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01节
徐晨开门见山:“眼下已近九月,秋收在即,战事必然影响北方的收成,江南的粮食绝不能再出问题。李岩!”
“卑职在!”李岩起身。
“我正式任命你为南直隶巡抚,总揽江南政务,稳定地方,恢复生产。”徐晨下令,又看向一旁沉稳的青年,“顾炎武,任命你为南直隶按察使,辅佐李巡抚,具体负责民政、财政。你二人当前第一要务,就是保障秋收顺利进行!”
他接着阐述具体政策道:“江南土地问题复杂,均田政策今年难以展开。我的意见是:今年秋收,地是谁在种,地里的收成就归谁所有!朝廷今年的田赋,一概免征!”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尤其是李岩、顾炎武等人,深知此举对饱受盘剥的佃农意味着什么。
李岩激动道:“元首英明!江南百姓苦苛捐杂税久矣,家无隔夜之粮者十有五六。免去今年田赋,真乃天大的德政!必能使我大同社迅速收拢民心!”
徐晨点点头道:“不过,军粮民食仍需保障。朝廷有权以平价,向有余粮的农户收购粮食,绝不允许奸商囤积居奇,盘剥百姓,这一年内粮食禁止买卖,我大同市要管控住整个江南的粮食。”
“是!”李岩与顾炎武齐声应命。
李岩随即提出另一个紧迫问题:“元首,江南不仅是鱼米之乡,更是工商重镇。尤其纺织业,养活着数十万工匠、女工。如今战事刚歇,市场停滞,各大工坊关门歇业,工匠们失业已久,家无余粮,情况甚至比农户更危急。要让他们活下来,恢复秩序,必须尽快让工坊重新转起来。”
他谨慎地建议:“因此,属下恳请元首,在清算士绅豪强之时,对于那些主要以经营工坊、雇佣工匠为主的作坊主,能否暂缓处置,或网开一面?
鼓励他们尽快开工复产,方能解这数十万人燃眉之急。至于其过往罪责,可待秩序恢复后再行甄别审理。”
徐晨沉思片刻,手指轻叩桌面。他知恢复生产,的确是现在江南最主要的事情。
“可以。”他最终决断,“我们清洗士绅,一是因为他们多数罪孽深重,民怨极大;二是因为他们多数顽固守旧,兼并土地,阻碍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时代的绊脚石。
但对于那些主要精力用于经营工坊、发展产业的作坊主,他们现阶段仍属于可以团结、利用的力量,是恢复生产所必需。
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保护和政策明确性,允许他们开工,但必须遵守我大同社制定的《工匠法令》,保障工匠基本权益,不得肆意压榨。若有违抗,严惩不贷。这个度,你要把握好。”
李岩长舒一口气,郑重拱手:“属下明白!定当谨慎行事,既恢复生产,安定民心,亦维护工匠权益!”
翌日,应天府衙门大堂。
得到徐晨首肯的李岩,将以曹少安等原十三行代表,南京城内数十位大小作坊主、商行老板召集于此。
这些往日里在商场叱咤风云的人物,此刻个个如惊弓之鸟,面色惶恐。
城内连日来的审判和处决,早就把他们吓得半死,以前他们听说大同社下手狠辣,但今天算是见识到,金陵城外几乎每天都有打枪毙之声,数以千计的生命就这样消失,虽然就在金陵城当中是常态,但这次死的人全是他们熟悉的人。众人互相交换着眼神,空气中弥漫着恐惧和不确定性。
曹少钦擦着额头上不断渗出的冷汗,低声对身旁相对镇定的韦富道:“韦老弟,愚兄这次怕是难逃一劫了……你可知,如今在大同社里那位炙手可热的周磊周会长,当年就在我家的工坊里做过工,还因带头闹事被我下令打过板子,扣过工钱……还有那个赵旭……他们如今得了势,岂能放过我?
愚兄死不足惜,只求你念在往日情分上,万一我遭了难,能照拂一下你嫂子和侄儿,给他们一条活路,愚兄在九泉之下也感激不尽!”他的声音都在发颤。
韦富虽然自己也心中打鼓,但毕竟更善于观察形势。他低声安慰道:“曹大哥稍安勿躁。依小弟看,大同社若真要拿你开刀,缇骑早就上门抄家了,岂会容你今日安然到此?
