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长孙:皇爷爷!你吃鸡排吗 第174节
在长安,富贵人家居住的地方倒没什么人乱丢垃圾,可贫困百姓居住的区域,垃圾仍是随处可见,这是不可避免的。
就像上次他跟大孙微服私访,总会在地面碰到各种各样的垃圾。
没想到大孙居然主动造了这种铁皮箱子放在这里,看样子倒也卓有成效。
李世民心里赞许了两句,不远处随即响起一阵马蹄声,还伴随着隐隐的铜铃声。
众人寻声看去,便见到一辆造型奇特的车。
两匹马拉着带顶棚和两侧长条座位的大型车厢,正按照某条既定路线平稳驶来,在距离他们不远处的一处水泥站台前停下。
车厢侧面刷着醒目的“公共马车”字样,还有一些路线标识。
众人面面相觑。
这又是什么玩意儿?
李世民也有些好奇,随即带着众人上前。
便看到百姓们有序地排队上下车,还向着车上穿制服的人递上几枚铜钱。
车厢内空间宽敞,男女老幼都有,虽然人多后略显拥挤,但秩序井然,没有推搡争抢。
李世民有些惊讶,朝着驾马的年轻人拱手问道:“请问这位郎君,这公共马车是何用处?”
那年轻的马夫见到李世民等人,虽见他们风尘仆仆,但隐隐透着的气质不像普通人,倒也和气地笑了笑:“听你们口音像是关中人,估计有大半年没回长安了吧?”
“这公共马车,是皇太孙殿下亲自颁布制度,由衙门负责运营的。”
“这些马车会按照固定路线,在长安城内各坊来回行驶。”
“我大唐百姓只要花上几枚铜钱,就能坐马车到达想去的地方。”
“不同路线的马车会在不同地方等候,我这辆是绕着东西两市、平仓坊、崇仁坊等地走的。”
众人闻言啧啧称奇。
程咬金大着嗓门,震惊道。
“竟还有如此方便的交通工具!”
“那此后,即便是家里没有马车、驴车的普通百姓,只要花上几枚铜钱,也能在一天之内来回几个坊了?”
那马夫一脸骄傲:“那是当然!”
“只要你熟悉各个马车的路线,一天之内逛遍长安城,也是完全能做到的,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一双脚慢慢走了。”
旁边的尉迟敬德颇为吃惊。
“皇太孙弄出来的这个公共马车,倒真是个好东西啊!既方便了百姓,还给衙门增加了一些收入。”
那马夫颇为自豪:“那可不是!咱们皇太孙殿下可是奇才呀!”
“自从皇太孙殿下推行这制度后,我得了这份驾马车的营生,家里日子可滋润多了。”
“这公共马车既能帮扶百姓,又能增加收入,大家都说好。”
“你们几个要不要坐一坐?从这儿到东市、西市,也就三五文钱。”
李世民心想,大孙搞出来的东西,他怎么也要体验一下,随即与众人付了钱,坐上了马车。
马车车厢不小,但他们上去后,也没剩几个座位,好在几人也不是为了赶路。
几人坐在马车上,看着沿途的风景向后退去。
李勣不由得感慨:“这公共马车,真是方便。”
张亮点点头:“有了这公共马车,以后长安城内各坊的交流要密集多了。百姓走动得多,长安也就更加繁华。”
其余人微微点头,显然也颇为赞同。
李勣忍不住道:“皇太孙殿下有如此奇思妙想,把长安改变了许多,当真是日新月异,令人佩服。”
李世民捋了捋胡须,脸上露出自豪之色,心里却又有些微微复杂。
自家大孙做得好,他自然开心,可就是因为做得太好了,他这个皇爷爷反倒没成就感了。
第154章 李世民:那我走?
几人很快便在下一站下了马车,此处正好靠近西市附近。
不知是不是因为宵禁暂时取消的缘故,西市晚上依然人流如潮、人头攒动。
李绩忽然指向拐角处一家挂着“农业供销合作社”招牌的店铺,目光有些疑惑:“那里人不少,也不知道是卖什么的,这招牌听着倒有些古怪。”
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闻言,也连连点头。
程咬金忍不住嘟囔:“娘的,人家卖东西都讲究直白,这劳什子合作社倒是遮遮掩掩,叫人猜不透。”
李世民微微一笑:“卖什么?我们去看看就知道了。”
说罢,他便径直往那店铺走去,其余人也连忙跟了上去。
等他们走到门口,便见店铺内货物种类繁多,但大部分都偏向农具之类。
店铺最中间摆放的,是一件李世民从未见过的农具,旁边放着个牌子,上面写着曲辕犁。
旁边站着几个衣着朴素、面容黝黑、像是农户打扮的百姓,一个伙计正热情地向这几人介绍:
“客官们请看这曲辕犁。”
“这曲辕犁比老式的直辕犁轻便许多,只要一头牛或者一头骡子就能拉动,转弯灵活,深耕还省力。”
这伙计嘿嘿一笑,又走到一架笨重、直挺挺的旧式直辕犁旁,用力拍了拍犁辕:“各位瞅瞅这旧式直辕犁。”
“犁辕又长又直,死沉!犁架也笨重,下地干活,没两头壮牛根本拉不动!”
