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331节
在历史上,蒙古大军攻来,有人建议迁都离杭州不远的海宁,就是这个原因。不是不想远远的迁都,而是做不到,或者说即便做到了也得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恐怕得不偿失。
迁都广东,开什么玩笑呢?
几千里的道路,会发生多少变故?
即便强行迁都成功,也得留下大部分的财物和家眷,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大理司直丁大全道:“如果迁都不可行的话,依微臣之见,不如陛下带着数百忠臣,以及无数金银细软,避居东海的小岛之上。只要注意保密,天大地大,赵朔还能找得着陛下?”
“此言有理!”
“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此为万全之计!”
“不可啊!荒僻的小岛上,驻扎数百人,需要大量的给养,如何能够保密?肯定会被赵朔发现的。”
“时间久了,怎能保证那些人的忠心?”
……
群臣议论纷纷,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赞成的人非常容易理解,那就是希望赵昀快走,别耽误大家投降赵朔。
反对的人,则是出于忠君爱国的理念,确实为赵昀着想了。
不过,当朝首相郑清之听了这些议论之后,却是勃然大怒。
他高声道:“怎么?有建议迁都的,有建议避居小岛的。我大宋养士近三百年,难道就没有愿意和赵朔决一死战的吗?”
杜范不以为然地道:“大家当然想要和赵朔决一死战,但是,这不是打不过吗?难道要白白送死不成?”
“白白送死又怎么样?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郑清之深吸一口气,道:“我承认,赵朔堪称一代明君。他来统领华夏,再建新朝,很可能会比我大宋更好。”
“但是,赵朔实在是辱我大宋太甚!他在《告江南军民百姓书》里面对我大宋的士大夫充满鄙视,就差没指着鼻子说大宋士大夫都该死了。他对于我大宋皇帝,更是毫无敬意。其他人皆可赦,唯陛下不赦!”
“为了大宋的荣耀,难道我们不该和赵朔周旋到底?”
“现在,我们在临安城池内,还有十万大军。殿前禁军世受国恩,对大宋忠心耿耿。甚至有女真人组建的巴鲁营,他们和赵朔仇恨似海,势必不会妥协。还有各路勤王兵马,虽然不多,也足见对大宋的忠心。临安百姓,动员二十万壮丁守城,并非难事。”
“我们依靠临安坚城,难懂不能让赵朔付出足够的代价?”
“我们要让他明白,我大宋也有独到之处,不是他想象中那么不堪,不容他如此轻辱!我大宋有愿意死节士大夫,也有愿意死社稷的君王!
“如果我大宋还有天命在,临安保卫战定能成功。纵然我大宋失了天命,临安城破,吾等君臣也将千古流芳!”
“当初,金虏面临国破族亡之境,尚且死守边汴梁,不惜一战。我大宋尚且不如北虏蛮夷乎?”
顿了顿,他向着赵昀微微躬身,道:“请陛下下旨:从现在开始,谁再敢言迁都,或者陛下迁居海岛者,斩首!”
这是郑清之的心里话。
如果说,面对异族,朝廷迁都广东,还有那么一星半点的机会的话。那么,面对同族还姓赵的赵朔,迁都是半点机会都没有的。
既然赵朔对大宋一点体面都不给,非要杀大宋的皇帝不可。
那么,就战吧!
就算要死,也要死个轰轰烈烈!
乔行简微微躬身道:“臣附议!
“……”
史嵩之告病,魏了翁死在襄阳,真德秀随着余玠投降了赵朔,如今大宋朝堂上硕果仅存的两位宰相达成了一致意见,说的又是正理,积威之下,谁敢反对?群臣一片鸦雀无声。
“呃……”
赵昀想了一下,道:“两位相公所言甚是。传旨,加封郑相公为魏王,加封乔相公为鄂王,全权负责临安城防之事,与赵朔周旋到底。”
“遵旨!”
群臣齐声答应。
接下来的日子里,郑清之和乔行简励精图治,动员民夫竭力加强着临安的城防,将无数金银财帛和甲胄兵器发下去加强着军士们的战力和士气。
虽然有很多百姓和基层官员、军士在背地里阴阳他们,说他们是如同王安石一样祸国殃民的“拗相公”,但二人尽皆不以为意。
大宋是和士大夫共天下,又不是和百姓共天下。
他们要为大宋的士大夫们,为大宋的朝廷争上一口气!
赵昀似乎对郑清之和乔行简的表现,也非常满意。
七日后,特意宣召他们入宫,赐御宴犒劳。
二人喝了几杯酒后,就沉沉睡去,直到第三天的早上才醒。
然后,郑清之和乔行简就发现天塌了。
皇帝走了,带着几个宠妃走了,将绝大多数嫔妃留在了临安。
女真人组成的巴鲁营,也跟着皇帝走了。
殿前禁军也带着他们的家眷,随着皇帝走了。
前来勤王的精兵猛将,更不用提。
他们这两个对大宋赤胆忠心的士大夫,被赵昀耍了个心眼,完全抛弃!
