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神诡大明,我是人类之主帝皇

神诡大明,我是人类之主帝皇 第71节

  因自孝宗以来天灾人祸不断,盗匪流民众多。

  连京城高官家里都不曾幸免,更何况这京师以外的地界。

  江匪马贼时常出没,河中不知道沉了多少被劫财杀害之后抛去江中的旅人。

  也因此过河的旅人大多都是跨刀配枪,以作防身之用。

  皆是靠在江边的码头上,有钱的可以包下一条船,而没钱的只能等待着和人拼船。

  此时,一行人从不远处走来,一行三人,皆是身披蓑衣,背挎长刀。

  为首的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面容深沉威严,在看到江边最后一艘还空闲的船只已经划走之后。

  皱了皱眉头,到岸边问清下一趟何时发船后。

  便走到一旁一到岸边,便凝视着江心,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少年人身旁恭敬的说道。

  “听他们说这是上午最后一班船了,船夫们送完这一趟都到对岸吃饭休息去了,再来就要下午一个时辰之后!”

  王猛说道,但少年人脸上却突然浮出一抹玩味的笑容。

  他指了指面前的永定河的河心,对身旁的仇鸾王猛二人说道。

  “这不是还有一条船吗!船家!可能带我们渡河!”

  永定河河心的雾气之中,不知何时突然出现了一叶扁舟向着岸边驶来。

  那船家听见了那少年人的话,不慌不忙的划着扁舟。

  “客人要到何处?”

  “过河即可!”

  这江上的船夫不止做拉人渡河的生意。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全河流经山西、蒙古高原、河北河南、在北直隶汇入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是海河水系北系的最大河流,流域面积为 47016平方公里。

  送人送货,捕鱼养虾,养活了沿岸数十万的百姓。

  “客人还请上船吧!”

  伸出接过朱厚熜等人抛来的碎银,足有三四钱的样子,相当于这些船夫半月的收入了。

  接过钱之后,那船夫见朱厚熜几人皆是轻装而行,也不多说,停船靠岸接人后,便摇晃船桨离开渡口。

  “且慢,还请带我一程。”

  从身后传来一个声音,声音苍老强劲。

  朱厚熜回头看去,却是一胡须皆白,身穿棉甲的老人。

  此时正拿着长枪做拐,快步朝着岸边跑去。

  身后那老头喊得声音高切,但船夫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听到一般,依然是不慌不忙的往对岸划去。”

  朱厚熜坐在船首,仇鸾在船尾,王猛和朱厚熜对坐。

  沉默之中,朱厚熜突然开口。

  “船家若方便!可载这老伯一程!

  “客人已包下了我这艘船,接与不接,自然是听客人安排——”

第72章 永定河中

  那船夫幽幽的回答道的。

  上船的老人的年龄比预想中的要大得多。

  胡须花白凌乱,皮肤上满是风吹日晒和争斗留下的伤痕。

  一身行头被刚刚的大雨完全打湿,看上去格外的狼狈。

  正在老人在船上迎着河上的河风瑟瑟发抖时,一壶烈酒,一件斗笠递到了老人面前。

  那老人抬头欲要道谢。

  朱厚熜摇了摇头示意不必。

  “老伯今年多大了!”

  老汉往喉咙里灌了一口烈酒,一股热气上涌,方才感觉冻得僵硬的身体好了些。

  “老夫是永乐二十二年生人,算算日子,今年已经九十七了!”

  他搓了搓冻得僵硬的手,让气血流通起来。

  又抱拳向朱厚熜道谢。

  “多谢这位小哥的烈酒,让老汉我又捡回一条命!”

  “古人云人活一百可为人瑞,老丈不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为何要来此处呢?”

  一旁仇鸾问道,那老汉听到这话苦笑一声,看了看仇鸾白净的面容,衣着精致,想必又是一个不知人间疾苦的豪门少爷,回答道。

  “我祖上随太祖北伐,举家随军定居北方,编入军籍,自永乐以后,朝廷征伐无算,兵事永无止境,老夫原本有三个儿子,老大在宣德年间被征发从军,死在了安南。老二成化入伍,死在了建州,老三在弘治时服了徭役,随军征讨西南,自此之后音讯全无——”

  宣德明军在安南的大败,永乐时期打下的疆土被一朝丧尽,是明廷心中永远的痛。

  成化犁庭,加之讨伐蒙古,西南苗乱……成化弘治也同样是兵荒马乱。

  “老大留下的两个小孙在成化年间战死在了麓川,老二的独子又在浙江剿倭时殒命,尸骨无存……只有老三留下的两个小孙刑讯,挤在祖上卫所分配的一间破屋中和老汉我相依为命。”

  “而连番大战,朝廷四方战事仍未停歇,北有鞑靼,南有倭寇,西有西南土司乱党,东有女真人侵犯边境,朝廷征兵之令愈发严苛,为了让我两个小孙不被征走,老夫也只能随军继续出征,最近这十几年来,弘治平苗乱,正德初年征西北,中旬讨河南,后来又是鞑靼入寇,宁王造反,白莲教在福建作乱……老身随军四处奔波,哪里能有空闲享受着这位公子所谓的天伦之乐呢?”

