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454节
要是可以不用去大汉调兵肯定是更好的。
刘备连忙说道:“太祖,先叫军师过来!”
现在刘备还是汉中王,诸葛亮也不是丞相。
“孔明我也想见见了。”刘邦也是被诸葛亮的能力和人品折服了。
就没有帝王不喜欢诸葛亮这样的人。
“来人,速去请军师过来见我!”刘备大喊一声。
收到消息的诸葛亮,第一时间过来了。
进入大殿,诸葛亮一下子就傻眼了。
主位上不是刘备,是一个陌生人了。
萧然在刘邦旁边,刘备坐在另一边。
看到这一幕的诸葛亮不知道说什么了。
刘备连忙起身,“军师!”
“主公,这是?”诸葛亮拿着羽扇,不明所以。
刘邦也站起来了,打心底喜欢诸葛亮。
对诸葛亮喜欢超过汉初三杰了。
建立蜀汉之前,诸葛亮给刘备出谋划策,调兵遣将,指挥作战,建立了不少功勋。
蜀汉建立不久,刘备病逝,诸葛亮又全力辅佐刘禅,从未有二心。
诸葛亮既是忠于刘氏,更是忠于他的事业,他既然成为了刘氏的骨干,就要做他应该做的事,不能三心二意。
诸葛亮既然同意出山,跟随刘备打天下,就要信守他在隆中对时的诺言。
诸葛亮答应帮助刘备取得天下,后来又在白帝城答应辅佐刘禅,我们看到诸葛亮都是在竭尽全力在遵守他的诺言。
诸葛亮在卧龙岗时就知道只能帮刘备取得天下的三分之一。
但是刘备想要恢复汉室,诸葛亮虽然知道完成这个目标很困难,甚至是几乎不能实现的目标,但是他还是去做了。
诸葛亮六出祁山就证明了他信守对刘备的诺言,后来又在病重期间,将蜀国未来的事情也安排了。
并指定了他的接班人,可谓是鞠躬尽瘁了,他的诚信是值得后人尊敬和效仿的。
诸葛亮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仅是军事家,而且还是政治家,文学家和发明家。
他的才能卓越,不要说在三国时期,就是当今社会,像他这样有才能的人都是屈指可数的。
所以诸葛亮的才能是令后世的人们羡慕不已的。
诸葛亮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他答应了刘备的事,他就会尽力去做,即便是知道不能成功,他也要去做,这才是他的可贵之处。
他是权臣,但是和其他权臣都不一样。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的真是写照。
“军师,这是太祖高皇帝,这是国师萧然先生..”刘备给诸葛亮介绍。
看到刘邦样子,结合刘备说的话,很快诸葛亮也相信了。
诸葛亮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认可了.
第208章关羽威震华夏被偷袭,东吴的动机!
诸葛亮对着刘邦微微一礼,“臣,见过太祖,见过国师...”.
蜀汉是大汉的延续,看到刘邦肯定要以礼相待的。
这是老祖宗。
刘邦看到诸葛亮也是非常满意的,“平身!”
刘备红着眼睛,“太祖,子孙不孝,让陛下蒙尘!”
刘备说的自然是刘协了。
“朕知道你们尽力了,是我大汉命数如此。”刘邦知道大汉四百年,已经很难得了。
“太祖,救救大汉!”刘备拉着刘邦激动不已。
“玄德放心,这一次大汉肯定会再次大一统。”刘邦来的目的就是这个。
萧然刘邦几人坐下。
“太祖,国师是不是知道后面发生的事情?”刘备询问,刘备有很多事情想知道了。。
“这是自然,国师来自一千多年后,期间发生的事情,国师都知道。”刘邦解释。
“太祖,是不是我蜀汉没有再续大汉?”刘备也大概猜到了。
刘邦也觉得可惜,“是啊,我大汉气数已尽,蜀汉是最后的荣光了。”
“曹魏难道就不能战胜吗?”刘备很不甘心,没想到还是失败了。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是刘备的追求。
“最后蜀汉没有光复汉室,笑到最后的也不是曹魏。”刘邦说道。
刘备和诸葛亮对视一眼,东吴也不太可能啊!
“不是东吴,是司马懿司马家夺取曹魏江山。”萧然说了一句。
“这...这怎么.”刘备觉得难以置信,“怎么可能...怎么会如此!”
诸葛亮也没想到会是这样。
“司马家的晋朝,一塌糊涂,不得人心,这一次不能给他们机会了。”刘邦也有名正言顺的理由。
不管怎么说,大汉肯定要再一次大一统。
“国师,晋朝有没有可取之处?”刘邦好奇。
之前就没有提前这个问题。
“应该是有的,等我看看。”萧然也不知道,没有一点好印象。
萧然只能查一下资料了。
“有一点但是不多...”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华夏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
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
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
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
边疆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晋朝的中华文化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就这些?”刘邦惊呆了。
没想到这么少。
“是,就这些!”
刘邦摇摇头,“有一说一,比不上满清贡献。”
满清后期太招人恨了,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不错的。
但是晋朝也好不到哪里去。
晋朝建立后,曹魏时期压抑的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抬头,当时出名的世族有琅玡王祥、荥阳郑冲、...范阳卢钦等。
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时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
“世家是不是威胁很大?”诸葛亮也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了。
“非常大,王朝更替,不影响世家的发展,皇家还得拉拢世家。”萧然给几人解释。
李世民杨坚知道世家门阀的恐怖,刘邦刘备不知道。
刘备也是一惊,没想到到这种程度。
“门阀”可以拆成两个词,一个是“门第”,另一个就是“阀阅”。
两者结合才能被称为门阀。
从东晋开始一直到唐朝末年,门阀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存在了600多年。
门阀又被称为氏族豪强,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血缘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唐朝时期的“五姓七望”就是典型的门阀家族。
这些人不仅地位超然,还拥有诸多特权,甚至可以直接干涉皇帝的决定。
东晋时期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琅琊王氏与司马皇室可以“共天下”。
可见这些门阀的力量,其实不论何种解释,说白了门阀就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影子皇帝。
这些人打着自己是清流贵族耕读世家的旗号,实际上是通过各种各样巧取豪夺和不正当手段实现自己家族人脉和财富的积累。
门阀对华夏封建社会造成最大的危害,就是阻碍了普通人上升的通道。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统计,汉献帝时期门阀出身的官员比例是30%左右。
而到了东晋门阀的官员数量占据的朝廷总官员数量的80%,唐朝不同时期这个数据是有变动的。
安史之乱之前基本上是在60%左右,而到了唐朝末年已经达到了90%,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黄巢对于门阀士族非常的痛恨。
十个官员里有九个官员都来自世家大族,广大的普通百姓只能去争抢少的可怜的名额,世家大族的盘根错节,这也导致朝廷越来越腐败。
当年陈胜、吴广就曾经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而,到了唐朝一个人能不能当官就是看出身,你再有才华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不同门阀会结成大大小小的利益同盟,这样也会架空皇帝的权力。
贵族掌权切断了普通人上升的通道,阻碍了皇帝治理国家,将门阀士族称为华夏封建历史上最大的“毒瘤”毫不为过。
黄巢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这颗毒瘤踢出了历史的舞台,而除了黄巢之外,唐朝末年还有一个人也对门阀世家下手,他给了门阀世家最后的一击。
黄巢在朱温和李克用的联合围剿之下失败了。
后来朱温又打败了李克用,成为唐朝末年最有权力的大臣。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