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季汉刘璋

三国:季汉刘璋 第110节

  王彭闻言面色上露出喜色,他关切道:“父亲明了就好,夜已深了,还请父亲早点休息。”

  “嗯。”王商点了点头,在王彭的搀扶下,他站起身来。

  只是起身后的王商,没有第一时间前往卧房,他似是想到了什么,附身而下在案几上翻出两份帛书,递给了王彭。

  “刘荆州和儒者宋忠各有书信传来,与我谈论经学上的问题,我写好了两份回信,你明日派人往荆州送去,对了,且记得各自抄录一份,留作备案……虽是我和刘荆州、宋忠只是在书信里论及经学,但不可不慎,需要将抄录备份的书信递到明公的案几上,让明公知晓其中的内容。”

  “父亲,明公不是那等猜忌之人,何须如此行径。”王彭摇了摇头,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跟随在王商身边,他同刘璋见过不少次面,自认对刘璋的为人大抵有些了解,他不认为刘璋会因为这等小事责问王商。

  王商面色沉了下来,他措辞森严:“明公的为人为父自然知晓,可即使明公不在意这等事情,但为父是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本分。我同外邦之人书信往来,更是与刘荆州这样的人物交往,自然一切书信皆需留痕,上报给明公知晓……若是因为明公为人大度,就不去上报,那就失了臣子的本分。”

  “孩儿明白。”王彭拱手弯腰,态度敬畏的道了一声。

  在面色不虞,又是自家父亲,加之王商担着州牧府长吏,为益州百僚之首,多重身份下的威压下,王彭这个做儿子的,自是没有二话。

  见王彭态度乖然的应下,王商的面色稍稍好了一些,他举步向前,同王彭两人一前一后的踏出了书房,来到了宇下。

  走在宇下的王彭闲扯了一句:“父亲,明公巡查四方,大抵什么时候返回成都。”

  “只在五六日内。今日已有书信递来,言是明公离了临邛,正在往成都行来。”王商答道。

  ——

  阳平关。

  天师道师君张鲁的弟弟张卫,同时也是天师道独一无二、唯一一位的治头大祭酒,此刻他的面色有些不善,阴沉沉的,像是铅云密布的天空一般。

  而令张卫面色不善的是他身前案几上的一份书信,由南郑递来的书信,而书信上的内容是在委婉的责问张卫,故而令张卫很是不爽。

  作为虔诚的天师道教教徒的张卫,对任何不信仰天师道教的人都看不太顺眼,亦不会放在眼里。

  在汉中和成都即将开战的现下,阳平关是作为汉中的命脉,而汉中是天师道的基业,是唯一一个天师道教占主导地位的大郡,是天师道的教派乐土,于张卫心中,是断不容有失的。

  因此素来不喜非天师道教人的张卫,将非天师道教的百姓驱赶出了阳平关。于张卫心中,任何不信仰天师道教的人都是汉中的隐患,是处于反叛和不反叛状态之间的人。

  天师道若是强盛,汉中非天师道的人自然不会反叛,可天师道若是衰弱或是有如累卵,只怕汉中非天师道的人会怀有二心,起兵造逆。

  可张卫这般不经筛选,将所有非天师道的人盖上可能反叛的印章,踢出阳平关的行为,惹来了天师道师君张鲁的不喜。

  身处南郑的张鲁多少清醒一点,对于非天师道的人,是打着拉拢和私下威胁的手段,不会明晃晃的将非天师道的人视为叛逆,而张卫的手段过于粗暴,听闻到张卫操作的后的张鲁,自是派遣使者递来书信责问。

  虽是书信上没有明里责问,文字上措辞也是很委婉,只是说让张卫收纳非天师道教的人,不要因为有些士人不信仰天师道教,就弃之不用。可张卫看在眼里,却是气愤无比,认为这是对他近来行事的责问。

  “我是为了天师道,故而如此行事,遣送非天师道人离开阳平关,使阳平关固若金汤,你说,我有什么错。”张卫以张鲁亲弟的身份,对着张鲁派遣来的使者诘问道。

  南郑派遣到阳平关的使者唯唯诺诺,对于张卫这位治头大祭酒,身份在天师道中称得上是师君张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兼之张卫是张鲁的亲弟的身份。

