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综武:被邀月捡到,成移花宫少主

综武:被邀月捡到,成移花宫少主 第497节

如此之人,你那什么相比较,凭什么相比较。”

赵辰:…………………………

嬴阴嫚:………………………

众人:…………………………

赵辰心里暗道,这种腐儒,恐怕比自己的大哥还是酸,深受儒家文化的蛊毒啊!整个九州大陆这般支持儒学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那么眼前之人会是谁呢?

求自动订阅……………………………….

第七百零九章 被当成傻子忽悠的皇帝

“说了这么多,你就先说说你的名字吧!”

“哼,本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大明方孝孺。”

“哦,原来是他啊!大明很有名的学者呢?自称大明现今第一学者呢?”

“怪不得说的这么在理呢?原来是他。”

“那么这位公子恐怕要难受了。”

“竟然惹到这位,即便是一国太子恐怕也很难吧!”

…………

没有理会众人的议论,赵辰也为眼前之人一怔。

竟然是他。

诛十族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说起这方孝孺也算是创造了上下五千年历史了。

直接被朱棣诛杀十族。

当真创造吉尼斯纪录了。

方家,历史上唯一被官方屠灭十族的人家。

847条鲜活的生命,究竟是证明了一29个家族的气节,还是白白沦为牺牲品?

方克勤出生于儒学世家,从小就是学霸级人物。

参加元朝科举时,一卷评判天下大势的论文看的考官拍案称奇。

但因为意识形态有问题,而没人敢录取他。

元朝的科举就是个样子工程,天生爱烤串的草原贵族们,打心眼里瞧不起爱考试的汉人。

不学文化课的蒙元把中原大地烤了90多年后,被朱元璋打到漠北卖烤串去了。

大明刚开国,德行声望都很好的方克勤被推举做官。他拒绝了,因为要在家侍奉年迈的老母亲。县里的知县求他去京城转一圈就回来,好让自己给上面交差。

方克勤只得去京城,进京不久就被分配到济宁当知府。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好官,不贪图功利名誉,生活节俭到一件布袍能穿十年。

可惜,后来被卷入“空印案”中冤杀了。

洪武年间,被冤杀的好人何止万千!方克勤的儿子们扶着父亲的灵柩回乡安葬,其中就有他最著名的儿子——方孝孺。

方孝孺小时候比老爹更聪明,据说懂事后每天看书是按寸算的,是文艺圈里著名的儒家学说代表人。

长大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

少年得意的方孝孺才华横溢,更是宋导师最器重的得意门生。他专攻仁义礼法,仆人抱怨快没钱吃饭时,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的又不光咱一家!”

方孝孺才名很高,朋友圈当然也高端,他25岁时被引荐给朱元璋。方孝孺第一次见朱元璋,不知有没有想起自己的父亲,被这个人冤杀的父亲,比这个人还要小2岁的父亲。

朱元璋很看中方孝孺学问渊博,他对太子朱标说:“这是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将来要把他一直用到退休。”朱元璋让方孝孺回去再吸点地气,毕竟还没有太子年龄大。

方孝孺回家后闭门读书,出版了《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好几本专著。期间还因受牵连被逮到京城,朱元璋得知后点名释放方孝孺,这是个了不得的大信号。

很快就有人举荐方孝孺做官,朱元璋给评了个教授让,他去给儒生们多讲讲课。如果,日子这样下去,方孝孺将会成为大明朝的道德楷模,但是太子朱标死了。

朱元璋在悲痛之余,改立大孙子为储君。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温文尔雅,这位从小诵读儒家经典儒家经典的谦谦君子,21岁就当上了大明最高统治者,皇帝。

建文帝带着三位儒门大师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走到历史前台。老黄、老齐都是进士出生,他们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理想。方孝孺虽未中举但才气极高,他更崇尚《周礼》中仁政治国的理念。

这个勇敢、正直、充满理想的儒家组合,迫不及待的想要改造旧世界。建文帝经常听老师们的高谈阔论,每次就像喝了一大碗鸡汤般热血沸腾。

朱元璋留下的不仅是皇位,还有25个宝贝儿子(藩王)。老朱认为只有血脉靠得住,他批准藩王拥有私人武装,以方便“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一起保卫老朱家得之不易的大明朝。

大明朝是老朱家的,但哪个姓朱的当家就说不准了。这些王爷们可是战场上爬滚出来的,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吼一声:你愁啥?

温文尔雅的朱允炆明显镇不住这帮叔父。

于是,齐泰和黄子澄热情鼓励建文帝削藩,高巍等人请求不要削藩,应施行推恩政策。

方孝孺只是认真编写他的《太祖050实录》和《类要》等典籍。

年轻的皇帝以为砸人家饭碗,就像开发布会谴责一样简单。他登基不到半年就开始削藩了,但出现了分歧:

齐泰认为燕王势大,第一个干掉他杀鸡儆猴。

黄子澄认为燕王势大,如果干不动那就太丢脸了,还是先干周王。

齐泰:燕王势大,第一个干掉他杀鸡儆猴。

黄子澄:燕王势大,如果干不动那就太丢脸了,还是先干周王。

朱允炆想起一句名言:吃柿子挑软的捏!他在一年之内干掉五个小藩王,把燕王从一名铁血猛将硬生生逼成了奥斯卡影帝。

朱棣靠着装疯卖傻,就把朝廷这几个读书人忽悠瘸了。

朱棣为麻痹朝廷,就让三个儿子去京城转转。结果朝廷不但包车送回来,还给赏了2斤秦岭一白的土蜂蜜。

理由是黄子澄想麻痹燕王,证明朝廷没有削藩的想法,好让他放心睡大觉。

从这也可以看出儒生是真的什么也不懂。

求自动订阅……………………………….

