公元1639年)三月十五日,天津港。

  天津港春寒料峭,却热闹非凡。十二艘新式战舰整齐地停泊在港内,旗舰更是大同社最新制造的3000吨级的主力战舰,配备了有120门火炮,火炮都是最新式的,钢质后膛炮,不管是威力还是射程都远远超过了原本的前膛炮,这些火炮将会为舰队提供最充足的武力保证。

  现在这支战舰即将承担起历史性的使命,护送大使团远赴西方与进行东方世界第一次环球航行。

  码头工人川流不息,将一桶桶淡水、腌制品和粮食搬运上船。特别准备的货舱内整齐摆放着景德镇瓷器、江南丝绸、武夷山茶叶,以及大同社新兴的工业产品:精钢铁器、雪白食盐和晶莹如冰的白糖。这些货物既是旅途用于交换补给。

  徐晨亲临港口送行,他仔细打量着这支即将远航的舰队,目光中充满期待,这是郑和下西洋200年以来,汉人再一次发动的远征。

  大航海时代已经步入中场,东方睡了200多年,此刻终于睡醒了,要奋起直追了。

  “西方诸国虽处四海争霸之世,行事或有残暴之处,然亦有其可取之材。”徐晨对即将赴任欧洲总领事的卢象升和武官艾玄嘱咐道:“你们至欧陆后,当详察其政治体制、军事革新、文化思潮与经济政策,辑录成册,使我大同知天下文明进展之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可不落人后。”

  卢象升郑重行礼:“谨遵元首教诲,必当竭尽所能,窥西人之长,补我东方之短。”

  卢象升自从大名府投降之后,又在大同社的地盘上巡视了好几年,尤其是看到了即便是北方连年遭受旱灾,但在大同社的组织下,百姓依旧没有饿死,沦为流民。

  这次他彻底放下了心结,投靠大同社,成为了政务学院的教授,徐晨不忍心这样一位名臣就这样寂寂无名,这次去欧洲,徐晨就点名让卢象升成为欧洲的总领事。

  身旁的艾玄紧接着道:“末将已精选五十名军官随行,定将欧陆各国军制、火器、舰船悉数勘察记录。”

  徐晨又走向舰队总指挥李过,拍了拍他的肩膀:“西人百年前已完成环球航行,证实地圆之说。而我东方至今仍有人困于天圆地方之旧论。此次航程,你们就是我大同社的哥伦布、麦哲伦!愿你环航全球,亲证天地之形,扬我东方航海之威。”

  李过单膝跪地,抱拳行礼:“末将必不负元首重托,纵有千难万险,亦将完成环球壮举,使我大同社不落于人后!”

  码头另一侧,忙碌赶来的陈子龙紧握夏允彝与张采的双手:“仲彝、受先,尔等即是我民朝之张骞,此去万里,必当名垂青史!”

  夏允彝含笑回应:“名垂青史非我所求,但能亲见异域文明,取长补短,于天下大势有所裨益,便不虚此行了。”

  徐晨走来对曾经政见不同的夏允彝等人坦然道:“往日政见分歧已随前朝而去,如今我等皆要向前看。欧人能越二万里来我东方,百年前即已驾驶海船环行全球,此等勇气与求知精神,正是我等应当学习者。愿诸位一帆风顺,平安抵达。”

  “多谢元首!”使团成员齐声回应。

  登船的号角响起,各位使节陆续登上战舰。桅杆上的风帆依次升起,在北风中鼓成满月。

  码头上送行的人群挥手告别,舰队缓缓驶离港口,向着远方的海平线前进,让民朝舰队加入了全球航行时代。

  大同历十五年(公元1639年)三月二十五日。

  经过十日的航行,前往欧洲的舰队终于抵达了东宁岛玉溪港。眼前的景象令使团成员们惊叹不已,在这样的蛮荒之地忽然出现一座港口,的确让人感到惊喜。

  昔日简陋的原木码头已被坚固的水泥码头取代,长达百丈的栈桥如同巨臂伸向深海,足以同时停靠十余艘大船。码头尽头矗立着一座十丈高的灯塔,塔顶的巨大鲸油灯昼夜不熄,为往来船只指引航向。港内帆樯如林,南北商船络绎不绝,在海面上形成了一条川流不息的航道。

