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长孙:皇爷爷!你吃鸡排吗 第135节
“在卖报纸。”
“大叔,你要不要买?”
刚刚说话那人没吭声,旁边一中年文士笑道。
“报纸,又为何物?”
那孩童大声道。
“此《大唐周报》,乃是将过去一周之内,长安发生的诸多事宜全部汇总挑选出重要的消息、以及朝廷颁布的各项政令、重要告示,全都刊载其上。”
“有了这《大唐周报》,就能轻松知道你想要的消息,还有这报纸上有新鲜有趣的故事,又有国子监、弘文馆名儒大师点评文章,只要三文钱一份!”
刚刚问话的那中年文士本来只是略带惊讶的听着,听到后面国子监、弘文馆几个字,顿时眼睛一亮。
“来,给我来上一份。”
那孩童便立刻高兴的笑起来,上前将报纸送过来。
那中年文士接过,便闻到了上面的墨香味,入手一握,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厚实一些,粗略一看,上面则是密密麻麻的字迹。
仔细看下去,赫然是一篇有关今年税赋的文章,他顿时沉浸下去。
旁边的众人见到这中年文士买了,也有些好奇。
不过毕竟三个铜板对许多人而言,虽然不贵,但是买什么吃的不好,何必要花在这劳什子的报纸上。
一时间,除了少数几人愿意购买之外,大部分人都持观望态度。
那群孩童们面面相觑,忽然一人高呼到。
“这报纸可是皇太孙殿下亲自创办的,他还在这报纸上留了对咱们百姓的话。”
“这可是能接触皇太孙殿下教导的机会,只要三文钱,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周围本来颇为犹豫的百姓们闻言顿时轰然炸开,犹如沸腾的开水,气氛瞬间热烈起来。
皇太孙近月来可是长安城的风云人物。
不少百姓因为小龙鰝骗局受过其恩惠。
更重要的是,皇太孙那可是天潢贵胄,未来的皇帝继承人,这样尊贵的人物,跟天上的神仙一样,一辈子都见不到一次。
如今,只要三文钱,就能买到一份皇太孙殿下留话的报纸,简直是可太值当了。
四舍五入,咱们也是跟皇太孙说上话了。
一处酒楼的三楼楼阁上。
武媚娘微微侧身,有些惊讶。
“那些孩童是英国公、卢国公、郑国公、鄂国公的孙子,还有十四皇子?”
“太孙殿下,究竟是怎么做到让这些贵族子弟愿意干这卖报的活的。”
她此前与李易商量这报童的人选,李易曾坦言让贫苦人家的孩子来担任报童给些报酬。
武媚娘觉得这个提议挺好的,却没想到李易先找来了这一帮权贵子弟。
更离谱的是,这些权贵子弟居然一点都不抗拒,反倒是乐在其中。
李易笑眯眯道。
“免费的劳力,不用白不用嘛。”
“等报社稳定下来,再招募那些报童。”
“现在先让他们顶一顶,省点成本。”
武媚娘哭笑不得。
“免费?他们倒是很听太孙殿下的话。”
李易笑眯眯道。
“害,都是弘文馆的学生嘛,很好打发的。”
“给他们开点民间实践证明,有助于他们增加学分,一个个都十分踊跃参与。”
武媚娘听得一脸懵,有些听不懂李易口中的实践证明,学分是什么意思,不过大概猜的出来,应该都是这位皇太孙的手笔。
她心里有些嘀咕,这位皇太孙殿下总是能出人意料,做事滴水不漏。
想到此,她忽然像是想起来什么事情一般,表情颇为复杂道。
“皇太孙殿下口述、让我撰写的《西游记》,为何要以吴承恩,为笔名?”
李易瞥了他一眼,有些奇怪道。
“当然要有笔名,难道我堂堂皇太孙,用自己真名去写小说,岂不是荒唐,让礼部那帮家伙知道了,又要弹劾来,弹劾去。”
武媚娘抿了抿红艳艳的唇瓣,眼神复杂。
“妾身哪里是那个意思。”
“妾身的意思是,为何要叫吴承恩,不叫其他的笔名?”
李易心里有些嘀咕。
这女人真够麻烦的,不就一个笔名么,纠结个屁。
“随便取的,不必在意。”
武媚娘眼皮一颤。
吴承恩,武承恩?
这承的是谁的恩?
