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188节
就在朱元璋几人准备离开的时候朱瞻基也来了。
朱瞻基也看到王阳明了。
朱瞻基小跑过来。
“太爷爷,爷爷,国师,先生...”朱瞻基对着王阳明微微一礼。
朱瞻基把王阳明当老师,行了一个弟子礼。
朱瞻基不研究心学,就是崇拜圣人。
王阳明连忙说道:“皇上,你这是?”
之前朱元璋的客气程度王阳明就觉得难以置信了。
觉得不太正常,现在朱瞻基这样王阳明更不能接受了。
天地君亲师是这个时代主流思想,读书人学的儒家文化,一直被灌输这个理念。
皇帝地位是极高。
皇帝行礼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天地君亲师!
皇帝是仅次于天地的存在。
天地君亲师,为华夏儒家祭祀的对象。
多设一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
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
天地君亲师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
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更在民间广为流行。
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华夏古代以天为至高神,主宰一切。
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
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
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
祭亲也就是祭祖,由原始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
天地君亲师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依据,由于深入人心,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朱元璋朱棣知道王阳明是圣人,萧然朱瞻基也知道。
可是...王阳明自己不知道。
这个时期王阳明地位不是特别高。
远不到圣人这个地步。
王阳明的谥号是文成,已经很好了但是不是最好。
大明文官最好的谥号是文正。
得到这个谥号的是弘治一朝的李东阳,张居正为大明续命也只是文忠,没有得到文正。
相比起两个字谥号,最好的谥号自然是单字‘文’的。
大明一个没有。
王阳明如果这个时期地位高,谥号应该是单字‘文’。
得到单字文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宋朝文化繁荣,单字谥号文的就三个人。
苏轼,朱熹,杨亿!
王阳明嘉靖七年(1528年)去世。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从祀于孔庙。
可以认为这个时候已经被百姓和国家系统拜为圣人了。
王阳明被称为圣人,应该最早也都是去世之后的五十多年。
现在说王阳明是圣人,王阳明自己都觉得匪夷所思。
看到王阳明不明所以,萧然解释说道:“先生,你在后世被称为圣人,华夏历朝历代也就两个,另一个是孔夫子。”
王阳明被震惊到了。
“我是圣人?”
王阳明自己都不敢想象。
立志成为圣贤是王阳明十几岁都有的目标了。
王阳明也一直在努力。
没想到真的成了。
萧然点点头,对着王阳明微微一礼,“你做到圣人三不朽,后世说你是圣人。”
王阳明一时间有点手足无措。
又惊又喜。
“圣人!”
“圣人!”王阳明喃喃自语。
【PS:求鲜花月票评论票,求数据支持!】.
第73章朱元璋给马皇后的惊喜,请圣人!
“龙场悟道,一步入圣!”萧然想到这个。
“多谢国师告知!”王阳明很兴奋。
理论上来说这个年纪,经历这么多事情的王阳明应该是波澜不惊了。
但是听到自己成圣了,心情还是难以平复。
“先生的心学在后世影响非常大,正好娘娘很喜欢,想和先生聊聊。”萧然解释一下。
根据王阳明传记载,明世宗朱厚熜继位的时候,王阳明因为父亲去世而请假回归故里.
三年之,王阳明受邀在稷山学院讲学。
之后又在闲暇之余到处讲学,课堂遍布全国各地。
早在正德七年,王阳明及其弟子开始了传习录的编纂。
由此可见,王阳明虽然身处官场,历经战事,但仍然不忘讲学著作。
在自己龙场悟道之后,他想通过讲学著作来影响他人,指点他人,帮助他人拥有更加智慧和更加清醒的人生。
古代从儒家孔子以来对圣贤的要求便是如此,通过自己身体力行来对他人进行影响。
发挥一定的模范作用去引导他人,而王阳明就是这样做的。
王阳明被称为圣人也离不开他坚持讲学著书。
王阳明之所以被称为是圣人,是因为他在思想上和军事上都有令人仰望的成就,也是因为他个人始终坚持讲学著书符合圣人的标准。
王阳明从小就立圣贤之志,并且奋斗一辈子。
几百年后后世之人可以从王阳明的著作和思想中体会到他的生存体验和生命的智慧,还有他一身正气和生机勃勃的气概和活力。
“原来如此!”王阳明倍感欣慰。
“咱先过去吧!”朱元璋想给马皇后一个惊喜。
“太爷爷...”朱瞻基想说点什么,被朱元璋打断了。
“瞻基啊!你别担心,咱只是请先生过去请教问题。”
朱瞻基是担心朱元璋把王阳明留在洪武一朝。
朱元璋之前可是说想挖于谦和三杨的。
王阳明圣人名头实在太大了。
朱瞻基不得不防。
“没事!”朱棣拍了拍朱瞻基肩膀,明白朱瞻基想什么。
“很快就回来了!”朱元璋看向萧然,“胖虎,我们走吧!”
萧然点点头,“好!”
....
洪武一朝
坤宁宫
马皇后一边看书籍,时不时提笔开始写。
玉儿在旁边看着,帮忙磨墨。
马皇后面前的书籍是萧然从现代带过来的。
传习录!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
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
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传习录》包括了心学所有重要观点。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