第七百一十章 赵辰的阴险,方孝孺要完蛋了

撸了人家五个兄弟,大明所有人都知道朝廷要削藩!朱棣看清朱允炆智囊团的感人智商后,继续低头憋大招。

后来在姚和尚的点化下遁入空门,不是,化成猛虎出兵造反。

黄子澄推荐李景隆当统帅,这位大明第一草包将军逢战必逃,白白害死数十万明军。建文帝还舍不得处理他,最后就是这货打开城门欢迎朱棣入京的。四年靖难之役中,朝廷所有的诏令、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都快被他骂成孙子辈了。

其实,方孝孺也又谋划,但在17岁就独守北平,一生驰骋疆场的朱棣眼里,这些读书人的套路太小儿科了。

南京城破,朱允炆点燃皇宫下落成谜,方孝孺则-被捕下狱。

朱棣听说朱允炆失踪后长出一口气,他正发愁要怎么处理这位大侄子,毕竟人家才是正统。朱棣入京前,姚广孝来了。

姚广孝:“自起事以来,我从未向殿下要过任何封赏。如今大业已成,希望殿下能满足我唯一一个请求。”

朱棣:“但说无妨。”

姚广孝:“方孝孺必定不会臣服,殿下入京后千万不要杀此人,不然天下读书种子就绝了。”

朱棣:“小事一桩。”

朱棣刀头舔血多年,很少见到真正不怕死的人,读书人嘛,吓唬吓唬就好了。

朱棣这位兼具雄才大略和残暴嗜杀的神经质帝王,他严重低估方孝孺的信念。

进入南京城,朱棣看到垂涎已久的皇位。想要坐的光明正大,必须得有正统之名,他不惜改称马皇后为自己的生母,他还需要一个极有份量的继位诏书。

方孝孺是最完美的人选。论才气,名满天下;论德行,举世皆知;另外他还是朱标和朱允炆人生导师。

如果这位重量级人物能出份诏书,朱棣的功业就能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朱棣想到方孝孺写的那些檄文,当年把自己骂到怀疑人生,现在看来篇篇都是文采斐然的满分作文。他让人去监狱带方孝孺,方孝孺刚走入已经物是人非的大殿,就嚎啕痛哭。

朱棣:“先生别哭了,我只是仿效周公辅佐成王而已。”

方孝孺:“成王在哪里?”

朱棣:“自焚死了。”

方孝孺:“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

朱棣:“国家需要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黑下脸:“这是我们朱家的事。”

朱棣让人端来笔墨,说道:“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方孝孺骂道:“死即死,诏不可草。”

被朱棣逼急了,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后掷笔于地。朱棣看到“篡”字就炸毛了,这是他造反以来最大的噩梦。

朱棣冷森森地说:“汝不顾九族矣!”

孝孺义冷哼一声:“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神经质的暴脾气上来了,他派人抓捕方孝孺的九族亲属,又将其同事、朋友、门生凑成十族。

将这847位大活人,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全杀了,方孝孺最后一个被凌迟。

早在搜捕之时,方孝孺的妻子带着两个儿子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在朱棣的残暴手段下,那些没来得及自杀的女眷们,最后都是生不如死。

毋庸置疑,方孝孺是一位非常有气节的人,但是他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朱元璋冤杀方克勤,朱棣又残杀方孝孺,这两对父子或许真是天生相克。

历史总在轮回上演,一千多年前的晁错与方孝孺何其相似(秦岭一白.晁错篇)。晁错的父亲听说儿子鼓动汉文帝削藩,专程连夜从老家赶来。

晁老爹看到儿子不听自己的,回到老家后服毒自杀,临死前还让族人外逃避祸。削藩引爆了七国之乱,汉文帝迫于形势杀了晁错,最后多亏周亚夫的细柳营才平灭叛乱。

再说一句,朱棣登基后,先恢复被建文帝废掉的五位藩王(湘王自焚而死),让兄弟们放心去嗨皮。然后打出一套组合拳(换封地、推恩、找茬等等),不动声色就缴了藩王们的枪杆子。

建文削藩,4年就葬送了皇位。永乐削藩,却开创永乐盛世。

而靖难之役中的残忍弑杀,就像洪武年间的株连冤杀一样,早已被辉煌盛世的荣耀所消弭。

不过,这里倒不是感慨历史的时候,只是认为这方孝孺简直就是被儒家学说坑害了,不对,应该说是被朱熹儒学坑害的厉害。

在方孝孺心中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首节 上一节 497/5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家族修仙:从肝经验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