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18节
开海之后,各国的商人汇聚于此,服务这些工匠和海商的设施越来越多,酒楼、客栈、说书馆、戏院、医馆等等各种配套的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加上燕京本就有良好的底子,很多第一次来到燕京的人都把这里看成是光明之城,是神国。
周氏兄弟自然不想从繁华的燕京去所谓的蛮荒之地了。
周氏看到两个弟弟一脸为难的样子,忍不住哀求道:“夫君,你就帮帮他们吧?”
朱由检无奈地摇头道:“我帮不了他们,大同社这两年大范围的移民,大部分都是士绅,江南更是整个家族的迁移。现在只要他们兄弟去一个,已经算是最好的结果了,如果他们敢闹,只怕整个周家都要发配辽东。”
朱由检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虽然是大明的一个牌坊,大同社不至于对他做得太过火,但也仅限于如此了。
大同社对其他士绅下手都是毫不留情的。他哪来的办法去保住周氏兄弟?
这两年,中原的旱灾没完没了。去年灾情稍微降低了一点,可今年的旱灾又更加猛烈,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又爆发了大旱。
大同社在整个中原迁移百姓,那些远离水源的村落,更是整村整村的往辽东迁移。而后大同社退耕还湖,退耕还林,为了抗击旱灾,大同社在密云修建大型水库,在通州建立抗旱湖泊,还修建了大量的水渠,增加了排水站。
但即便用尽了办法,在旱灾的影响下,今年直隶粮食收成还是只有平常年份的八成,整个北方的粮食处于极其紧张的状态,还需要江南输入粮食。而在中原则想办法把旱灾的百姓迁移到辽东,以此来减少旱灾的影响。
移民实边是大同社的国策,周家要是敢对抗的话,惹得大同社恼火,只怕他岳父全家都要被发配。
周文耀不服气地说道:“凭什么要我们两兄弟出人,学校有几十个夫子,欺负人也不是这样欺负的。”
朱由检冷哼一声道:“就凭你们吃了我大明的俸禄,在大明敛财上百万两,现在要你们一个人去已经算好了。在江南可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出人,你们是想一个人发配辽东还是全家发配辽东?”
周氏听了,也不说话了,她知道这种事情她的夫君也做不了主。她只能委屈地红了眼睛,好不容易和家人团聚了,现在又要面临分离。
朱由检看着周氏和两个小舅子,语重心长地说道:“去辽东未必不是好事,去了那里就没有人在意你们国舅的身份。你们可以在那里重新开始,说不定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但两兄弟显然不乐意,他们气呼呼地站起身,气愤地离开了。朱由检也没有去挽留,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吃完早饭之后,朱由检来到院子里,将自己家的6个小孩一个个抱上马车。
“驾!”朱由检轻松挥舞鞭子,马车缓缓的从大门口驶向了马路。
此时正是学生上课工匠当差的时间。街道上满是手中拿着油条,包子等食物的工匠,他们急匆匆的赶向工厂。
一些市民汇聚在公交车站旁,不少人坐在那里摊开报纸,等待着公交车的到来,一辆公交马车到来,人群蜂拥而上。
还有大量的马车牛车,行进在街道的主干道上。让燕京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主干道上甚至出现了巡检,他们穿着整齐的制服,挥舞着手中的小旗,认真地指挥着交通。
自从燕京修了直通张家口的铁路之后,大漠的牲口就能以极低的代价来到燕京。同时,因为工业大发展,在燕京城当中双职工的家庭非常多。一辆马车加马也就20两银子左右,大部分职工家庭存上一年的钱就能够买一辆马车。
更关键的是大同社大力发展马车行业,大同军很多伤残乃至退役的士兵,都被安排在马车行。他们一部分人进行城市内的客运运输,为工匠和燕京的中产阶级服务,另一部分则是做货运运输,把燕京的货物运到四面八方,再把其他城市的货物运到燕京。
这也带动了一股潮流,现在燕京的百姓都以拥有一辆马车为荣。马车、座钟、羊绒元首服是这个时代燕京百姓富裕的象征。
现在说燕京是马车上的城市也不为过,当然,唯一的烦恼就是马车多了会堵车,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用来指挥交通的巡检。
朱由检驾着马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崇文小学门口。这里早已停了大量的马车,一辆接着一辆,像是一条长长的巨龙。一个个小孩从马车上下来,他们穿着整齐的校服,相互之间打个招呼,蹦蹦跳跳地进入学校。
朱由检看着孩子们欢快地走进校园,心中满是欣慰。等孩子们都进了学校之后,他才驾着马车去了民生报。
而在另一边,徐晨家中,他正热情地招待着陈子昂、土根、高俊三人。
主客分做之坐之后徐晨马上询问道:“今年中原的秋收如何,受旱灾影响大不大?”