  东宁岛的位置太关键了,本地有白糖这种特产不说,还处于整个民朝的中心,大同社开海以来,北下南上的海船,都要在这里停靠,补充补给物资。

  再加上这几年,每年都有好几万移民到东宁岛,去年更是一举移民了10万,现在整个岛上的人口超过了四十万,单人口而言已经算是比较繁华了。尤其是玉溪县,占据东宁岛一半的人口,开发的也是最早田地众多,土地肥沃,再加上农户拥有的土地众多,但以富裕程度来说,已经不输给中原普通的县了。

  夏允彝当年是做过泉州知府的,他对东宁岛的情况也是有所了解,郑之龙在崇祯年间移民了几万百姓去耕作,但随着南明剿灭了郑志龙的势力,东宁岛就再也没有开发了。

  后面还是大同社占据了这里,真正开发的时间不到10年时间了。但光靠这码头已经能看出这是一个新兴的港口城市,单以繁华而言,已经不输给江南的普通县城了。

  “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古人诚不欺我。”夏允彝感叹道。

  张采指着码头后方居民道:“听闻去年此地移民十万,关键是移民费用全部东宁府承担,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宝岛啊。“

  码头上忙碌的景象印证了这一点。装卸工人推着改良的双轮货车,将一袋袋白糖、稻米装船;商贩在新建的石板街道两旁叫卖;甚至还有专门兑换银钱的票号,港口设立了官办的补给站,专门为过往船只提供淡水和粮食。

  舰队缓缓靠上码头,东宁知府叶汉闻讯赶来,热情地安排使团入住新落成的驿馆。

  “此驿馆去岁方才建成,专为接待往来海商。“叶汉不无自豪地介绍道,“岛上现有学堂三十二所,医馆十三处,甚至还开办了观测天文的气象台,专门为有海船提供气象支持,减少航海风险。”

  卢象升与艾玄自然也说了一番客套话,双方主客愉快结束了聊天。

  正当舰队准备次日启程时,一个意外插曲打破了原定计划。被流放至此的徐霞客通过女婿冯墨的关系,请求面见使团负责人。年逾五旬的徐霞客虽鬓发斑白,但目光炯炯,精神矍铄。

  “三位大人,“徐霞客躬身行礼,“在下三年来踏遍东宁山水,著《东宁游记》二卷。然岛内风光已尽收眼底,今闻舰队欲环航天下,恳请允我同行。愿为船队记录沿途地理风物,虽死无憾!“

  徐霞客发配到东宁也有三年时间,冯墨也成为了他的女婿,在他的照看下徐霞客一家人过的不算差,家里开垦了上百亩土地,其中一半种了甘蔗,每年收获季节都要请土著帮忙收割粮食和甘蔗,一年忙碌下来能赚个上百两银子,在东宁岛算是富裕之家。

  只是徐霞客闲不住,不是逛逛日月潭,就是逛逛阿里山,但东宁岛虽然大,却经不住徐霞客是个旅游达人,三年时间他已经把岛上的里里外外逛了个遍。

  这次当听说了,大同社的舰队要去欧洲各国,而且还要做环球航行,他内心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躁动起来了,不见识到天下万邦各种景色,他活着还有什么劲,而这次可能是人生当中唯一一次可以去外域的机会,他通过女婿的关系和叶汉的关系,请求登上舰队也加入这次环球航线。

  卢象升、艾玄与李过商议后,认为他们这趟环球航行,的确要有人记录他们的故事,徐霞客显然是一个好的记录人,而且环球旅行的艰苦并不比流放在东宁更加艰苦,也不算是违反了他大同社处罚徐家人的,于是就允许徐霞客登舰。

  徐霞客的家人赶到码头送行。女婿冯墨忧心忡忡:“岳父年事已高,此去万里波涛,叫我们如何放心?“

首节 上一节 333/4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魂穿刘关张,诸侯们被整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