  使者作为一个小喽喽,面临张卫的诘问,说也不是,不说也不行,半晌后,他才冒着汗水开口道:“祭酒息怒,师君非是责问,只是请祭酒收纳士人,纳才取异,令此辈为我天师道教所用……如汉中之士,多有不信仰天师道教的人,而南下的关中、凉州之人,对天师道不甚了了,师君考虑若是尽皆弃用,于汉中大局不利。”

  “哼。”张卫冷哼一声,言语不善道:“不信教的,能有良善之士吗?……就算汉中以及关中、凉州南下的士人中,或多或少有一些有才干的人,可现在这等紧要的关头,岂能轻信这些人。”

  使者低声言语,有类自言自语道:“阎功曹和军司马李休,皆非天师道教人,也是忠于师君的。”

  “对,对,阎功曹和军司马李休是非天师道教中人。”张卫言语中虽是赞同,可语气甚是不善。

  听在使者的耳中,令这名使者有一种数九严冬时彻骨的寒风刮过身体的感觉,使者不由将身形稍稍收拢了一些,以更稳固的身形去迎接张卫接下来可能释放出来的狂风暴雨。

  正如使者料想的一样,张卫在赞同了一句他的话后,腾的一声站了起来,和战立的使者高度平齐了起来,而后张卫咬着牙,切着齿,满脸怒气道:“可那能一样吗?……阎功曹和军司马李休皆是久经考验的,忠心不必言说的,虽是二人未曾加入我天师道教,但比起天师道中人对师君忠诚说不定更胜一筹。”

  “而汉中的士人呢,大部分都讲什么经学,左一句夫子曰,右一句之乎者也,视我辈天师道为鬼道,视我辈天师道教中人为愚夫,这些人岂是能轻信的,岂是能放入阳平关的……至于关中、凉州南下的士人,这些人的身份难以溯源,错综复杂,天知道此辈面上或许忠勤,背地里在想着什么勾当,此辈岂是能轻信轻用的,万一有一二人心怀叵测,大战之时爆发出来,到时候我兄长岂能在汉中立足。”

  使者战战兢兢,不敢出一言以复,只是唯唯诺诺道:“祭酒说的是,祭酒说的是……只是师君那里,还需回禀一二。”

  张卫皱起了眉头,虽是很不爽张鲁的决断,但他还是打算遵从一二,沉思片刻后的他开口了:“你且回禀师君,此事我自会详思。”

  “诺,诺。”使者有若逃过大劫,几声应诺后,他拱手向着张卫告辞。

  ——

  “这是什么。”刘璋问起了兵曹彭羕,同时他打量起了手上这包彭羕递来的布袋,只见布袋的袋囊口用绳子扎紧着,绳子缠入检齿内,检齿上盖有封口人的印章。

  刘璋一目了然,他知晓这是一种防止公文泄密的手法,和后世书信纸张上的火漆类似,布袋若是被拆开了,封口的印章就被破坏了,就可知道公文泄密了。

  彭羕应声作答:“是王长吏递来的,言是他和刘荆州以及荆州大儒宋忠往来的书信备份,王长吏认为他作为臣子,当是对明公无所隐。”

  “哦。”刘璋点了点头,关于王商和刘表、宋忠书信往来的事情他是知道的,王商的名气很大,荆州有不少人知晓王商的存在,同时想和王商在经学上进行讨论,往往有书信递来,王商自是有书信递到荆州去。

  只是现下王商竟是将书信的备份递了过来,未免太过谨慎小心了些,臣子的本分过于恪守了。刘璋摇了摇头,没有去拆开这封王商递来的布袋,他将布袋递给彭羕:“不用拆开,且收起来。”

  “诺。”彭羕应了一声,接过了布袋,同时有些暗自诧异,依他看来,就面前明公的性子,大概率是不会拆开布袋的,可他没想到,刘璋竟是没有任何的犹豫,果断至极的将布袋递回给他收着。

  “沈(弥)校尉准备的如何了。”料理完王商的书信一事,刘璋问询了一句。

  彭羕拱手答道:“沈校尉已是准备妥当了,就待明公前往。”

  刘璋点了点头,而后大步踏出营帐,他要去检阅一下属于他的无当飞军。

第208章 无当监

  先前,刘璋平定南中之后,将南中半汉化的叟夷以及汉嘉郡的青羌迁徙到了蜀郡居住,用作了打造无当飞军的根底。

  而从临邛返回成都的刘璋,在路上经过了无当飞军的驻营地,他自然而然的停驻在了此处,打算考察一下无当监沈弥训练青羌的结果如何,青羌是否能用于作战,是否符合他的期望值。