甚至,绝大多数士大夫也是赵昀的共谋。要不然,赵昀绝无可能在没有宰相附属的情况下,有如此巨大的动员能力!
乔行简面色苦涩地向郑清之看来:“郑相公,你以为现在的情况如何?”
“什么现在的情况啊?这大宋……一直都是这样烂。它若不完,简直没有天理……哇!”
郑清之再也受不了了,一口鲜血狂喷而出!
无耻的皇帝!
无耻的士大夫!
原来,郑清之觉得,赵朔辱大宋过甚。
现在他觉得,这大宋就该辱!
赵朔还辱轻了!
皇帝没有决战的勇气,只有逃亡的决心,毫无廉耻。士大夫们受尽了高官厚禄,有的愿意投降,不愿意投降的也只敢逃走不敢和敌人一战,同样无耻。
近三百年来,华夏就是这样被他们败坏的!
今天,不过是故事重演罢了。
不狠狠的羞辱这个朝代,不狠狠的羞辱大宋天子,简直对不住那些冤死的武将,对不起煌煌华夏!
第258章 民间炸了,百姓沸腾,欢迎新官家!
当然了,郑清之再吐血,还得继续撑着身体办事。
大宋的士大夫们,在品德上已经被赵朔看扁,无法翻身了。如果在能力上再被赵朔看不起,那可就是连底裤都被扒了。
当务之急,他和乔行简联袂去了史嵩之的府邸,请史嵩之出山,和他们两个一起主持大局。
史嵩之听说了赵昀弃临安而走的消息,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欣然而从。
三人仔细商议了一番,做了七个决定。
其一,将加筑临安城防的民夫,全部给予工钱遣散。
其二,临安城内留下的兵马,统一编管。仅留下小部分忠诚可靠的驻在城内,大部分在城外扎营。保证他们的后勤,等待赵朔的整编。决不能在赵朔接管临安之前,发生乱兵抢掠临安之事。
其三,要求城内所有官员,每日必须去衙门当值。一日不当值,立即除名,连为赵朔效力,去异域当官的资格都没有了。
其四,所有维持地方的衙役、铺兵,全部严格要求,既万不许发生敲诈勒索之事,又要保证地方安定。
其五,严格执行宵禁,谨防有人趁乱生变。
其六,派使者去见赵朔,请他速派大军,接管临安城防、
其实,赵朔大军,离着临安最近的是平江的大军,赵朔也派去了汉军镶黄旗第一万户的第四千户千户长郭仲元主持大局。
但郭仲元有那么大胆子,捡这个现成的大便宜?
再说了,郭仲元的麾下不是正规的八旗军,而是各种民军,良莠不齐。真有人被临安的繁华引发了贪欲,洗劫了临安怎么办?不能不考虑。
其七,三人都给浙江的亲朋故旧们写信,让他们不要做任何抵抗,维持当地治安,等待赵朔大王的大军接管。
不管怎么说吧,郑清之、乔行简和史嵩之,是决定投赵朔了,而且是不带任何拖泥带水的投。
什么?为大宋殉国?
就连郑清之现在都丝毫没有这个想法。
哦,大宋的皇帝和士大夫们毫无廉耻,指望老子用性命为他们撑脸面?
门都没有!
老子现在,要为自己争脸面,让赵朔大王知道我们的能力。来日,新朝建立,斑斑青史上,我们未必不能千古留名,为魏征一般的开国元勋。
是大宋不行,不是我们不行!
……
……
半个月后,临安城,清河坊,线绒巷。
这里是丝绸布帛一条街,所以以“线绒”命名。往日里就人流密集,商业兴旺。
随着赵朔的大军越来越临近临安,这里不但丝毫没有萧条下去,反而越见兴旺。
尤其是最近半个月来,随着三位相公主政,摸不准新官家的想法,不敢对百姓有限制,往昔偷偷摸摸的报童们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然叫卖各种小报,越发热闹。
所谓“小报”,指的是区别于官方“邸报”的民间报纸,发端于北宋,在南宋越发发达。
正所谓:“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小报的内容也定位为,“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
小报的流行,带火“记者”这个职业,甚至有了“新闻”这个名词。南宋赵升《朝野类要》载:“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险而号之曰新闻。”他所说的内探、省探、衙探,相当于今天跑各种关键部门的记者,内指大内,也就是皇宫;省指中书、门下等高级行政机构;衙指省以下的衙门。
当然了,各种小报的发行,影响了民间的舆论,引起了朝廷的警觉。
正如南宋孝宗五年的诏书:“近闻不逞之徒,撰造无根之语,名曰小报,传播中外,骇惑听闻,今后除进奏院,合行关报已施行事外,如有似此之人,当重决配,其所求报官吏取旨施行,令御史台词条弹劾,临安府常切觉察。”
上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下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