今年又是大旱之年,中原,山东,直隶都遭了旱灾。徐晨现在已经对明末的气候彻底失望了,还是努力修水渠,建水坝,抗旱吧,现在只要不是遇到那种百年一遇的旱灾,他就当是好气候了。
陈子昂首先站起来喜道:“元首,今年孟津虽然遭受了旱灾,但因为全县的农户成为了农场的职工,孟津依旧实现了大丰收。小麦、高粱、大豆、土豆、玉米加起来的产能是四十五万石,亩产突破了一石半,达到了1石7斗。”
徐晨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看着三人笑道:“在这样的大旱之年,孟津还能有如此成绩,你们功劳很大。尤其是高俊你这个总场长和土根你这个县令,你们辛苦了。”
两人听到这番夸赞的话,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陈子昂趁热打铁道:“元首,从这几年的收成来看,想要抗旱就要把农户组织起来,让他们组建农场,这个模式才能充分的调动人力物力,实现增产丰收。”
而后他从怀中拿出一份文件,恭敬地递给徐晨,说道:“元首,您请看,这份文件上记录着有农场和抗旱会的村落,以及那些普通农户。从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有农场的农户收入更高,普遍比独门独栋的农户高三成到五成之间。”
徐晨接过文件,认真地看了起来,他的表情逐渐严肃起来。看完之后,他看着陈子昂问道:“你有什么想法?”
陈子昂信心满满地笑道:“属下想要在河南以孟津为样板建设农场,能统合一个县的农户,这样既能抗旱救灾,又能增产增收。而且我们可以先在一些受灾严重的县试点,如果效果好的话,再逐步推广到整个河南。”
徐晨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从孟津的成功经验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可以提升农户的收入。
但从他的经验来看,结果却不怎么好,但另外一个模式结果好像也不怎么好。两条路都是绝路,他都没有经验可以依靠了。
他看着陈子昂、土根和高俊,认真地说道:“这件事意义重大,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你们先做好详细的规划和方案,包括如何说服农户加入农场,还要有足够的农业人才,欲速则不达,先在整个洛阳府推广吧。”
三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一定会按照徐晨的要求去做。
第428章 ,钱不够花与日本留学生
陈子昂三人离去后,徐晨稍事休息,李岩、朱猛与顾炎武三人联袂而至。
“江南水灾如何?“徐晨示意三人就座,而后询问道。
李岩苦笑道:“前明已经有几十年没有修过水利了,而朝廷攻占江南不过一年多时间,我等只来得及统计人口分田地,水利设施还没开始修建。
却没想到今年江南雨水如此之多,尤其是太湖等地,暴雨不断。河道水位不断暴涨,即便是属下已经安排人来守河堤,但因为河堤年久失修,淹没了三个县城,毁坏了百万亩的良田,好在现在水退了,属下打算,从明天开始大规模新修水利,解决江南这百年的欠账。”
小冰河时期就是这样的,各地都是气候不稳,北方干旱,南方洪涝,徐晨已经学会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些问题。
徐晨沉吟道:“思路是对的。农为国之本,欲求发展,必先治水安农。然则治理水患,单靠筑堤还远远不够。“
“江南水患之根源,在于人与水争地。围湖造田,侵占河道,虽得一时之利,却失长久之安。那些淤田固然肥沃,却削减了湖泊的调蓄之能,反而更易引发洪灾,想要减少洪涝灾害,必须退耕还湖,清淤排沙,这样雨季到来,这些湖泊河流才能容纳更多的雨水,减少灾害。“