  听着老汉讲着自己的经历,朱厚熜几人皆是沉默。

  最受战争摧残的永远还是普通人。

  气氛突然沉寂了下来。

  此时,那名撑船,自从老人登船之后一直沉默的船夫见气氛消沉,却突然开口。

  “河中水急!小舟行船缓慢!不如让我给诸位讲个故事,以作消遣!”

  河上的大雾不知何时愈发的浓厚了。

  耳旁原本远处渡河旅客的说话声也都消失不见,只留下一片寂静。

  王猛下意识的握在了刀柄上。

  仇鸾也意识到了不对。

  透过雾气,仇鸾突然发现船下好像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

  那东西速度极快。

  仇鸾来不及看清它的长相,只留下眼前一闪而过的巨大黑影。

  他刚要提醒朱厚熜水下之物,就听见坐在船头的天子饶有兴致的回答道。

  “好啊!还请船家细细讲来!”

  ——

  相传正统年间。

  永定河边有着一个小渔村,名为王家村。

  村里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名为王尽忠,妻子蒙氏,都是本地人。

  村中的人多是军户,靠着祖上卫所分配的土地和军饷生活。

  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听闻瓦剌来犯,便率军亲征。

  王家村里也迎来了一群铠仗鲜明的明军骑兵,在此地补充给养,并询问道路。

  他们自称是是大同总兵杨洪麾下的士兵,并展示了兵部发的让他们增援皇帝的诏书和令牌,听闻皇帝和瓦剌军队在前线对峙,是特意去增援皇帝的。

  因为英宗皇帝率领的京军刚刚路过此地,所以来向当地人打听道路,顺便寻找个向导。

  这王尽忠祖上便是跟随太祖北伐的军卒,自幼便对明廷忠心耿耿。

  一听是去北上增援皇帝的军队打鞑靼,便自告奋勇便作为向导领着这批大同来的士兵追着英宗皇帝的军队而去。

  先头部队带着王尽忠先行出发,剩下的人在村中收集完给养再在后面跟上。

  一路上,他旁敲侧击的打听着这支军队的消息,当得知领兵的正是宣府总兵杨洪之子杨俊之时,最后一点疑虑也都打消。

  他注意到这支军队中央,用六匹马拉的马车着一口巨大的棺材。

  王尽忠好奇的询问,但杨俊都是微笑不语。

  王尽忠没有再问,他隐隐的感觉这支军队有哪里不对,但诏书兵符一应俱全,他没有多想,但心中此时格外不安,只想快点完成任务,回到家乡。

  直到那一日,正统十四年,九月初一,土木堡外。

  他终于知道那口以纯铁铸成的,刷着黑漆的大棺材是做什么的了。

  杨俊骗开了土木堡的营门,配合着突然反水的明军和四周突然出现的无穷无尽的瓦剌突骑。

  万千邪魔从棺材中涌出,明军猝不及防之下直接被冲入英宗和文武众臣所在的中军大帐中。

  英宗身旁,文武近侍,僧侣道士被尽数吞噬殆尽。

  天师府天师和净土宗禅师更是当场兵解,方才送英宗皇帝逃出生天。

  此时,英宗才意识到,他的真正的敌人不在塞外,而在他自以为稳固的后方,那个令天下英杰无比向往,繁华富饶的京师之中。

  在英宗还在为他复洪武永乐之治的蓝图勾勒时,背后的阴谋诡计已然悄然而至。

  是十万将士被邪魔吞噬殆尽,敲骨吸髓,只留下一地的白骨森森。

  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王尽忠最后九死一生的逃了回来。

  但眼前熟悉的王家庄的位置如今却已然只留下了一片被燃烧殆尽的废墟。

  原来在王尽忠刚刚随着前锋离开之后,为了掩盖行踪。

  参与叛乱的明军立刻开始了屠村和纵火。

  王家村三百余口一夜之间被全部杀绝。

  后来,有率兵前往京师救驾的明朝官员为探明当时的真相,找到了幸存的王尽忠。

  却也只能在他的《北使录》中留下了一段语焉不详的记载。

首节 上一节 71/4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只是在破案,怎么成仙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