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第447节
短短一个月的培训,最多让他们入门。
其他的,只能让他们在工作中去学了。
“魏孤胆的情况怎么样?”
此人,可是给宋应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刘大志精神一振:
“这人不错。
一学就会,一点就通。
而且心思细腻,思维缜密。
天生就是干特务的料。”
宋应阁随即去到教室,勉励了一番学员。
而后将魏孤胆单独喊进了办公室。
“听说你表现不错?”
魏孤胆面色一如既往地冷:
“课不难,用心都能学会。”
宋应阁随口考校了几个问题。
魏孤胆回答得面面俱到。
宋应阁赞道:
“不错。
这么短时间内。
能学到这种地步。
确实是个人才。”
魏孤胆面色没有波动,道:
“您过誉了。”
“距离你们培训结束。
只有二十来天了。
有没有想去的地方?”
这批人,宋应阁准备安插到沪市、伪满、平津、以及日本本土。
三十六名学员,听起来很多。
但摊下来,每个地方,也分不了几人。
“日本,东京。”
这个回答,让宋应阁有些诧异。
“为什么?”
“在我看来,特务的本质就是奇兵。
而奇兵就是要在关键之处,做出非常之事。
以小博大,以点推面。
东京是日本的国都。
是最接近敌人心脏的位置。
也是最能给予日本人致命一击的地方。”
后世有一则流传甚广的谣言。
那就是抗战期间,戴笠曾在日本皇宫之中,安插了间谍。
但若细究,便发现其中的逻辑,很难自洽。
军统在日本的活动,高度依赖当地的华侨和留学生。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内务省就迅速出台了《外国人取缔规则》修正案,要求在日华侨,在一个月内完成资料登记。
1940年,在日华侨又被纳入“特别审查名单”,严禁加入任何团体。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措施,堪称严防死守。
当时,在日华侨的境地,与沦陷区的民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连带着,军统之人在日本的处境,也异常艰难。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虽然军统在日本策划了一些行动,也有一些功绩,但也仅此而已,于大势无补。
这一现状,很大的原因,在于没有提前布局。
全面开战以后,再想在小鬼子的眼皮子底下安插间谍,难于登天。
好在,现在还有时间。
只要宋应阁安插的这批人,身份背景做得足够真实,不留破绽。
那么到时候,魏孤胆等人以日本人的身份进行活动,便能最大程度减少风险。
“你的想法很好。
只要你结业考试,能达到我的预期。
我就批准你前往东京潜伏。”
“多谢科长。”魏孤胆严肃地敬了一礼。
晚上。
宋应阁挑了家不起眼的小饭馆,宴请郑西林和张炎原。
酒过三巡,宋应阁说起了正事:
“今日这顿饭,有两个目的。
其一,便是向二位赔罪。
你们先前与徐量私下合伙做生意。
我扳倒他,你们这生意自然做不成了。
实在是让二位损失良多。
这杯酒,我先干为敬。”
郑西林连忙摆手,道:
“徐量行事,过于张狂。
整个特务处都苦他久矣。
有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他倒台,不过是早晚的事。
宋科长不必自责。”
徐量已经死了。
人走茶凉。
他们的那些交情,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张炎原接着道:
“生意的大头,都被徐量赚了去。
我和郑股长出钱出力,也只能跟在后面喝口汤罢了。
没了便没了。
不值得心疼。”
这种场面话,宋应阁当然不会信。
“两位稍安勿躁,听我说完。”
顿了顿,宋应阁继续道:
“咱们特务处的经费,向来紧张。
这些年,全仰仗处长东拼西凑。
才勉强维持这么大个摊子。
如今,A科虽建了起来。
但处里并没有多余的经费给A科。
处长命我自筹经费。
我啊,抓抓人还行。
让我去赚钱,可真是难为我了。”
说到这,宋应阁再次端起酒杯,道:
“两位是我前辈。
又都是特务处的元老。
定知道些赚钱的路子。
还望能带带老弟。”
闻言,郑西林与张炎原食指大动。
奉旨贪污的机会,谁看了不迷糊?
张炎原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宋兄言重。
上一篇:天幕:刷短视频,嬴政得了MVP
下一篇:谍战:开局偷听心声,识破日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