顾炎武苦笑接口:“元首明鉴。然江南人口稠密,寸土寸金。那些淤田皆是上等良田,让谁退耕还湖,都是割肉之痛啊。“
“这就是考验执政智慧的时候了。“徐晨转身严肃道:“不能因少数人之私利,而害江南千万百姓之安危。人口稠密便设法迁移,东宁岛现仅十余万人,足可容纳三百万农户;吕宋岛更是能容纳数千万之众。“
李岩叹道:“臣等已计划今年再迁二十万人出江南。然移民所费甚巨——往东宁岛每人需银十两,往吕宋则需二十两。臣本欲留些钱财多建桑园茶园,以增税源.不知元首能否请总理衙门拨些专款?“
徐晨闻言不禁莞尔:“你南直隶赋税冠绝天下,若你都哭穷,天下还有富庶之地么?“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正在兴建的工坊,语重心长道:“你们都觉缺钱,朝廷又何尝不觉得缺钱?治黄河、修长江大堤、筑铁路、翻新城池、建海港码头哪一样不是吞金之兽?朝廷岁入虽达九千余万两,粮三亿石,然须统筹全局,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你们治理地方也是一样,要抓住重点,把有限的资源投入进去,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然的话再多的钱财也不够用。”
其实今年大同社税收呈现爆发性的增长,税银增加2700多万两,增加了三成左右,田赋在中原,山东,北直隶三个受旱灾的行省大规模减税的情况下,还是增加了三分之一。
原因也很简单,今年大同社多了江南八省这个税收地,就今年江南税收还属于恢复期,很多的田赋,税银都被减免,明年大概率还是有一波快速增长。
但收入虽然提升了,却也多了江南需要花钱的地方,修水坝,修桥梁,修道路,修城池这些都需要花钱,开支大增,所以总理大臣府,日子并没有过得太丰富,依旧紧巴巴的过,只能盯着最重要的项目投入。
而在大同社的治理体系下,税收收入分配呈现出三七分的格局。朝廷承担了地方州府诸多重要建设和人员开支,比如蒙学建设费用、医馆建设费用,以及夫子、大夫、护士的工钱。
为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防止挪用,大同社别出心裁地与工商钱庄合作,为这些人员设立了专门的存折,每月定期将工钱打入其中。
从表面上看,州府的负担似乎减轻了不少,教喻和大夫的工钱都由朝廷负担。相较于大明时期,官吏不仅俸禄优厚,还有公使钱可拿。
但实际上,大同社田赋明确化,以前的大明朝廷可能只收到2000万石粮食,但县,州,府各级小吏俸禄不由朝廷承担,他们自己增加田赋,保证自己的收入。
这让他们反而赚的更多,一个捕头能弄几百上千两,县令也有几千两,大明朝廷收2000万的赋,下面的小吏收上亿石田赋。
而现在大同社是先把税赋收上来,而后再次重新分配,确实的减少了百姓的负担。
地方州县也有三成税赋。然而,万事万物有利必有其弊,大同社的官吏数量相较于大明,多出了十倍不止,而且他们俸禄更高、待遇更好,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
花在官吏俸禄和公使钱上的开支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后,留给地方州府的三成税收就所剩无几了。倘若大同社的官员们也如同大明那些腐朽官员一般,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这笔钱或许还能有所结余。
但现实是,大同社的县令、知府、巡抚们大多年纪轻轻便步入官场,正处于意气风发的黄金年纪,他们内心充满了改天换地的志向,渴望在任上干出一番事业,又怎会选择碌碌无为呢?
