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195节

但官方开始定价还算正常,后来就越来越离谱。

史记:“其入官,斤为八钱或六钱,出为钱三十六。”

这是记载永利监向盐户收买的盐价是每斤六文到八文,然后卖出去是三十六文,含泪赚了五六倍。

北宋后期,越州萧山县钱清盐场,官府购买盐户盐价极低,每斤不过四五文,盐户们已经无利可图,于是“多窜亡,至追捕拘系之,乃肯就役。”

这样搞的后果是,官方收购价太低,盐户们不干了,被抓到后,也不愿意去弄盐,宁可去服劳役。

南宋朝廷当然看到这情况,于是在蔡京为相时,提过一次价。

“又以算请盐价轻重不等,载定六路盐价,旧价二十钱以上皆递增以十钱-——”

当时是最低价盐和最高价盐不动,其余的盐价,每斤提价十钱。

但这样盐户们利润还是不高,积极性也一般,于是到政和元年,张察建议每斤再加二到九文钱。

朝廷屡次加价收购,本意是好的,给盐户们一条活路,但换来的结果是,卖价也相应提升,老百姓吃不起了。

于是盐价到南宋后逐步上升,北宋时才三四十文一斤,到南宋就六七十文一斤,有的地方,甚至七八十文,上百文,最贵的达到过两百文一斤。

也就在赵与芮登基的前一年,四川西和、成、凤州等地的解盐价格,仍然是每斤两百文。“每斤忧为二百云”。当然,考虑到四川用的是铁钱,折铜钱约在八十文左右。

赵与芮夺权后,立刻和西夏通商,购入青盐,直接把解盐价格打到底。

现在西夏眼看要被蒙古灭了,以后当地的盐价还要涨起来。

两宋官盐价格高,而私盐价格低,这导致了后期有地方官盐都卖不出去。

绍兴末年,两浙江阴军,“有产私盐,每斤五十文”,“而官盐百余钱一斤,终无一金之人。”

也就是说,当时在江阴附近,官盐一百文一斤,有价无市,无人购买。

老百姓都去买五十文一斤的私盐。

当时两浙路,官方收购盐户价是十六到十九文每斤,你卖三十多文都能赚一倍多,偏要黑心卖一百文。

这等于把市场让给了私盐,使私盐盛行,官盐卖不出。

绍兴十二年,广东见情况不对,率先改变盐法,取消官方直接卖盐,交由客商卖钞贩盐,价格也各不相同,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

广西转运司一度将广西的盐价统一由每斤一百文,涨到一百六十文,但不久就被朝廷制止。

时南宋,不但盐价各地不同,盐法也是各地不同,相当混乱。

同一个州府不同的县,都能有不同的盐价。

赵与芮要统一全国盐价,至少官方盐价要统一,同时让利于盐户,让百姓受惠。

他还记得在自己当沂王时,全保长刚买回来的官盐,就质量极差,价格还高。

赵与芮说过之后,全保长开始买私盐,质量好,价格也不贵。

于是赵与芮便问:“你们都或多或少干过盐茶的事,你们认为,现在要改制吗?”

李皇和杜范纷纷表示,确实到了要改制的时候。

如今这情况再继续下去,百姓怨声载道,苦不甚言,早晚要出事。

事实上南宋两浙还真有盐民起事造反,只是后来被镇压下去了。

朝廷低价强制收购,高价售卖,老百姓制盐别说赚钱,要亏本,这谁能干下去?

如果私卖给走私私盐的盐商,被抓到还要杀头,这不是逼人造反吗?

于是赵与芮说:“那伱们有什么意见?”

李皇便道,可提高朝廷收购价,让利于民,基本还是以前的老套路。

赵与芮没说话,感觉李皇水平也不咋地,不过古代人大部份也就这点水平吧。

杜范是户部尚书,认为这样朝廷收入要少了,但他也不好说什么,毕竟让利于民,才是头等大事,能保障盐业的稳定。

但提高多少,让利多少,这又是需要慎重决定的事。

这种决定一旦定了,轻易不能更改。

所以赵与芮现在九月就召开会议,要求明年才改制。

“仅仅提高收购价还是不行的。”赵与芮道:“我朝盐税全是官管,只能官方售卖,价格奇高不说,外面私盐照样横行。”

“朕打算放开售卖之权。”

赵与芮想改用清朝的方式,放开售卖之权。

其实元朝、明朝和清朝都是用引法,当然这制度也是传承宋制。

引法里,民间也有售卖权,但各朝又不相同,相比起来,清朝的先进一点,不然也不会到后期有数千万的盐税收入。

清朝的盐税是因为两淮而改制的。

当时淮南与淮北的差距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淮南盐场有23个,而淮北只有3个;淮南可以产盐169万引,淮北仅仅只有30余万引。

道光年间,清廷改革,取消总商,让所有民贩可以自行贩卖。

凡想干这事的百姓,自己来报名,朝廷登记姓名,年龄、籍贯等,然后发给执照,其凭执照到盐场拿盐贩卖,仅仅一年时间不到,淮北销售盐税就超出指标,民间商贩越来越多,食盐供不应求。

在道光十八年二月,票盐开局时,当天到场的民间资金达到两百万两,可见非常成功。

元明时,也用盐引,商人们拿到引盐卖盐,这盐就是商人们自己的了,路上经常会被劫匪和地方恶霸,或其他盐商劫走,朝廷也不管。

但清朝时,商人们就好像是朝廷分销商,拿的盐还是官盐,只是帮朝廷销售,一旦被劫,朝廷还得负责追查,这样到后期就无人敢劫商人们的盐。

“取消所有官盐售卖商铺,朝廷官方盐场只负责制盐,然后批发给盐商。”

赵与芮改制第一步,南宋官方不卖盐,让利于民。

227.第227章 两宋瞒田有多严重?