第116章 这《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跟我李易有什么关系
约莫两三日后。
一份名为《大唐周报》的报纸在长安贵族子弟、贵妇千金圈子火了。
作为大唐识字率最高、最有消费力的阶层,报纸这种刊物,在他们之间传播的最快。
尤其是当这《大唐周报》颇为有趣的时候......
那些整日闺阁中呆着的闺阁千金本就是无所事事,而这《大唐周报》又刊载了一则名为《西游记》的故事。
本来对他们而言,这故事也就跟那些志怪故事没多大区别,但是一读到这故事,顿时让他们饶有兴致起来。
毕竟石头里出猴子,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尤其是这《西游记》开篇就直接引出猴子学艺,威震天下,只用了前三回,就将美猴王的意气风发写的淋漓极致,可谓是黄金三章。
彼时的唐传奇虽然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成熟的题材,有了多种类别,如侠义传奇、爱情传奇、神怪传奇、仕途传奇。
但是魏晋南北朝《搜神记》、《世说新语》影响深远,初唐时期还是以志怪小说为主,不过较为粗浅。
最重要的是,这些志怪小说都是以短篇为主,文中透出的大部分妖怪、仙神,都是听起来普普通通,毫无逼格。
而《西游记》就不同了,这石猴未出生就是天地灵秀,一出生就是风云初动,仙神齐齐瞩目,叫这些从未读过如此“爽文”的大唐土包子们一下子就爽到了。
最重要的是,从文中隐隐透出的浩大神话背景,让所有人读到此故事的人都看得出来,作者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神话观。
仅仅是数日功夫,《大唐周报》便彻底火了。
那些曾经因为好奇购买《大唐周报》的百姓们,意外发现自己买的《大唐周报》忽然“涨价”了,有人愿意以数倍的价格回收。
长安城内渐渐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
贵族圈子里甚至有人高价悬赏《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想将其请回去关在小黑屋里继续写。
不过待到那些耳聪目明、颇有手段的贵族打听到吴承恩最后的线索在毓德轩的时候,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
又过了半个月。
连续第三期的《大唐周报》一经发出,几乎销售一空。
而此次第三期的《大唐周报》则是将百姓们阅读《西游记》的热情达到了一个高潮。
因为到这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文中明确提到观音菩萨来到唐朝长安城内寻找合适的取经人。
其中还讲述了大唐皇帝李世民离开金銮殿去化生寺上香,以及玄奘法师的身世,直接点明了故事发生在大唐。
要知道,无论是写什么文章,但凡是文人都懂得避讳的道理,几乎没有哪朝哪代的人会写本朝故事,都是以前朝为代指。
而这《西游记》则是直接点明了就是大唐,甚至在第八回附录“江流僧复仇报本”中开头便写道“话表陕西大国长安城,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汉以来,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真个是名胜之邦。彼时是大唐皇帝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
这一回更是读的不少人兴奋起来。
因为直接表明了故事情节就在贞观十三年。
要知道,虽然大唐并不以言获罪,但是前九回,什么蟠桃盛会,大闹天空的故事情节,已经隐隐有些暗示官场贪污、权力腐败的意思,如今直接点明贞观十三年,其中深意,已经不言而喻。
别的志怪小说哪怕敢用唐代背景,也绝不敢这么赤裸裸的写。
如此身临其境的写法,让许多人看的心潮澎湃,直呼这吴承恩胆子大。
不过了解其内幕详细的人,则是笑而不语。
不管怎么说,此时颇有些暑气的长安城,被一只猴子给带起了一股阅读《大唐周报》的风潮。
大唐报社的总部内。
“咕噜噜!”尉迟循毓喝了一大口水,摸一把脸上的汗水。
“太孙殿下,咱们今日这报纸都不够卖啊。”
“是啊。”程尚礼摇头晃脑,“好家伙,半个月之前,这些人都对我爱理不理,现在的我让他们高攀不起啊,好多人竟还要托关系,让我给他留一份。”
魏颖挠了挠头。
“皇太孙殿下,其实我也挺好奇,这《西游记》后面写的什么,我爷爷每天也拿出来看看,说是皇太孙殿下的这个故事挺有趣的。”
其余几人面面相觑。
魏颖的爷爷魏征那是大唐出了名的硬骨头、老古板。
没想到居然私下里也会看这种志怪小说,当真是太反差。
李易闻言轻咳一声。
“不要着急嘛。”
“《大唐周报》上,每一期都连载三回。”
上一篇: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