“更别说转弯,嘿,那叫一个费劲,得几个人喊着号子抬着转,折腾半天,地头都耽误了!”
“耕得还浅,累死累活,地里的劲儿都使不透!”
“可咱这曲辕犁,就不一样了。”他指着曲辕犁某处,“看这犁辕!是弯曲的,这弯儿可有大讲究!这么一弯,犁身一下子轻巧了不知道多少!”
“重心稳当,一头牛、甚至一头壮点的骡子就能拉得动!省下一头牛的钱和嚼谷,这不就是白花花的银子省下来了吗?”
“再看这犁盘!有了它,转弯灵活得像什么似的!田头地角,自个儿轻轻一拽就能掉头,再不用几个人哼哧哼哧抬了!省下多少工夫和力气?”
“还有这犁镵和犁壁!设计得更合用了!入土深,翻土透!能把底下生土都翻上来晒透,杂草烂根都埋下去沤肥!种出来的庄稼能不好?”
围观的几个老农听得眼睛发亮,其中一个头发花白、脸上沟壑纵横的老汉忍不住上前,粗糙的手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光滑的犁身,声音带着激动和难以置信的颤抖:“小哥儿,你......你说的当真?转弯真那么灵便?能......能耕多深?”
伙计拍着胸脯:“老丈......千真万确!”
“这犁在皇庄、少府监的地里都试了大半年了,好使得很!”
“比以前至少深三寸!省力一半不止!您算算这账,省下的牛力、人力,还有多打出来的粮食......”
另一个中年农户搓着手,兴奋地对同伴道:“这要是真的,咱家那半大小子也能赶着牛下地了,不用非得我跟他娘都耗在地里!”
几个农户连连点头,眼神热切地盯着那架曲辕犁,恨不得立刻扛回家。
李世民身后的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虽然不事农耕,但听着伙计如此清晰地对比,也知道这劳什子的曲辕犁的厉害。
程咬金咋舌道。
“好家伙!这劳什子曲辕犁,竟有这般神奇?省一头牛?还能耕得更深?这……这要是真的,天下农户怕是要抢破头!”
李勣一向沉稳,此刻也难掩眼中的惊讶。
他为官多年,当然深知农业乃社稷根基。
他上前一步,仔细端详那结构精妙的曲辕犁,尤其是那关键的弯曲犁辕和灵活的犁盘,沉声道:“确实巧妙!”
“此物若真如那小哥所言,功效卓著,其利国利民之功,不下于开疆拓土。”
“省下的牛力畜力、多产的粮米,都于国有大利。”
“不知道此等神物,出自哪位大匠之手?”
旁边的伙计闻言,顿时笑道。
“这曲辕犁又叫太孙犁,乃是皇太孙殿下亲自改良设计,由工部督造的农具。”
“咱们这合作社也是皇太孙殿下亲自下令开设的,皇太孙殿下说了,农业乃是一国社稷根基,要帮农户们种好地,不能让中间商赚去了他们的钱,这合作社里的农具价格都是市面上最为合算的。”
众人闻言先是一愣,旋即倒吸了一口凉气,面露震惊。
程咬金反应最快,他咧开大嘴,黝黑的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惊愕。
“乖乖……殿下这脑袋瓜子是咋长的?”
“怎么什么都懂?”
“改造农具,恐怕只有那些浸淫农业多年的人才懂得研究,皇太孙居然也会!”
尉迟敬德深深的吸了口气,铜铃般的眸子里满是震撼。
“皇太孙殿下当真是千年难遇的奇才,我是真服嘞!”
李勣此刻也难掩眼中的惊涛骇浪。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剧烈震动,看向李世民,眼神复杂,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钦佩:
“皇太孙殿下之才,真乃天授。”
精通某一行就算了,行行都精通,这还要不要旁人活了。
张亮等人也是纷纷点头,眸中颇为赞叹。
李世民捋了捋胡须,面上满是震撼,他压下内心的震动,又生出一丝自豪。
大孙没辜负他的看重。
旁边的活计虽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大反应,不过提及皇太孙,他脸上也满是崇敬。
“皇太孙那可真是为国为民,除了改造曲辕犁之后,喏,还弄出了这叫化肥的肥料,听说放土地上能增加庄稼产量呢!”
众人闻言,又看向他手指方向,果然放着一大袋物事,上面写着化肥二字。
李勣拱手道。
“这化肥效果如何?”
那小哥笑道。
“皇太孙殿下弄出来的东西,当然好用。”
上一篇: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