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第191节

  僧人换了干净僧袍,立于香案之前。

  刘庄主上过香,他便低声诵经。

  梵音不高,却字字清亮,在小小祠堂里回荡。

  刘庄主神色肃然,一双老眼盯着先人牌位,不知忆起多少往事。

  姜义负手在旁,静静望着那一缕青烟。

  这一场法事,做得简而全。

  刘家的心事放下了,接下来便轮到了村中。

  灵素祠那场法会,动静大了许多。

  村人听闻,扶老携幼,自发而来。

  人影绰绰,却无喧哗。

  其中多是当年流离之辈,至今日子虽安稳下来,却心头难免有个念想。

  今日得闻高僧超度,脸上肃穆,眼里却添了几分期冀。

  僧人立于祠前,身后是灵素道长的慈悲塑像。

  望着满庭人影,他神色愈显庄严。

  日头正中,法铃轻摇,梵唱声便如钟磬般,响彻山谷。

  村人或跪或立,屏息静听。

  香烟与梵音,飘过屋舍,飘上远山,似抚生者,亦慰亡魂。

  灵素祠前人声鼎沸,姜家祠堂里却是清寂如水。

  姜义并未去凑那份热闹,只在堂中焚了一炉清香,展开一卷半旧的《道德经》,与小儿相对而坐。

  外头梵音隔田渡野传来,入耳时已化作断续的回响,似山寺晨钟,远远悠悠。

  姜亮凝神听着,脸上虽笼着一层稳重之色,眉眼间却隐有些疑惑。

  他心中转着念头,总觉有些不伦不类。

  自家一门,从修行到敕封,走的明明是正经道门的路数;

  那灵素祠,也算一处清净道场。

  如今却请个和尚来做法事,这算怎么说法?

  况且,那小和尚年纪轻轻,模样清秀,却哪里像得道高僧?

  莫说刘家远在兜率的老祖,便是比起自个这尊新敕的城隍神祇,都还差着一大截。

  凭他那点微末道行,又能超度得了哪个?

  然而,这些念头也只在心头一闪而过。

  这些年随父听经研典,那份军伍的躁气,总算是磨平了几分。

  心中虽有疑,却只默默听着,面上不显。

  姜义口中娓娓诵经,眼角余光却未离过自家小儿。

  那一瞬的困惑,自然瞒不过他这双老眼。

  他心底暗暗点头,虽还欠些火候,终比当年多了几分沉凝。

  况且既已身入神道,超脱轮回,不愁没光阴去水磨。

  只要守得住这份谨慎求学的心,待神意圆通,不过迟早的事。

  经卷念罢,姜义缓缓阖上,堂中一时只余香火噼啪的细声。

  他抬眼看向姜亮,语气淡然,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亮儿,你既已身入神道,往后在外,须记得一桩。”

  姜亮闻言,神色立整,拱手凝听。

  “佛道之争,自古有之。但你既身在其中,却不可妄谈,更不可在人前轻作褒贬。”

  姜义心中自有盘算。

  他读书多,见得也远,知这天地的水,远比凡俗想的深。

  佛道二家,表面泾渭分明,其实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的神仙认佛为父;

  有的神仙,其生母本就是佛门菩萨。

  此中纠葛,岂是区区“佛”“道”二字能分得清的?

  只是,这些天庭里的秘辛,讳莫如深。

  便是后山那位,如今怕也未必窥得全貌。

  他自不好多言,只能点到为止,早早敲打几句。

  至于那小和尚的根底,更是另一桩深远因果,非他这等阴神所能妄揣。

  好在姜亮虽有疑,却是个听话的娃儿,知阿爹言必有深意。

  当即敛色躬身,郑重应道:

  “是,阿爹,儿子记下了。”

  法会的热闹,总归有散的时候。

  又过几日,那僧人伤势已尽复原,遂向两家辞别。

  刘庄主照例留了几句,说这前路山高水长,妖物横行,不如再多住些时日。

  那僧人却只是含笑摇头,言道:“世人苦难,不等人间春暖。”

  他西行之心,坚如金石,已非外物所能动摇。

  此心既决,众人便也不再强留。

  姜刘两家替他备下了足用的干粮清水,打点得妥妥当当。

  临行时,那僧人立于后山石径的入口,朝着众人深深合十一礼,而后转身,毅然踏入了那片茫茫林海。

  那袭灰袍,便如一滴淡墨,很快融进了山林深处,再不见踪影。

  众人并未立刻散去,反倒是在山道外,寻了块平整的青石,摆上了茶具。

  一如三十年前的光景,两家人围坐一处,就着山风,饮茶闲聊。

  日头自东山挪到西山,茶水添了三四道,话也说得零零落落。

  直到天色尽墨,山风也带了凉意,那条幽深的石径上,始终再无半分动静。

  众人心中便都有了数。

  刘庄主将杯中残茶饮尽,站起身来,掸了掸衣袍:“也罢,回吧。”

  他才刚转过身,话音未落,那幽深的石径上,却忽然传来一阵细碎的声响。

  沙沙的,像是脚步,却又轻得有些不真切。

  刘庄主的脚步当即顿住,众人皆是一怔,齐齐将目光投向那片黑暗。

  片刻后,一个小小的人影,自那山道中晃晃悠悠地走了出来。

  众人凝神望去。

  待那身影走近了,在月色下显出轮廓,才看清,竟是个七八岁光景的童子,扎着总角,正是姜家长孙姜钧。

  不等长辈们开口,扎着冲天辫的姜涵已蹦跳着迎上去,仰着小脸,奶声奶气叫道:

  “小叔叔,你在山上,可曾见着一个光头和尚呀?”

  姜钧原本步子还稳,眼神清亮,听了这话,却抬眼望了望站在外头的一众长辈。

  那小脸上,忽而浮起一层迷茫。

  他眨了眨眼,似乎在努力搜寻什么记忆,半晌才摇头:

  “和尚?……不晓得啊。我一进那山里,脑子就迷迷糊糊的,什么也没瞧见清楚。”

  话一落下,四下静得只余夜风。

  刘庄主与姜义对视一眼,各自抚须,唇角俱是带笑。

  那笑意里,不见讶异,倒像早就心中有数,彼此一眼,已然明白。

第173章 性命双全,西行路难

  后山那眼灵泉,自打牵了道活水入果林。

  姜家宅院里头的气象,便一日比一日浓了。

  那股灵气,不见什么雷霆轰鸣,只是润物无声。

  院中芭蕉更显青翠,檐下雀声也脆亮几分。

  就连灶下淘米煮饭,案上煎茶待客,皆是这股活水。

  寻常人吃喝了,只觉身子骨轻快,精神爽利。

  而落在姜义这样的老根基上,滋味便又不同。

  起初不过气息舒畅,久而久之,却察觉神魂间那缕阴阳双华,日日饮啄之下,被洗练得愈发澄澈。

  往常读书,遇着滞涩之处,须得反复琢磨,如今念头一转,便通透无碍,常常自失一笑。

  日子一久,里外皆净,心境愈发如镜。

  神魂清明,似秋水洗过的长空。

  可真要静下心去寻那份圆融,却总还隔着一层薄纱,若有若无,如雾里看花。

  看得见,却终究摸不着。

  这份滋味,他再熟悉不过。

首节 上一节 191/2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八小时工作制的朝廷鹰犬

下一篇:修仙从吞金补阳法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