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332节

  当然了,指望皇帝的一纸诏书,就禁绝各种民间小报是不可能的。

  百姓的客观需要,小报的超额利润,以及士大夫们和皇帝斗法的因素,这些原因结合在一起,让各种小报在临安仍然在半公开的发行。

  “新闻!官家的最新旨意!”

  “官家已经驾临秀州,预计三日后抵达临安!”

  “官家有旨,三位相公有令,官家驾到之日,百姓市不易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城中百姓身家清白,欲迎官家者的报名途径,尽在《临安晨报》!”

  “官家对原宋国地区最新旨意,已经发布,不可不看!”

  “官家在北方的税收分析,商人不可不读!领会官家精神,发大财啊!”

  “交子价值走势分析,现在是应该吸纳还是抛售?有户部致仕主事之分析!要发财,还得看《财富报》!”

  ……

  赵朔即将莅临临安,如何看待南宋百姓?对南宋的士农工商各界,有何影响?

  临安的军民百姓们谁不关心?

  再加上突然从半公开的地下转为地上,各个报坊可以公开售卖报纸了,生意真真比以前暴增了五倍有余。这些小报不断传达甚至编造着各种或真或假的消息,吸引军民百姓们的眼球。

  甚至有很多新的士大夫、商人入局,开办新报纸,指望通过现在这段混乱时期打响名号。

  虞小九就是沿街叫卖的报童之一,今年十七岁,已经卖报十年了。

  他七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火,父母双亡,家业丧尽。全靠着给报坊偷偷卖报纸,才避免了沦为乞儿的命运。这十年来,甚至借着和报坊的关系,识了一些字,也算粗通文墨了。

  想起这些日子报纸上对赵朔的称呼,虞小九感觉很有意思。

  宋国人对赵朔本来就没什么恶感,毕竟传言赵朔有着太祖血脉,毕竟赵朔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很给华夏人争脸。

  当然了,大宋朝廷对赵朔深为忌惮的,他们也不敢把“北方赵官家”的名号直接印在报纸上。

  所以,这些小报以前刊载赵朔的消息的时候,都是尽量中性化,称为“赵朔”。

  不过,当赵朔取了襄阳,并且发了《告江南军民百姓书》之后,他们就感觉,直呼赵朔的名字也不大合适。于是乎,对赵朔称“赵朔大王”。

  然后,四省易帜的消息传来,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大宋气数已尽,支撑不住了。

  这些报纸称赵朔,就开始不顾及宋国朝廷的态度了,对赵朔称“北方圣人”,或者称“北方赵官家。”

  等到赵昀弃临安而走,报纸上有对赵朔称“王上”的,有称“官家”的。

  到了今天,赵朔驾临临安的日子已经定了下来,所有报纸已经统一了对赵朔的称呼——“官家”。

  官家就是官家!

  普天之下只有这么一个官家,不需要任何修饰。所谓“王”的称呼,根本不足以形容赵朔的尊贵!

  虞小九估计,哪怕那天赵朔露出点口风来,这些报纸就要口称“陛下”了。

  “诶!小九!你过来!”

  忽然间,一个虞小九熟悉的声音,在一家店铺门外响起。

  虞小九当然知道是谁在喊他,此人姓陈,名有财。原来是临安城内的一个小乞儿,眼看着要饿死了,被“老顺祥”布坊的掌柜救了,就留在店铺里当了伙计。

  这陈有财颇有经商的天赋,“老顺祥”因为他的缘故,生意越来越好。老掌柜没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干脆在陈有财长大成人后,将女儿嫁给了他。

  如今,老两口已经亡故,陈有财夫妇和顺,将“老顺祥”经营地越发壮大,成了“线绒巷”中数得着的店铺之一。

  当然了,陈有财的生意再想做大,就完全不可能了。

  大宋三十里就有一个税卡,还有层层官吏的敲诈勒索。

  陈有财无权无势,哪里能和那些有官面上照拂的人竞争?现在这生意规模,就是“老顺祥”的极限。

  陈有财还有一个不如意处,就是乞儿出身,并不识字。

  但是,他还特别关心天下大势。每日里拿出三十文钱来,让虞小九给他念报纸,算是虞小九难得的一份固定收入了。

  虞小九随着陈有财进了“老顺祥”的里间落座,又有伙计端上茶来。

  虞小九道:“陈掌柜今天想听哪份报纸?是想知道,现在还该不该收交子?还是棉布接下来的行情如何?这里还新出了一份《临安风月报》,那上面的内容真是过瘾,要不要我给您读读?”

  “你小子再贫嘴,这银子可就别想要了啊!”

  啪!

  陈有财将一小块银锭放在了桌子上,约莫能有半两重。半两银子,能价值七八百文铜钱!

  “这……这么多?”

  虞小九重重咽了口吐沫,道:“陈掌柜今天不是想听报纸?您到底想让我干什么?”

  “给你你就拿着。官家要来临安了,我高兴。咱们今天不说报纸,就闲聊几句。”

  “好!谢陈掌柜的赏!”

  虞小九赶紧把小块银锭收到袖兜里面,道:“陈掌柜,您想聊什么?”

  “我就是想知道,官家来了,真的就没有那么多税卡了?我们商人,就能普天下随便做生意了?”

  “那是自然!”

  虞小九道:“官家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了,愿与华夏人和蒙古人共天下。在北方,一件货物,只需要交两次税。一次是生产出来,工坊里面交的。另外一次,就是交易的时候交。不交易,不纳税!都实行多少年了,到咱们江南了,能例外?”

  “这都不算什么新闻了,我之前给您念过多少回了?您怎么还不信呢!”

  “不是不信,实在是不相信这么好的事儿,能落在我陈有财的头上啊!”

