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947节
安同也是如此。
安同的先祖安世高,在汉朝的时候作为安息王国的侍子,也就是属国入朝陪侍天子的王子,来到洛阳,经魏至晋,晋朝末年,战乱频生,安氏一族为了躲避战乱迁到辽东,定居于此。
安同的父亲安屈,在前燕皇帝慕容暐的属下做官,任殿中郎将。
也就是说,从出身上来说,安同好歹也是皇族,哪怕到了后来也算是官宦之子.
前秦宣昭帝苻坚消灭慕容暐之后,安屈的友人公孙眷之妹被收进了苻氏内宫,后被赐给大草原上的匈奴独孤部首领刘库仁为妻,深得刘库仁宠爱。
公孙眷因此到大草原上经商贩卖,安同也跟随公孙眷在草原做买卖,这使他有机会认识了当时寄居在独孤部的拓跋珪,见拓跋珪有济世之才,就留下来侍奉拓跋珪。
是侍奉。
可以说是把自己的姿态摆的很低了。
说到这,萧然有些疑惑的问道:“其实我实在是好奇,他们到底是怎么看出来拓跋珪能自己称帝的,还有刘邦也是,甚至许多人都是,都说看见这个人,就觉得他以后有大本事,然后不是当人下属,就是把女儿嫁给他,也是挺离奇的。”
拓跋嗣有些尴尬,毕竟这说的也是他爹,要是夸吧,有点不要脸,但他也不能损他爹,说里面搞不好有内情啊。
最后也只能说道:“也许这就是缘吧。”
萧然也说道:“也可能是因为拓跋珪成功了,所以安同的行为才被记录下来,可能并不是没有看错人的情况,只不过既然已经看错了,那肯定不会再有什么作为了。”
拓跋嗣点头,本来他还以为搞不好是他爹去主动找的人家,所以没好意思说,现在听萧然这么一说,拓跋嗣觉得很有道理。
萧然也并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继续说安同道:“其实安同的事情你知道的应该挺清楚的。”
没成想拓跋嗣竟然摇了摇头,“并非如此,其实....我知道的也只是凤毛麟角。”
本来萧然还挺疑惑的,但是后来转念一想,安同跟随拓跋珪的时候,拓跋嗣好像还没出生呢,瞬间了然了。
“那我就详细说一说吧,后来拓跋珪继位代王,随后又改称魏王,这其实就是相当于是在宣告拓跋部的重新崛起,而资源向来是有限的,所以拓跋部的崛起威胁到了匈奴独孤部在草原的地位。”
“独孤部的首领刘显也不是什么好人,出的招数比较...小家子气,他没有派兵攻打,而是带领独孤部兵马护送拓跋珪的叔父拓跋窟咄回盛乐争夺王位,企图让拓跋部内乱。”
事实上刘显的招数虽然并不怎么光明磊落,但是不得不说,确实好用,他这么一搞,魏国诸部骚动,人心顾望。
为了抵抗刘显的大军,拓跋珪派遣长孙漫和安同骑快马入塞向后燕国皇帝慕容垂求援,走到半道的时候,长孙漫投奔拓跋窟咄去了,安同不为所动,历经千辛万苦从小路赶到后燕国新都中山城。
安同见了慕容垂之后,慕容垂命令其子赵王慕容麟率步骑六千救援魏国,请到援兵之后,安同先行一步回国送信,发现牛川已被拓跋窟咄和刘显的联军占领。
联军大肆搜捕过往行人,安同隐藏在商人载运的货囊中,趁着夜色跳进一处空井逃得性命,但是因为过不得关口,只得返回燕军驻地,而]此时,匈奴贺兰部也从北方出兵,响应刘显,北魏部众开始骚乱。
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家首领和许多乌桓部落投奔匈奴铁弗部刘卫辰去了,魏国部众离散的消息为后燕军主将慕容麟获悉,为安定魏国人心,安同冒着危险再次偷渡牛川报信,困境中的拓跋珪终于获得后燕出兵的消息,魏军士气大振。
拓跋珪派遣安同再赴慕容麟军中,约定会师的日期,商议之后,安同返回拓跋部报告拓跋珪,随后拓跋珪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与燕军会师,拓跋珪于是领兵会合后燕援军,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
窟咄带领残兵西逃,依附铁弗部,被铁弗部首领刘卫辰所杀,拓跋珪接收其部众,没过多久,拓跋珪在马邑南亲征刘显,追至弥泽,大败其军,刘显向南投奔慕容永。
安同屡次出使甚得拓跋珪意旨,于是受到特殊的宠信,被授任为外朝大人,与和跋等人出入宫廷之中,交替掌管各种事务,在拓跋珪颁赐功臣的时候,安同因出使之功居多,就赐给他妻妾以及奴隶三十户,马二十匹,羊五十头,加授为广武将军。
这一长串的话说的萧然口渴,于是端起杯子喝了口水。
拓跋嗣也趁机问道:“这对安同来说真的是奖赏吗?”