既然请你来,必是觉得你还有用。根据从北方传来的消息,大同社对士绅清算虽狠,但对老老实实开作坊、做买卖的,只要不是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大多只是课以重税或罚没部分非法所得,并未赶尽杀绝,甚至鼓励他们继续经营。大哥你名下田地不多,主要产业就是工坊,手上……想必也没人命官司吧?只要积极配合,性命应当无忧。”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依我看,这大同社,恨的是那些占着万亩良田、吸食民脂民膏还阻碍变革的大地主,对于能创造财富、安置工匠的作坊,似乎并无灭绝之意,反而有意利用。大哥,这是我们的一线生机啊!”
正说话间,堂外传来脚步声。李岩一身簇新的大同服,在几名属吏的簇拥下,大步走入堂中。
“有劳各位久候了。”李岩走到主位前,目光扫过堂下噤若寒蝉的众人。
“不敢,不敢,李巡抚召见,是我等的荣幸。”众人慌忙起身,纷纷躬身行礼,姿态放得极低。
李岩示意众人坐下,开门见山:“本官蒙元首信任,署理南直隶巡抚一职,首要之务便是安定地方,恢复民生。然如今金陵城内,有十数万工匠、女工因战事作坊停工而失业,家中断炊,饥寒交迫。此等问题不解决,谈何安定?”
他语气加重:“故此,本官今日请各位前来,只有一事:请诸位尽快重开工坊,召回工匠,恢复生产!”
他看到下面不少人面露难色和恐惧,便放缓语气,给出定心丸和实际支持:“诸位不必疑虑。元首有令,对于愿意配合、积极开工的坊主,过往之事可暂不追究,以观后效。
开工若缺本钱,府衙可作保,帮你们向新成立的人民钱庄申请低息贷款;若缺棉麻生丝等原料,官府可设法协调运输;生产出的布匹丝绸,若是一时销路不畅,大同社贸易局可以按市价统一采购,绝不让你们亏本!总之一句话,只要诸位能尽快让机器转起来,让工匠有活干、有饭吃,一切都好商量!”
此言一出,无疑是给这些绝望的商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曹少钦反应最快,几乎是从椅子上弹起来,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变调:“抚台大人如此体恤我等商贾,为我等思虑周全至此!若再不开工,岂非猪狗不如?
大人放心,小人回去立刻就去召集工匠,清理机器,最迟明日,不,今日下午就点火开工!”
“对对对!曹东家说得是,我等这就回去准备,定不负抚台大人和元首期望!”其他人也纷纷反应过来,争先恐后地表态,生怕慢了一步就显得不够积极。
他们这些所谓的“十三行”官商,身上多少都带着与前朝官府勾结的原罪,此刻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无异于绝处逢生,自然要拼命抓住。
看着众人踊跃的反应,李岩微微颔首,而后他拍拍手,两个官吏搬着两堆书籍一本本交给他们。
而后李岩道:“现在金陵也在我大同社的治下,所以有些法令大家该遵守还是要遵守,各位如果一不小心违法了,就不要怪本官言之不预。”
“各位现在都是我大同社治下的百姓,和你们要上的第一课,就是遵纪守法。”
曹少安等人看到《工匠法令》内心感到一阵为难,比以前的规矩还多,但他们却不敢表现出来。都是个个面露笑容道:“多谢巡抚大人的教诲,我等一定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良民。”
第408章 ,江南两百年的积累化做工业化的养份
走出应天府衙门那高大的门槛,曹少安等人仿佛从阴曹地府还阳一般,不约而同地在午后的阳光下长长舒了一口气。
有人甚至夸张地用手帕擦拭着根本不存在的冷汗,彼此对视间,都能看到对方眼中劫后余生的庆幸。
“曹老大,我说的没错吧?”韦富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身旁还有些恍惚的曹少安,脸上带着一丝戏谑的笑意,“大同社的刀,砍的是那些田连阡陌、脑满肠肥的土豪劣绅,还有前朝那些蠹虫勋贵。咱们这些开作坊、搞买卖的,只要乖乖听话,不但脑袋稳当,这躺着赚钱的机会还送上门来了!官府担保贷款、协调原料、包销货物……这简直是梦里才有的好事!”
曹少安却没有立刻答话,他的双腿忽然一软,整个人几乎要瘫倒下去。韦富眼疾手快,一把搀住他,惊讶道:“曹老大,你这是……?”