  以沈弥作为无当监,这里刘璋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一来沈弥性情稳重,为人严整,就性子而言与青羌很搭,青羌的性子悍勇喜好私斗,平素也有些懒散,正好需要沈弥这样的人来治上一治;二则沈弥是半賨人出生,身体里流着一半的蛮夷血,而青羌向来畏惧賨人,有着血脉上的压制。

  大步踏出营帐的刘璋,念及他置为无当监的沈弥,不免想到了历史上担任蜀汉无当监的王平,王平的性子和沈弥大抵相似,都是比较忠勇和严整的人,加上王平跟随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归降曹操一事,刘璋猜测王平说不定和沈弥一样,身体里流着賨人的血,抑或是汉化的賨人。

  不过现在的王平应该不叫做王平,当是叫做何平,自幼寄宿在外祖父何氏家中的他,得等到长大成人后才改为本姓的王氏。

  ‘王平朴鲁,有大将之略。虎卧北境,键闭剑门。’刘璋想着是不是让人去往王平出生的宕渠一带,察访一下王平这位日后蜀汉的大将。

  念及于此,刘璋不免轻笑了一声,就算他察访到了王平,现下的王平估计也没有什么大用处,毕竟王平现在只怕是个幼童或者是少年,济不得什么事,他这个名将收集癖得治一治。

  点将台上,顶盔掼甲,面色严肃的沈弥见到刘璋的身影后,忙不迭的下了点将台,向着刘璋迎去。

  到了刘璋的近处,沈弥屈膝准备向刘璋行着大礼,其实在军中,一般都是行军礼,只需拱手便可,但沈弥自认刘璋于他有知遇之恩,而恩情莫大于知遇,因此沈弥预备向着刘璋行叩拜大礼。

  只是沈弥却是没能叩拜而下,刘璋伸出手来托住了他,并言笑殷殷道:“文渊,军中但行军礼,不必行叩拜大礼。”

  见刘璋如此措辞,视刘璋为明主的沈弥点头称是,但拱手道:“沈弥见过明公。”

  而后沈弥把臂一展,指端指向点将台道:“请明公居于点将台,检阅无当飞军。”

  刘璋点了点头,在一众将校的拥簇下登上了点将台,接着示意沈弥可以开始他的个人秀。

  人马过万,无边无沿,虽是无当飞军有万人之众,可今日没有全部列阵而出。点将台下,列阵而站的无当军只有两千人之众,但就是两千人,亦是称得上人山人海,将偌大的校场都占据了。

  沈弥按捺下躁动的心绪,沉下心来,示意着传令官,传令官在他的一个眼神下,懂得了沈弥的想法,传令官吩咐了一声鼓手,鼓手会意下开始抡起鼓槌,重重的敲击起了牛皮大鼓。

  “咚,咚,咚。”

  有如雷鸣般的鼓声顿时响彻了整个校场,传入了校场中间所列阵的每一名顶盔掼甲,手持长矛的青羌士卒耳中,听闻到鼓声的一众士卒,按照往日训练给他们注入了肌肉记忆,纷纷向前半斜起了手中的长矛,在第一列长矛手前方形成一面矛尖打造的锋锐墙垒,并步履协同的列队向前踏步而进,倾然间有势不可挡之威。

  待长矛手踏步到了点将台下,沈弥一挥手,如雷般的鼓声顿时消弭不闻了,跟随着鼓声的消失,长矛手顿住了他们的脚步,接着长矛手听闻到了熟悉的鸣金声,一众青羌长矛纷纷收起了长矛,并由前队转后队,后队转前队,踏步走回了出发地。

  四月底的阳光已是有些酷热,同时也有些刺眼,但刘璋没有去索取伞用来遮阳,他没有那般的娇气,现下的他半眯着眼睛,细细观赏着沈弥给他展示出来的青羌训练成果。

  令行禁止的长矛手退场后,一众青羌刀盾手一手持刀,一手持盾,亦是在沈弥下发的号令下有条不紊的展示着他们的训练有素。

  看到这里的刘璋面露微笑,轻轻的点起了头来,青羌作为大汉帝国边疆的蛮夷,深受汉文化的熏陶,算得上是半个汉人,但同时蛮夷的血勇悍战之风没有完全脱去,称得上是不错的士卒苗子。

  就像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说,招兵最好的种子是皮肉坚实、黑大粗壮的乡野老实人,这样的人才好指挥,才能打胜仗。