萧然疑惑,“为什么不是奖赏?这奴隶、妻妾还有羊马不都是资产吗?”
拓跋嗣说道:“羊和马自然是财产,妻妾倒也可以,就是这奴隶...”
说实话,在拓跋嗣看来,这挺没有必要的,在那么混乱的时候,想要奴隶遍地都是,何必还亲自给人家赏赐。
自己找过来的奴隶,想怎么做都行,但是身为皇帝赏赐的奴隶,肯定不能太过分的使唤人家,而最重要的是,还得花钱养这些人啊!
萧然的神色有些怪异。
“我倒是没想到,你竟然还会关注这些。”
拓跋嗣笑了笑,说道:“本来我也是不关心的,但是在我母亲去世之后,我也离开了这个皇宫,我才懂了这些。”
萧然安慰的拍了拍他,确实,一个没有母族的太子,还不在皇宫,而是有了自己的封地,一切都需要自己拿主意,更重要的是,当时拓跋嗣太小了,难免有人会欺负他什么都不懂而贪污.
第990章别有用心!
“算了,不说这些了,说不定这些奴隶也是拓跋珪放在安同那里的眼线也说不定。”
皇帝就是这样,你不忠心,他自然怀疑你,可你太忠心,他也怀疑你,觉得你是不是别有用心,只是装的比较好,或者图谋更大。
拓跋嗣竟然觉得有道理,“这么说来,好像也不是不可能,毕竟父皇他....”
后期的拓跋珪什么样都不用说。
萧然说道:“得了,还是说安同吧,本来安同就是跟着拓跋珪一路走到头的,等他立了功之后,自然就更加努力的为拓跋珪卖命了。”
当时姚兴派遣姚平、狄伯支率步骑四万为先锋伐魏,自领大军后继,与此同时,北魏大军出动,姚平不知魏军虚实,引军退守柴壁,拓跋珪立刻率领大军包围柴壁,柴壁之战正式打响。
姚兴率领所有部众前去援救姚平,拓跋珪就令增筑重围来阻挡姚兴,此时安同也在军中跟从拓跋珪围困柴壁.
安同见姚兴率军来援,就向拓跋珪献计说:“我曾受派到绛地催督租粮,看到汾水东面有蒙坑,其地东西三百余里,道路不通。姚兴率兵前来,必定经过汾水西岸,居高临下,直至柴壁。
这样,敌军就可以内外接应,我方的重围难以固守,不能制服敌军。最好是在汾水上修建南北两座浮桥,在汾水西岸依地势筑围。西边的围子既已坚固,贼军到来之后就无法施展其计策了。”
拓跋珪听从了他的意见,姚兴果然只能坐视姚平被消灭而无法救援,而安同由于谋划有功,被赐爵为北新侯,加授安远将军,拓跋珪又令安同押送姚兴部将越骑校尉唐小方等人到长安。
萧然说道:“一直到你即位,安同就再没有变动过职位了。”
等到拓跋嗣即位之后,命安同与长孙嵩共同受理民间诉讼,又令他与肥如侯贺护持节巡察并、定二州及各山居的杂胡、丁零族人,宣示皇帝诏令进行抚慰,询问百姓的疾苦,查究举报郡守县宰的不法行为。
安同到并州后,向朝廷上表说:“我私下看到并州所属的守宰,大多不遵守法制。又有刺史擅自任用御府的缝纫工古彤为晋阳县令,相互勾结授受财贿,共谋奸利。我请求对他们按照律法予以治罪。”
拓跋嗣依从了他的奏请,于是并州之内的郡县得以整肃,后来安同东出井陉,来到钜鹿,征发民众每四户出一人,想要治理大岭山,打通天门关,又在宋子修筑城堡,用来镇守安抚各郡县。
