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儒道诸天

儒道诸天 第646节

秦至庸笑着说道:“师兄,老师的学问我并没有学完,目前我还不打算出仕。更何况,就算要出仕,我也不会在齐国。”

韩非惊讶道:“小师弟不想留在齐国?那你……想要去哪一个诸侯国?楚国还是赵国?”

秦至庸说道:“有机会,我打算去秦国。”

韩非问道:“为何?”

秦至庸说道:“因为秦国更有前途。我更看好秦国!”

齐国的风气很不好,权贵和君主没有丝毫的进取之心。齐国有稷下学宫这样的学府,可召集天下英才为己用。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按理说,齐国是最有机会一统华夏。

而此时的秦国有什么?

秦国的人才没有齐国多,可是秦国的数代君主励精图治,到了秦王异人这一代,秦国的根基就算是打好了。嬴政登基以后,就能一统华夏。只不过嬴政还是个孩子,目前还在赵国沦为质子。

回到稷下学宫。

秦至庸遇见了邹衍正在讲学,推广阴阳五行学说。

秦至庸见到了“剑圣”曹秋道正在给弟子们示范剑术。

放下锄头,洗了手,秦至庸就去拜见老师荀子。

荀子握笔正在竹简上专心书写。

荀子头发花白,脸上没有多少皱纹,眼睛明亮有神,不像是普通老者那样两眼浑浊。

荀子的身上,有着一股安宁的气息。荀子没有真气,没有武艺,可是他的心灵境界比秦至庸高了一个大境界。

两年前,荀子的心灵达到了“安”之境界。

秦至庸在荀子的身上,学到了许多的东西,可惜,心境这东西,真的学不来。哪怕眼前有个榜样在,秦至庸都模仿不来。

荀子没有功利心,只是单纯地喜欢学问和教书育人,他的心灵非常纯粹,不含一丝杂质。

荀子已经看破了生死和名利。

“性命于我如草芥,钱财于我如浮云。”就是目前荀子的心理状态。

这才是真正的无欲则刚!

秦至庸的心理状态,其实和荀子非常相似,可惜他没有能看破生死。

就差了那么一点。

怕死,就不断想要打破寿命的极限,获得长生,对于提升心灵境界来说,是一种弊端和束缚。

能活得越久,就越是怕死。越怕死就越是追求长生。这是一个死循环。

荀子已经七十岁,人到七十古来稀,没有追求长生,不怕死。

心无恐惧,就会获得安宁。

荀子没有刻意修炼心境,可是他只是专研学问,心境就不知不觉到了儒家的“安”之境界。

秦至庸站在荀子的跟前,施礼,略微恭敬地说道:“老师。”

荀子放下毛笔,抬头望着秦至庸,笑着说道:“你的那田地侍弄完了?”

秦至庸点头道:“草已经锄完。到了秋天,把庄稼收割了,就能给老师您熬粥喝。”

荀子说道:“你提倡的知行合一,是至理啊。并且你也做到了。你那几个师兄,心境上都不如你。你能放下身段去种田,把庄稼种好,李斯和韩非未必就能做到。”

秦至庸说道:“学生并未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生知道,只要看破了生死,做到心无恐惧,不怕死,心灵境界就能达到‘安’之境界。可是我就是做不到。”

荀子哈哈一笑:“你啊,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至庸,齐王想要在稷下学宫选几个人,和使团一起去出使赵国。老夫就推荐了你。据说,赵国出了一位项少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奇人。你可愿意走一趟赵国?”

荀子是赵国人,他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回赵国去看一看了。

秦至庸抱拳道:“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 ...

第417章 首级悬赏,莫名其妙的刺杀。

秦至庸懂的知识比荀子更多。单说数学知识,先秦时代的“百家”掌门人,都不如秦至庸。

可是秦至庸没有一丝骄傲。

受到大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华夏的先贤们,获取的知识很少,可是他们是华夏文化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先贤们的强大,是内心和精神,是探索精神。

要是百家先贤们有着秦至庸这样的经历,有机会获得各个时代的知识,那么他们的成就绝对会在秦至庸之上。

秦至庸和先秦时代的先贤们的差距,还是有一些。尽管先贤们没有真气,没有元神。

先贤们是文明开拓者,秦至庸不过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开创者和继承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可是,谁敢小看他们,谁能小看他们,谁有资格小看他们?

荀子把写好的竹简交给秦至庸,说道:“这是老夫写的家书,你帮我带回赵国。交给我的……族人。”

由于资源匮乏,笔墨竹简,必须要省着点用。为了把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荀子写下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自身的精神气。古人写文章,那是真的在用心血。

有些先贤,写完一片文章,甚至会一夜白头。

秦至庸读书做事都能专注,可是还做不到像荀子的治学状态。

秦至庸接过竹简,慎重地说道:“老师放心,学生一定把家书亲手交到老师的亲人手里!”

家书其中代表的含义,秦至庸能体会到。可不是像网络时代,和打个电话,发给微信那么随意。
首节 上一节 646/9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诸天之碑镇万界

下一篇:我给万物加个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