  这里青羌就十足十的贴切戚继光的选兵标准,青羌作为蛮夷出身,没有多少奸猾之气,更是闻战则喜,好勇乐斗。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青羌过于喜欢私斗,热爱单挑,对汉军所熟悉的列阵而战不怎么通晓。

  而两军对垒,战术、队形、阵法这些是胜利的法宝,单个武夫的匹夫之勇在上万人的战场没有多大的用处,就如拿破仑所说:‘两个马穆鲁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穆鲁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打胜三百个马穆鲁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穆鲁克兵。’

  两方同样都还是法国兵和马穆鲁克,但是随着人数的增加,法国兵的战斗力在战术和阵法的加持下,以指数型的曲线疯狂的上涨,而马穆鲁克却没有法国兵训练有术,以乌合之众的身份去对战拿皇手下的法国兵,自然是落败的结果。

  刀盾手一阵演练之后,到了退场的时候,接下来上场的是弓箭手,作为山野里的土著,青羌十分善射,毕竟狩猎为生的青羌,若是射术不好,只怕连饭都吃不饱。

  而且青羌的箭矢同一般汉军的箭矢不太一样,青羌会调制特制的毒药,涂抹在箭头上,这些毒药或许达不到中箭即毙命的效果,但对中箭之人的伤害亦是很大,让没有要害伤的中箭之人丧失战斗力。

  “善。”刘璋看着这批出场的弓箭手,十有七八射中了箭垛的红心,他并不吝啬的夸赞了起来。

  今日加班,头有些晕乎,只能奉上两千字,连着周二的四千,周末补上六千字给读者大大们,望见谅!

第209章 狡兔三窟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瞿塘峡作为三峡中最短的一段,但也是最险要的一段,其江面最窄处不过五十米,瞿塘峡入口江北为赤甲山,相传因古代巴国的赤甲将军曾在山上屯营故而得名,亦有说是因为山上的岩石含有氧化铁呈现红色而得名;江南是白盐山,因岩石富含钙质,有如盐般的灰白光泽。

  赤白二山隔江相峙,其状如门,故曰夔门。

  “难怪昔日的公孙述能于蜀地建制称号。”荀攸立于船头,沐浴着江风,望着险恶的夔门叹道:“纵使是常人占据如此的险要,只怕都将自信天下没有人能奈何自己,更不用说如公孙述那般的豪杰了……夔门可谓天下雄也,可叹去年荆州别驾刘阖,竟是妄图有引荆兵入蜀的想法,岂不知蜀人只需要在白帝置千人守卫,就算荆兵有十万之众,也是过不了此地。”

  “父亲说的极是。”荀攸早慧的儿子荀适开口应和道:“益州有如此的险塞,更兼自荆州进军益州,乃是逆大江而上,士卒劳顿辛苦……别驾刘阖自信满满,在刘荆州面前立下军令状,单身进入巴郡,煽动巴地的民夷,声势固然浩大,可白帝城在蜀兵手中,荆州之兵不得进入蜀地,刘阖势单力薄,独木难支,最终为刘益州所枭首,此乃自然之理也。”

  闻言荀攸回头顾看了一眼荀适,仿佛在次子荀适稚嫩的脸庞上看到了一个身影,他早夭的长子荀辑的身影,荀辑小的时候也是聪慧无比,和荀适一般对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

  一念至此,荀攸脸上半是欣慰,半是悲伤,欣慰的他面前的次子荀适生有宿慧,为人聪明伶俐,悲伤的是他那早夭的长子荀辑,若是荀辑不曾早夭,现下当是一名英朗的青年了。

  “适儿,山川险要固然重要,但并不足以凭恃,在德不在险……刘阖之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低估了刘益州,以为刘益州是如传闻中一样,乃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哪里知道刘益州乃是潜龙在渊。”

  从蒯良、蒯越二位荆州重臣的口中,荀攸得知了刘璋平定巴郡叛乱的详情,这个时候刚好拿出来教育起了荀适:“刘阖行事不密,在巴郡煽动民夷的情况被刘益州所侦查到了,而刘益州第一时间没有去大张旗鼓的发兵征伐,而是派遣中郎将高沛假意南下征讨叟夷,实则顺大江而下,固守了江州和白帝两处重地……巴郡郡治江州不失,刘阖一来得不到江州城内的辎重粮草,二来不能凭借江州挡住成都来兵,他所发起的叛乱就成不了气候,而白帝城不失,则荆州之兵望蜀地兴叹,一兵一卒也别妄想进入蜀地,刘益州思虑周全,先固守了江州和白帝,而后发兵征伐刘阖,俯仰之间,刘阖自然落败。”