  陈有财道:“要是真的那样,就太好了!不是我姓陈的自夸,论做生意,恐怕整个临安没几个能比得上我的。为什么我的生意做不大?还不是那各种名目的税收,还有那些贪婪的小吏!”

  “如果官家说话算话,甚至能有一半算话。我陈有财的生意,能做到汴梁去!能做到草原去!能做到撒……撒……”

  “撒马尔罕!”

  “对,能做到撒马尔罕去,能做到大马士革去!”

  “还有世子新收的开罗,也能有陈掌柜的布坊。以您的才干,能把老顺祥的布匹生意,做遍全世界!”

  “借你吉言啊!”

  陈有财虽然不识字,但胸中有着大韬略,要不然,能每天花三十文钱,听虞小九念报纸?

  想到天下大城中,都有自己的布庄的身影,陈有财的眼中简直能放出光来。

  顿了顿,他又向虞小九看来,道:“小九,咱们俩也认识这么多年了。你是什么人,我非常清楚。我陈有财是什么人,你也知道。卖小报总不能卖一辈子,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来我的布庄做一个伙计?只要你用心做,我保证,不出三年,让你做一个店铺的掌柜。”

  “呃……多谢陈掌柜的好意,但还是算了吧。”

  虞小九摇了摇头,道:“其实,我们报坊的掌柜,也跟我说了这事儿。临安城内的小报越来越红火,三位宰相拿不定主意,请示了官家。官家已经下旨,不必干涉。只是来日会出一个《报业法案》,加以正常约束。”

  “我们报坊,准备把小报不局限于临安,要卖到普天下所有大城去。我们掌柜想让我随孙先生汴梁,给孙先生做副手。做的好了,再去其他大城,做正式掌柜。您看,这做生不如做熟,我还是觉得这小报行业更适合我。”

  “好吧,人各有志,我也不强求、”

  以陈有财的眼光,也觉得虞小九留在报业,未必就比加入布业的前景差。

  他说道:“我再问你一件事。你说,官家三天后,就要到临安了。我是关了买卖去和百姓们一起迎接好呢?还是继续开门做生意好呢?”

  虞小九毫不犹豫地道:“如果是寻常百姓,当然是迎接官家为好。但是,您是做买卖的,我建议,还是继续开门做生意的好。”

  “为什么?”

  “这是上讲究的,‘王师所至,耕不释耒,市不易肆’。也就是说,王师到了,农夫不放下农具,继续耕种。商人们也丝毫不受影响,正常交易。陈掌柜你把买卖关了,去欢迎官家,那就不是让官家的脸面有光,而是有碍了。”

  “我明白了,三日后,我要开门,正常做生意,给官家长脸。不光如此……”

  顿了顿,陈有财下定了决心,道:“我还要半价卖出五十匹……一百匹棉布,不但让街坊邻居们都高兴高兴,而且要为官家贺,为新朝贺!”

第259章 大宋,亡了

  虞小九叮嘱道:“你半价卖一百匹棉布,当然可以。但要注意,得官家入了皇宫之后再卖。要不然,街坊邻居们贪便宜,都来你这买东西了,岂不是抢了官家的风头?”

  “放心,我又不是傻子。”

  接下来,虞小九出了“老顺祥”,继续卖小报,以新官家的名号吸引着顾客。陈有财联络进货商,准备大促销的棉布。

  随着赵朔的即将到来,整个临安城都陷入了某种莫名的振奋和激动之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临安南方四百里外的明州城知府衙门了。

  明州,也就是后世的宁波。

  “三位相公,朕这《罪己诏》是非下不可吗?”

  赵昀手拿着大宋天子的玉玺,看着眼前那道《罪己诏》,迟迟不肯盖下,满怀不甘的向他半个月前新任命的三个宰相看来。

  头一位,原大宋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李宗勉。从资历上讲,李宗勉在大宋朝堂上的地位仅次于郑清之和乔相简,他当这个首相,堪称实至名归。

  第二位,原来的福建安抚使吴渊。吴渊亲自率军勤王,忠心可嘉。南宋朝廷逃亡的第一个目的地是福建,不封人家一个参知政事兼签知枢密院事,好意思吗?

  第三位,就是当初在朝堂上首倡迁都之议的范钟。把此人提拔为新相,也算酬定策之功了。

  现在这三位新宰相,也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

  他们从临安出发的时候,有巴鲁营两万。这两万人都是女真人中精挑细选的壮士,既与赵朔有着血海深仇又没有家眷,倒是好办。

  但是,还有两万殿前禁军呢,光家眷就高达八万之众。

  再加上一万三千的各地勤王兵马,以及随着赵昀走的朝廷大臣及其家眷,总人数近十四万。

  这么多人,指望通过征调临安附近的船只,从内河扬帆入海逃亡,是完全不现实的,只是走陆路。

  他们的计划,明州港是大宋数得着的大港,有大量的海船。从明州征调所有海船,足以载着这十四万人抵达泉州了。实在不行,继续扬帆入海,迁都广州。

  但是,不到四百里的路途,就出现了无数逃亡。

  首先出问题是殿前禁军,他们的确世受国恩,待遇非常好,对大宋也甚为忠心。

  但是,原来的待遇也太好了。

  出了繁华的临安城,才行了三天路,就不知多少殿前禁军叫苦连天,更别提殿前禁军的家眷们了。

  他们几乎一辈子没离开过繁华的临安城,哪里吃得了这个苦?

  第三天夜里,就有大约五百殿前禁军带着自己的家眷开了小差,回临安了,这就是两千来人。

  第四天跑了三千!

  第五天跑了五千!

  殿前禁军如此大规模的逃亡,当然让那些勤王兵马起了小心思。

首节 上一节 332/4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下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