朝廷把各大盐场改为盐厂,专门负责制盐,然后民间商人百姓,谁想卖盐的,到厂里来拿盐。

第二步,拿的盐越多,价格越便宜,从而降低小盐商的生存能力。

比如你杜范说我有钱的,一次进货一百万斤,朝廷盐厂给你五文一斤批发价。

你李皇只是个小商贩,想进货一千斤,朝廷盐厂给伱十文一斤批发价。

这样你李皇在市场上的卖价,肯定竞争不过杜范,小型的盐商会比较难以生存。

但朝廷肯定保证出厂价远远低于市场价,一是保障小型盐商也能赚到钱,二是压缩私盐利润空间,打击私盐。

沿海边经常有很多百姓偷制盐私,一户一户,或几户一起,这样私盐,以前对官盐有冲击,因为他们价格低,质量也不错。

但总体来说,这种私小作坊,产盐量和质量都不会比以后的官盐好。

“另外私人的盐井田等,按面积和工人数,计量产量,征收盐税。”

除了海边私人晒盐煮盐,四川等其他地方还有盐井等私人大型产盐地,以前他们出产的盐,只能低价卖给朝廷,然后朝廷高价去卖。

现在他们可以直接自己卖。

但朝廷会根据对方盐田面积,工具数,工人数,预估产量,每年收取一定的费用,然后也不管。

这个费用,每年会调节一次,到时朝廷各部门会经常上门查验其产量如何,售价如何,从而调节收费。

时海边的盐户,无论煮盐也好,晒盐也好,都需要固定的盐田,官方只需上门看下盐田大小,工具多少,就能评估大概的产量。

赵与芮的要求,按评估产量的七成收税。

即评估到年产一万斤,就按七千斤收税,让利于民。

每斤税为十文。

南宋盐税最高达到百分之八十,赵与芮每斤收十文,在历史各朝中算是比较高,但对比现在南宋是相当之低了。

按照成本来算,每斤盐成本五六文,加税十文,朝廷以后每卖一斤盐,也就是十六文左右。

原本官盐五六十文一斤的盐价,直接降到十六文,其余的钱,都是商人赚的。

这样的话,市场上的市盐肯定也要大大下降。

商人不需要卖一百多文才能赚钱,私盐卖五十文,我可以卖四十文,三十文,甚至二十文也能赚,有效打击私盐的生存。

户部尚书杜范当时听的就脸都绿了:“陛下这么一改,明年盐税收入,恐怕要腰斩?”

如果真的按赵与芮这么弄,杜范可以想像到,明年开始,盐价会大幅下降。

“为何会低?”赵与芮笑问。

杜范道,明年盐价肯定要大幅下降。

对啊,赵与芮道,盐价大幅下降,老百姓更会吃的起盐,明年盐的销售会上一个高峰,产量会增加,盐税恐怕不降反而要升。

这叫薄利多销。

南宋因为官盐价高,质量差,私盐横行,加上云南,还有西夏的低价盐入侵,官方的盐卖的其实相当不好,很多老百姓都吃不起,只能少量吃盐,官方产量也低。

赵与芮看起来打压了盐价,但老百姓如果都吃的起,食盐肯定要和清朝两淮似的供不应求,还能打压外面的进口盐。

杜范想想,好像官家说的有道理。

最后赵与芮道,明年当下令,所有盐中,不得夹杂沙土,谁敢卖夹杂沙土的盐,直接诛杀抄家。

赵与芮还要登记盐厂来拿盐的盐商资料信息,然后观察他们卖盐的盐价,如果有盐商妄想垄断抬价,还是卖高价盐,立刻划入官方黑名单,永远不能再拿到盐。

“朕要让老百姓,都吃的起盐,吃的了好盐。”

“陛下圣明。”殿中诸人纷纷跪服。

皇帝明年要大力整顿茶盐市场,两浙这边,郭城璋配合全保长,率先实行,他们先要整顿官办盐厂,盐厂只制精盐和粗盐两种,并且以后不准夹土售卖。

给盐户以相应的待遇,按产量和质量定奖金,这样才能大力提升官盐品质和竞争力。

皇帝当天说了很多,大伙听着记着,感觉皇帝这次改制之后,无论朝廷盐税会增还是会减少,大宋百姓肯定能得到实惠。

——

宝庆二年八月。

钱宏祖和杨公汶来到福州港码头。

这个月当地组织了五千户移民往大员去,现场是帆樯如云,旌旗蔽空,至少上千艘船在海上。

钱宏祖当官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船同时出海,好不壮观。

首节 上一节 195/3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国运英灵榜: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