其实这都是于国有利的事情,但是贺护妒嫉安同深得民心,因此派人上告安同筑城聚众,意欲图谋大事,拓跋嗣因为安同擅自在外征发民丁,就令用囚车将他召回京师,召集朝中群官共议其罪。
众官都说:“安同擅自大兴劳役,劳扰百姓,应当严厉惩治,以整肃后来犯事之人。”不过拓跋嗣认为安同虽然擅自行事,但其本意在于为公,用心并无不善,就把他释放了。
一直到太子拓跋焘代理国政、临朝听政时,也以安同为辅佐。
安同从拓跋珪到拓跋嗣再到拓跋焘,一直都深受宠信,甚至一直到拓跋焘即位之后,也开始亲征的时候,还让安同与拓跋弥留守京师,由此可见,他对安同是有多信任。
萧然突然笑了一下,说道:“其实你刚才说,拓跋珪给他奴隶是给他增加负担倒也没说错,毕竟安同确实是一个清廉的人,想必家里突然多了那么多口人,也是挺为难的吧。”
安同确实是一个很清廉的人,甚至家中都不能说是清廉,可以说是清苦。
安同的长子安屈,在拓跋嗣在位时期掌管太仓之事,曾偷盗粳米数石,想用来赡养双亲,安同知道后大怒,上奏拓跋嗣请求杀掉安屈,并弹劾自己不能教训儿子,请求治罪。
拓跋嗣十分赞赏并宽恕了他,就令长期供给安同粳米,安同的清廉守法,情形都如同此类。
萧然说道:“说起来安同给他儿子起的这个名字也是挺有意思的,竟然和他自己的父亲同名,都叫安屈。”
这种事情对于拓跋嗣来说并不是什么很稀奇的事情,毕竟他们一直以来的教育就和中原不一样,所以只是说道:“也许是有着什么内情也说不定。”
这时,拓跋嗣突然想起来一个人来。
“对了,你知道崔宏吗?”拓跋嗣问道。
萧然点点头,“那当然知道了,崔浩他父亲,怎么了?”
拓跋嗣说道:“其实有人曾告诉我,拓跋绍曾贿赂他们,他们因为害怕,只能假装接受,只有崔宏没有,还劝我关注一下崔宏的安危,怕他被怀恨在心的拓跋绍伤害。”
萧然说道:“其实崔宏比起崔浩的名气还要更大些,而且我说一个你不知道的,崔宏小的时候是被称为神童的。”
崔宏从小就才智过人,被称为冀州神童,前秦阳平公苻融任冀州牧时,不但虚心向崔宏请教,还对其十分尊敬,并任命他为阳平国侍郎兼冀州从事,对外总理日常事务,入内被视为宾客密友。
崔宏对各种事务的处置,毫不拖延,前秦世祖苻坚知道他的才干,征其入朝任太子舍人,但崔宏以母亲患病为由,不肯就任,因而被降为著作佐郎。
当时的太原人郝轩向来有擅长识人的名声,他曾称赞崔宏是“王佐之才,近代以来从未有过”,苻坚败亡之后,崔宏避乱于齐鲁之间,被翟魏皇帝翟钊及东晋叛将张愿所挽留。
当时郝轩还叹息着道:“他这个人啊,遇到这样的时机,不因此而扶摇直上,却跟燕雀一起升降,岂不是可惜了!”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崔宏向来都不是会汲汲营营的人,他立身正派,虽身处兵荒马乱之时,却仍一心学习,从不把资产经营之事放在心上,但他的妻儿因此也免不了受饥寒之苦.
第991章痴人说梦!