曹少安靠在韦富身上,苦笑着,声音都带着颤:“贤弟……你是不知道……我来之前……连遗书都悄悄交给内人了……库房里哪批货留给哪个掌柜打理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我是真以为……这次进了这衙门,就再也出不来了……”
他说着,声音竟有些哽咽。在绝对的权力和生杀予夺面前,往日里再精明强悍的商贾,也脆弱得如同孩童。
韦富原本还想再调侃几句,都是见过大风大浪的爷们,何至于此。但话到嘴边,他又咽了回去。他想起了多年前祖父主持分家时,自己那份对未来毫无把握的惶恐,那种天塌地陷般的无助感。
他拍了拍曹少安的肩膀,语气真诚了些:“好了好了,曹老大,都过去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缓了好一阵,曹少安才站稳身形,整理了一下略显凌乱的衣袍,重新恢复了往日那个精明东家的模样。
他边走路边拿起方才在衙门里李岩分发下来的那本薄薄的《工匠法令》仔细翻阅起来。
看着看着,他的眉头越皱越紧,脸色也越来越难看,刚才的庆幸渐渐被一股恼火取代。他忍不住低声抱怨起来道:“这……这哪里是在雇工干活?这分明是请回来一群祖宗!早就听说北方对工匠优厚,却没想到竟优厚到这般地步!每日工时不得超过四个时辰?超时需付双倍工钱?最低月钱不得低于二两?还得提供一顿午食,作坊里需保持通风、确保安全,因工受伤东家须负责医治并补偿,东家还需给付养老钱?”
他气得几乎要笑出来,“照这么算,我这不是雇了几百个伙计,我是凭空认了几百个爹!干脆我再给他们磕头奉茶,早晚请安得了!”
恐惧消退后,逐利和算计的本能又占据了上风。这条例上的每一条款,在他看来都是在从他口袋里掏钱。
韦富看着曹少安气急败坏的样子,强忍着笑意,故作劝道:“曹老大,看开点。能活着,还能继续开工赚钱,已经是天大的运气了。往好处想,不是你一个人要养这么多‘爹’,是全江南的作坊主都得一起养。大家都养,就等于大家都没养。”
他心里其实暗爽不已,你们这些奸商,终于也要尝尝被铁拳滋味了。
他继续宽慰道:“再说了,咱们以前在祖泽润那些官老爷面前,不也一样是装孙子?这么一比,辈分还涨了不是?而且这些工匠总比祖泽润那般贪得无厌、要吸咱们血吃咱们肉的要强吧?”
话虽如此,曹少安心里那股别扭劲还是挥之不去。他曹少安在江南纺织行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如今却要受那些他曾经可以随意打骂克扣的穷工匠的钳制,这口气实在难以咽下。
正当他闷闷不乐之际,目光无意间扫过街道对面。只见一个穿着破旧灰色号衣、头发花白散乱的老者,正拿着一把比他还高的竹扫帚,吃力地清扫着街角的落叶和垃圾。老者动作迟缓,背影佝偻,与周围逐渐恢复生气的街景格格不入。
曹少安觉得那老者侧脸有些眼熟,眯着眼仔细辨认了片刻,突然倒吸一口凉气,猛地抓住韦富的胳膊,声音都变了调:“贤……贤弟!你看那边!扫……扫地的那个……是不是……魏国公?!”
韦富闻言一惊,顺着曹少安指的方向凝神望去。虽然那老者形容憔悴,满面尘灰,但仔细看那眉宇间的轮廓和气度,不是曾经的南京守备、魏国公徐弘基又是谁?!
这位可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后人!世代显赫,镇守南京超过两百年,在江南根深蒂固,说是一方土皇帝毫不为过。虽然南明建立后,他被侯恂排挤,权势大不如前,但依旧是普通人只能仰望的顶级勋贵。
韦富也愣了半晌,才喃喃低语,引用了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是……一点不假。两百年的勋贵,钟鸣鼎食之家,一朝风云变色,竟落得如此境地……”
曹少安仍难以置信,声音发颤:“这……这可是魏国公啊!怎么能……”
“魏国公又如何?”韦富压下心中的震撼,低声道,“城破之后,大同社的人就直接查封了魏国公府,据说府邸被改成了大杂院安置工匠,两百年来积攒的金山银山、古玩字画,悉数充公,听说大部分都用来购买粮食,赈济城外的灾民了。
说起来,他还得感谢侯阁老当初排挤他,让他远离了南明朝政核心,没摊上太多罪责。大同社清算下来,只判他罚没家产,劳动改造,扫大街已经是从轻发落了。”
他凑近曹少安,声音压得更低:“你是没见保国公朱国弼、忻城伯赵之龙他们……那才叫惨。家产抄没不说,人直接下了大狱,听说审完之后,都要被装上船,发配到万里之外的什么东宁岛,说是那里瘴气弥漫,生番土著横行,能不能活着到地方都难说……。”
曹少安听着,只觉得刚被风吹干的冷汗瞬间又冒了出来,浸湿了内衫。他刚才还在为《工匠条例》愤愤不平。
他觉得李岩好说话,大同社似乎也很讲道理,不像传闻中那般酷烈。此刻亲眼见到徐弘基的惨状,再听到朱国弼等人的下场,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雷霆手段”。
大同社的“讲道理”,是建立在你有用、且服从新规矩的基础上的。若是无用或敢于对抗,最好的下场是像徐国公这样扫大街,差的……就是全家流放海外,与野人为伍,死无葬身之地!