在大同社,县令们积极投身于水利设施的修建,期望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条件,为百姓谋福祉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政绩。
知府们拥有的资源更多,则将目光投向了工业区的建设,一个蓬勃发展的工业区不仅能够吸引商贾投资,增加税收收入,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从而在官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巡抚这一级别的官员,更是有着更为宏大的规划,他们盯上了产业链的构建,致力于建设大型的钢铁厂、机械厂,并且积极推动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期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然而,这些宏伟的建设工程无一不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地方州府仅有的三成税收,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开支时,显得捉襟见肘。
为了能够掌握更多的资金来实现自己的建设目标,官员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中,最上等的办法便是将自己想要建设的工程详细地整理成报告,上报给总理大臣府。
一旦获得批准,便可以从朝廷那里获得专项资金支持,顺利开工建设。但这条看似光明的道路实则充满了挑战。上报的项目往往十有八九得不到通过,毕竟大同社虽然税收总额较高,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总理大臣府需要统筹全局,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规划来布局各项建设项目,地方官员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祈祷自己所在的地方能够恰好被纳入总理大臣府的规划之中。
中策则是想办法召集商贾,吸引他们投资建设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如铁路、水泥马路等。
商贾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与他们合作,地方官员们可以借助民间资本来推动地方建设。然而,这种方式也并非一帆风顺。
商贾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他们在投资之前会进行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于那些回报周期长、风险较大的项目往往持谨慎态度。
因此,地方官员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说服商贾,并且在合作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下策则是最为稳妥但也最为缓慢的方法,即一点点地攒钱。地方官员们通过节约开支、合理规划资金等方式,慢慢地积累资金,直到攒够了足够的钱才开始启动一个项目。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但由于资金积累的速度较慢,很少有官吏能沉下心来。
李岩苦笑着说道:“谨遵元首的教诲。”
一旁的徐晨继续说道:“你们把抗洪出现的功臣名单统计一下,大同社的政务学院,会招揽他们当学员。”
李岩连忙回应:“遵命!”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11月16日,燕京。
这天整个燕京都热闹起来,今天南洋之战的功臣,西域之战的功臣来到燕京,接受京城百姓的欢呼。
而后他们与今年抗旱优秀代表,抗洪优秀代表与辽东开荒优秀代表共济一堂接受表彰。
而今年的这次表彰大会,和以往的还有所不同,其中有不少是朝鲜籍贯和日本籍贯。
自张献忠建立朝鲜都护府后,每年都会派遣500名官吏来到燕京学习先进的治理经验和各种工业知识,而后再回到朝鲜,完善朝鲜都护府的官吏体系,现在张献忠建工厂,修铁路,都需要这批人才的辅助。
而在徐晨的嘱咐下,海商们也会带一些日本人前来学习,徐晨对这些海商提了一些要求,要有一定学识的,同时年纪比较轻的。
没有学问,从头来教,耗费时间长,难度大,年纪太大的日本武士,三观也固定了,让他们接受大同之志,太过于困难。
只是让徐晨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些要求,传到日本,引起了日本中下层武士阶级的轰动,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就是千年前,遣唐使的翻版,尤其是这一次还不需要他们花大代价去中原,一时间报名的人蜂拥而至。
德川幕府统一日本的这段时间被称之为江户时代,勉强维持了上百年的和平。
只是这份和平对武士阶级来说,那就是就业不景气,没有战争就失去了大部分就业机会,普通的武士自然难以出人头地。
哪怕是那些稍微有田地的武士家族,为了保证地位,会把所有的财产留给长子,其余的儿子最多给他们发把武士刀,富一点的再配一套铠甲,让他们自己去大城市闯荡。
正好日本和平了差不多一代人,日本新一代武士成长起来之后,发现自己就业极其困难,大名不打仗,不需要他们,一些偏向于文官的职位,却又有那些关系户霸占,根本也轮不到他们。
而现在大同社要招揽留学生,这在那些中下层武士看来,这不就是最好的出路,去中原学习一番,有了一个漂亮的文凭,在和本土武士竞争上岗的时候。
他们就可以高傲道:“我在天朝留过学!”
本土武士凭什么和他们竞争!
所以这两年几乎每年都有几百十几岁的日本武士家族出身的青年来到燕京求学。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魂穿刘关张,诸侯们被整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