  荀适闻言先是默然思索了一会,而后说出了他的见解:“刘益州所作所为,有点像是假途灭虢的计策,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却是有些诡谲难测了。”

  “兵法吗?是这样的。”荀攸听的荀适有些正义的话语,开始讲解起了兵法:“孙子曰,兵者,诡道也。两军交锋,不是说两边人明面上摆开架势,以正正之旗攻击堂堂之阵,你一拳我一脚的你来我往,兵事乃是生死大事,只要能赢,就不必在乎赢的过程如何,先赢了再说其他,输家是不配拥有任何东西的。”

  荀适皱起了眉头,荀攸的话过分的看重利益,却对道义没有任何的引入,他昂首问上一句:“父亲,只要能赢,便是做任何事情都行吗?做出些违背道义的事情也可以吗?”

  “也不全是,赢,也要赢的体面,赢的光采……若是如同鼠辈一样,做出些不符合道义的事情,就比如现下荆州和益州结盟,但有一天,刘益州没有任何的先兆突然背盟,发蜀兵顺大江而下攻击荆州,这里刘益州纵使趁着荆州不备,赢上了一阵,却是失了道义,失了人心……刘益州这时候作为赢家,于士人眼中,只怕是看不起他的为人的。”荀攸摇了摇头,微笑着循循善诱道。

  “而刘益州同刘阖,两方并没有任何的交情,这个时候刘益州拿出什么计策对付刘阖,都是说的过去的,没有人会去指摘什么……再者去年巴地的乱子,是刘阖一意煽动起来的,而且是趁着故益州牧刚辞世不久,居丧之期做出煽动巴地豪强叛乱这种事情……刘阖自当该死,刘益州一刀杀了刘阖却是便宜了刘阖。”

  “孩儿明白了,要赢,更要符合道义的去赢。”一双眸子有如黑珍珠一般,透露着清澈慧光的荀适点了点头,认真无比的应了下来荀攸的教诲。

  小孩的天性使然,荀适很快将刚才讨论的兵事抛之脑后,他斜着脑袋问起了荀攸:“父亲,蜀郡太守一职已由蜀中名士陈实坐领,您虽是向朝廷请求担任蜀郡太守一职,可现下,朝廷的旨意在蜀地,只怕不如刘益州的号令分量重,孩儿恐你赶赴成都后,拿不到蜀郡太守一职。”

  “是啊,现在的州牧就好春秋时候的诸侯一样,于州内独断专行,肆意妄为,哪里会去认朝廷的旨意,为父这个蜀郡太守的职位,只怕难以拿下……亲疏有别,为父一个外人,何如陈实在刘益州帐下任事的时间长,更得刘益州的垂青。”荀攸点了点头。

  荀适提溜着一双澄亮的眼珠,在眼眶里打了个转后说道:“所以孩儿以为,我们不如回到颍川故土去,叔祖(荀彧)不是来信了,说是曹兖州即将击败吕布,还兖州一个太平,让我们在荆州稍候些时日,即可安然返回故土。”

  闻言荀攸伸出手抚了抚荀适的小脑袋,故土难离,思乡之情,人人皆而有之,他自是也思念颍川的。

  见荀攸并不答话,荀适补上了一句:“还是说父亲想去冀州,冀州也有一位叔祖(荀谌),想必父亲到了冀州,在叔祖的说项下,能在袁盟主帐下得任高官。”

  听闻过袁绍的声名,有所倾心袁绍的荀适劝说道:“凭借父亲的才干和名声,到了哪里都是会受到重用的,袁盟主那自不例外……孩儿听外间说了,说是昔时初平的年号正应着袁盟主的字-本初二字,眼下天下虽是有些乱糟糟的,但早晚袁盟主会平定天下,还天下一个太平……就连兖州那位被叔祖(荀彧)称赞有命世之才的曹兖州,不也是借助了袁盟主的力量,才在兖州举州叛乱的时候站稳了脚跟,并在这段时日屡次击败了吕布……所以孩儿认为,冀州虽是远了一些,但是比起兖州机会更大一些。”

  对于荀适给出了两个选择,一往兖州,二投冀州,荀攸在心底却是全都给否决了。

首节 上一节 110/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