其他一同出来的商贾显然也认出了徐弘基,个个面色发白,噤若寒蝉,刚才那点侥幸和小心思瞬间被冰冷的恐惧取代。
他们互相交换着眼神,都读懂了对方的意思:大同社既有菩萨怀柔,更有金刚怒目的手段,万万不可站在其对立面,必须紧紧跟上!
韦富小声提醒曹少安:“曹老大,我要是你。就趁现在官府包销,政策优惠,正是扩大生产的好时机,多订购一些最新的蒸汽纺织机,把产能提上去,先狠狠赚上一笔。
这种好事不可能长久,大同社这样不挑拣、不压价的大主顾,可遇不可求。纠结那点工钱待遇,纯属因小失大。”
曹少安一个激灵,彻底回过神来。是啊,赚钱多少还是其次,关键是要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不可或缺性,让大同社觉得留着他比清算他更有用!
他连忙对韦富道:“贤弟提醒的是!那就麻烦你立刻帮我联系扬州作坊,再订购十台……不,十五台最新的蒸汽纺织机!要最快速度运来!银子不是问题!我这就回去清理厂房,招募人手,要大干一场!”
他现在满脑子想的不是利润,而是如何让大同社的“李抚台”、“徐元首”看到,他曹少安是能最快恢复生产、安置大量工匠、贡献税收的“有用之人”!
翌日,清晨。
金陵城各大街口,敲锣打声此起彼伏。曹氏作坊的管事们带着伙计,扯着嗓子高声吆喝:
“招工了!招工了!曹氏纺织工坊大量招工啦!”
“月钱二两起,手艺好的再加!”
“一天只做四个时辰!中间管一顿饱饭!有荤有素!”
“待遇从优!机会难得!想上工的快到城南曹家工坊报名啊!”
这吆喝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在街头巷尾引起波澜。虽然二两银子在物价尚未完全平抑的当下不算高。
但“一天四个时辰”和“管一顿有荤腥的饱饭”这两个条件极具吸引力。尤其是对那些失业已久、家里早已揭不开锅的工匠来说,这无疑是救命稻草。
不断有人询问:“你们说的可是真的?真只做四个时辰?真管饭?”
曹家伙计把胸脯拍得山响:“当然是真的,我曹氏工坊一诺千金,敢这么宣传,怎么可能说假话,这不是在打我家曹老爷的脸。”
“我去!”
“算我一个!”
“给我也登记上!”
人们争先恐后地报名。不仅是曹家,其他得到消息的作坊主,无论情愿与否,也都纷纷效仿,挂出类似的招工告示。
机器的轰鸣声再次在秦淮河两岸响起,久违的生机重新注入这座古老的都城。
与此同时,大同社掌控的官仓大开,源源不断的粮食以“一两银子一石”的平价投入市场,如同定海神针,迅速压下了猖獗的粮价。粮价一稳,其他物价也随之开始缓慢回落。
在广袤的乡村,由大同社员和本地抗旱会员,深入每一个村镇,敲着锣向那些面黄肌瘦、惴惴不安的农户宣布:“乡亲们!大同社元首有令:今年秋收,所有田赋,一概免征!”
人群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呼。
宣传队员继续喊道:“地是谁在种,地里的收成就归谁所有!不管是自家的田,还是租种东家的田,只要是你流的汗,打的粮食就你先吃饱!”
“等秋收完了,咱们再一起丈量土地,公平分配!保证人人有田种,有饭吃!”
这消息如同春雷炸响,瞬间传遍江南水乡。无数农户热泪盈眶,跪地磕头,高呼“青天”、“元首万岁”。他们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辛苦一年的收成能全部归自己所有。
那些原本在战乱中溃散、逃入山林湖泊准备落草为寇的散兵游勇和小股土匪,听到这消息,又见大同军精锐四处清剿,军纪严明且战力强悍。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魂穿刘关张,诸侯们被整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