就这样人,你指望他能给自己找一个好前途,一个好主子?那不是痴人说梦么。
对他来说,怕不是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可以了。
萧然说道:“不过俗话说,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拓跋珪攻打后燕惠愍帝慕容宝时,行军至常山,崔宏弃城逃亡海滨,拓跋珪早就听说他的名声,派使者追到崔宏,将他请回,担任黄门侍郎一职,与张衮一同总理机要大事,草创典章制度。
当时,东晋遣使前来问聘,拓跋珪准备遣使回访,让有司商议国号,群臣认为应该定国号为“代”,毕竟当时拓跋珪就是代王。
但崔宏则建议说:“三皇、五帝立号,有的用出生地,有的用封国的名称。所以虞、夏、商、周开始时都是诸侯,当圣德宏隆之后,万国拥戴,国号也随其本号,不再更改。只有商因多次迁移,改号叫殷。但仍兼用,不去掉起初的称号。
所以《诗经》中说‘殷商之旅’,便是这个原因。我国虽然统管广阔土地,到了陛下时,国运如龙腾飞。虽是旧邦,却是新受天命。所以登国初年改‘代’称为‘魏’,慕容永也奉进魏地。
魏是大国名称,是神州的上等之国,这也是革命的验证,有利之处已见之于符瑞了。臣认为应当称为魏。”拓跋珪同意,于是在皇始三年六月下诏,正式定国号为“魏”.
这可是商议国号的大事,崔宏都能参与,由此可见他受宠信的程度。
之前拓跋珪前往邺城时,询问旧事,崔宏应答如流,深受其赞赏,拓跋珪回军途中抵达恒岭时,亲自登上山顶,安抚新近归附的人员,正遇上崔宏扶着老母亲爬上山顶,拓跋珪便赏赐给他耕牛和粟米。
拓跋珪有感于崔宏的事迹,于是下令但凡迁徙的人自己难以前行的,由地方配给车和牛。
后来,朝廷分派诸人拟定官制、爵级,撰集朝仪、协理音乐、制定律令、申明禁令,崔宏奉命总管并作最后裁定,使之成为永久的定式。
拓跋珪又设置八部大夫,如同过去的八座之官,崔宏通管三十六曹官员的任命,如同尚书令、尚书仆射统管一般,崔宏深受信任,权倾朝廷,但他能够自我约束,生活俭朴,不置产业,家中空空如也,外出时没有车马乘坐,早晨、下午都是步行上朝。
崔宏的母亲年已七十,他供养母亲也没有多样食物,拓跋珪知道后,更加敬重他,对其厚加赏赐,有人讥笑他过于节俭,而崔宏却更加自我约束。
拓跋珪时常召唤崔宏去询问古今旧事、帝王制度,他陈述古代制定的体制以及历代兴废的原因,很符合拓跋珪的心意,虽然崔宏不曾有犯颜进谏的謇谔之风,但也从不阿谀奉承来取得宠幸。
在拓跋珪晚年时,群臣多有触怒道武帝而获罪的,崔宏因其谨慎清廉的为人,从未受到谴责。
拓跋珪曾经召崔宏讲论《汉书》,他讲到西汉大臣娄敬劝说汉高祖将鲁元公主出嫁匈奴时,拓跋珪颇为赞赏,感叹许久,所以各位公主都嫁给了附属北魏的各国,朝臣们的子弟及高门才士都娶不到公主。
尚书之职被罢除后,拓跋珪赐崔宏爵位为白马侯,加周兵将军,不但与旧功臣庾岳、奚斤等同列,受到的宠信也超过他们。
拓跋嗣突然出声道:“将公主出嫁他国,这...”
萧然有些意外的看了拓跋嗣一眼,突然笑了。
到底拓跋嗣的年龄还小,也刚登上皇帝的位置,心比较软,也比较重感情。
“用一个公主,换回其他国家的忠心和和平,对于皇帝来说,这是很值得的事情,而且公主诞下血脉,不也是皇帝的外孙吗?说到底不也是一家人。”
拓跋嗣抿了抿嘴,他想要反驳,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反驳,毕竟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萧然说的并没有错。
过了一会,拓跋嗣问道:“异国到底是异国,这样的事情他们会想不到吗?怎么会让公主诞...”
说到这,拓跋嗣收了声,他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
见他反应过来,萧然才说道:“对于皇帝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呢?”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