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713节
李亨被萧然的举动吓了一跳,“国师大人这是怎么了?”
萧然摇摇头,说道:“没什么,就是突然想起来一个人。”
李亨连忙问道:“是谁?”
萧然一笑,“诗圣,杜甫。”
光是“诗圣”的名头,就足以让李亨知道这人在后世的评价如何了。
萧然说道:“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便能作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说的就是他了,而他自己也是有志向的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杜甫的志向。”
李亨在嘴里反复念着这句诗,半晌后说道:“旁人都想要青云直上,高官厚禄,他却想着风俗淳朴吗?”
萧然点点头,“确实如此,杜甫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也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只不过可惜生不逢时啊。”
在年少的时候,杜甫家境很好,多次到处游历,还因此结识了李白。
本来杜甫是想要进京赶考的,他也确实去了,可是因为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导致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其中就有杜甫。
李亨冷哼一声,“这个李林甫!若不是老师当时劝我,我定要将他挫骨扬灰!”
不能说李泌的劝说是错的,不过是李亨咽不下那口气罢了。
萧然也没有在这件事情上过多的纠缠,而是说道:“杜甫见科举之路不通,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
听到这的时候,李亨皱着眉头,苦着一张脸,说道:“难不成就没有一个识人的人吗?”
萧然笑了一下,说道:“怎么会没有,可是他没有官名,更不会谄媚贿赂,谁肯帮扶他呢?”
李亨沉默了,说白了,还是当时的风气如此。
可是事情已经过去了,就算李亨遗憾生气,也没有什么办法。
萧然则是继续说道:“后来事情也算是出现了转机。”
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
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又是李林甫!
李亨觉得自己要被气死了。
他看向李世民,说道:“太宗皇帝陛下,孙儿真的不能将他挫骨扬灰吗?”
李世民给了李亨一个“我看你是气傻了”的眼神,没有说话。
李亨见此只好作罢。
他看向萧然,说道:“还请国师大人继续讲。”
萧然点点头,“后来朝廷倒是赋予了杜甫一个官职,但不过是河西尉这种小官,杜甫自然是不愿意的,于是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可是在有一天杜甫回家的时候,却听到哭泣声,原来是他的小儿子饿死了。”
李亨不敢置信的瞪大了双眼,“天子脚下,他又是朝廷官员,怎么还会有孩童饿死呢?!”
萧然看了李亨一眼,没有说话。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杜甫的官职并不如何大,他也没有什么党派,更是不懂得趋炎附势,就靠着那一点月俸过活。
可是他一个人要养着一大家子。
当时也并不是什么十分平静的时候,粮价高,他想要吃饱饭都难。
别的官吏因为趋炎附势,好歹还能有些赏赐。
可是杜甫有着他自己的傲骨,他又如何肯呢?
而更绝望的是,没过多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杜甫又经历了动乱。
李亨突然说到:“那,我登基的时候,他就没有想着回到长安吗、还是说他已经无意仕途了?”
说到这件事的时候,说实话,萧然真的非常同情杜甫,但还是有点不合时宜的想笑。
他好不容易才喝了口茶,压下了自己嘴角的笑意,说道:“不是他不想,他确实是去了灵武,但是没办法,命不好。”
毕竟谁能想到,他能被叛军给抓起来呢。
成为了叛军俘虏,被押至长安。
李亨也有些尴尬的说道:“这...”
他想说这人的运气是真的不好,但是又觉得这话说出来不太好,只能又咽了回去。
萧然可没有那么多的顾虑,直接说道:“杜甫一身才华啊,真的就是命不好,不然他岂会是这么一个小官职呢?”
说到这,萧然突然话锋一转,“不过也不能说一点好处都没有。”
李亨疑惑,“这又能有什么好处?”.
第546章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毕竟杜甫的孩子可都因此饿死了。
萧然说道:“当时一起被俘虏的,还有王维,杜甫因为官小,就没有被囚禁。”.
这真的不知道该说是幸还是不幸了。
李亨也一时哑然。
萧然继续说道:“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后来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李亨,五月十六日,被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说到这,萧然突然一脸奇怪的看向李亨。
“这件事情你忘了?”
李亨说道:“好像是有这件事情来着,但是当时我根基不稳,朝中事情也很纷杂,哪里能注意到呢,于是就给了个官职便放着不管了。”
“不过现在我倒是有些印象了,他是不是还和房琯有些牵扯?”
萧然点点头,“他确实是营救过房琯,也因此被你所厌恶。”
提到房琯,李亨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房琯此人,没有什么本事,只会谈空话,偏偏还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令人不喜。”
对于房琯,萧然没有什么好辩解的,这人不是什么坏人,但是也不是能担任宰相的人,所以李亨罢免他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不过杜甫属实就是无妄之灾了。
他也不是真的要房琯保留住宰相的官职,不过是想保他一命罢了,却被以为他和房琯是一伙的。
虽然后来因为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李亨对杜甫不再重用。
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而被贬。
被贬之后的杜甫就更惨了,说起来就是一把辛酸泪。
他几经辗转,最终在蜀中有了一块落脚的地方。
但是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
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就是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了。
李世民则是拍手说道:“这句诗不错!”
萧然也说道:“杜甫这一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十分困苦,但是他始终不变的,就是一心为国了。”
在杜甫年轻的时候,他还很轻狂,那可是敢直接写诗骂杨国忠的人。
当时杨国忠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为过了,但是杜甫可不管那些。
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
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丽人行》。
该诗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这个成语也就是这么来的。
时光的流逝,郁郁不得志,终究还是损耗了杜甫那年少轻狂的意气风发。
但是却让他更加沉淀下来。
因为多次被贬,颠沛流离,让杜甫见到了这世人疾苦,也因此写出了那么多的诗和文章。
但如果可以的话,萧然更希望他的抱负能够得到实现。
李亨想了想,说道:“既然如此,国师大人觉得让他去治理地方,如何?”
不是李亨依旧对杜甫不满,他现在连杜甫是谁都记不太清楚了。
也不是他不信任萧然。
只是觉得,有些人诗词文章写的很好,可不见得会做官啊。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放到地方历练一番,按照政绩再看了。
萧然自然是没有意见的,如今他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杜甫的结局,他已经很满意了。
不过也因为杜甫,萧然突然就想到了李白,说道:“有一件事情我不是很理解。”
李亨看向萧然,说道:“有什么事情竟然能为难到国师大人吗?”
萧然笑着说道:“我也是个人,又不是神仙。我是想要问,为何商贾之子不能为官?”
李亨一愣,随后说道:“这自然是不能的,不然若是官商勾结,恐怕要出乱子。”
其实萧然是知道原因的,但还是想要问一下。
毕竟那些商户因为手里有钱,所以都会给家中的子弟找很好的老师学习,也有很多有大才的人,比如李白,就是因为是商贾之子,却不能科考,想想就觉得可惜。
但是对于李亨的顾虑,萧然也不能说他是杞人忧天。
毕竟人心难测,于是只好叹息一声,随后作罢。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