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老四你咋穿咱的衣服 第150节
大明不受文武百官掣肘的只有一个半,有一个是洪武大帝朱元璋。
永乐大帝朱棣不算,朱棣多多少少还是受到掣肘了。
永乐大帝北伐还得和朱高炽和内阁商量。
朱元璋是真的一言堂。
“之前你说大明武勋集团落寞之后是宦官和文官斗争,满清呢?”朱元璋问道。
“满清的时候文官和宦官都不能影响皇帝了,皇帝做到独裁!”萧然说道:“皇权的高度集中,可以统筹兼顾把资源用到边缘地区,维护这个巨大的疆域。”
清朝是封建历史上皇权最独裁的一个时期,大臣们以自称奴才为荣,你还别嫌弃这种称呼有掉价,事实上只有满人才有资格这么自称。
所谓一言九鼎,在两千年的帝制历史上,也只有清朝的皇帝真正做到了。
政治就是权力平衡术,清朝的皇帝就像秤砣,稍稍挪动一下就足以压制住数量庞大的文官集团。
而明朝的皇帝则是天平的一端,为了不被文官集团掀翻,只好拉宦官来当砝码。
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结党就逐渐成了政治生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以至于演化成了政治毒瘤。
从明武宗朱厚照开始,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斗争就日趋激烈,皇帝被迫祭出最野蛮的廷杖、株连大案等手段,依然抵挡不住来势汹汹的反击。
万历皇帝疲于应战,干脆以躲避上朝来表达抗争,崇祯帝更是被搞得焦头烂额,临死前愤然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求鲜花月票评论票.
第53章朱元璋朱棣混合双打,嘉靖皇帝!
在皇权遭遇严重挑战的情况下,皇权只好培植第三股势力来掣肘文官集团,宦官作为皇权的附庸,必然成为首选。
“这是为何?”朱棣都好奇了。
朱元璋时期文官也有武勋集团对抗。
土木堡之变毁了五军都督府,不得已才出现宦官集团。
汉有外戚专权和宦官乱政,唐有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明朝有文官集团和宦官势力相抗衡。
三朝以各自的政治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汉、唐、明三朝的皇权在其他政治势力的威胁和挑战下,所采取的抗衡手段不同。
朱元璋也好奇,满清为什么宦官文官都不能左右皇权了。
在朱元璋废了宰相之前,皇权还得和相权竞争。
“胖虎,你快说!”朱元璋催促。
要是可以朱元璋也得让朱家皇帝这样。
宦官的出现是无奈之举。
很多宦官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就是一个祸害。
萧然点点头说道:“清朝不一样,满清皇族的政治基础有两块,除了汉族文官集团外,还有满清贵族集团,而且满清贵族集团的政治地位明显高于汉族文官集团。”
“这种情况下,汉族文官集团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就被大大削弱,而皇权正好利用两股势力的矛盾,游刃有余于期间。”
“所以,清朝的政治根本没给宦官集团生存空间。”
朱标略微思索,“国师,如果只是因为这样,应该还达不到皇权不受掣肘吧?”
朱元璋和朱棣也觉得这一点不够。
“满清还有一个机构,叫军机处,表面上看起来,大明的内阁和满清的军机处很类似,都是朝政的决策中心,其实军机处和内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军机处!”朱元璋喃喃自语。
“大明的内阁是联系外朝与内朝的枢纽,所有的奏章都交由内阁处置,并由内阁成员拟定决策,呈报皇帝批准,再由内阁督促外朝执行。”
“所以,大明的内阁既是信息中心,也是决策中心,更是执行主体。”
萧然看向朱棣朱标几人,“是不是这样?”
现在内阁的运行,流程朱元璋和朱标也了解了。
朱棣自然就更熟悉了。
几人赞同点点头,“是!”
“满清的军机处其实就是个虚拟中心,军机大臣两个办公地点都没有,更没有官署随员,而是由皇帝指定的官员出任,任期不定、人数不定、职责不清。”
“军机处其实只有一个人是永远固定的——皇帝,因此军机大臣的性质,其实就是决策参谋和秘书,类似于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官。”
“满清的官员奏章不是交给外朝,而是直接抵达军机处,还发明了密折制度,允许部分官员直接与皇帝私下沟通。”
“因此清朝的皇帝对朝政信息的掌握速度和程度,要远超军机大臣们。”
朱标思索一下,“岂不是是说,满清的皇帝,某种意义来说还是兼职担任宰相的职责?”
萧然赞同点点头,“没错,就是这样,所以满清皇帝的工作量相当庞大。”
明朝的皇帝悠闲得很,只要在报告上批示,不需要参与决策全过程。
所以不知道很多事件的来龙去脉,很容易被欺瞒。
正因为如此他们必须依靠太监做他们的第三只眼,第三双手,第二副大脑。
清朝的皇帝的勤政上都可谓是标兵,不是他们天生就喜欢劳累,而是清朝的决策模式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太多闲暇时间。
“帝制时期的皇权,如同一个人的生长周期,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脆弱到巩固,再到独立,进而独裁的过程。”
“皇权就是在士族集团的斗争中,逐步走向成熟,在皇权的压制下,朝政从三公九卿变成三省六部。”
“外朝首长从丞相制变成群相制,决策中心从内阁变成军机处。”
“这些变化绝不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而是士族集团遭皇权打压的制度性保障。”
朱标朱元璋赞同点点头。
朱元璋和朱标几人都是这些方面高手。
在帝制社会的结构中,皇帝是唯一享有特权的人,是家国天下的法定中心。
这种特殊地位注定了皇权拥有可叠加的长期性优势。
而他的对立面士族集团,则在历史长河中数次被腰斩。
“宦官势力其实就是个意外,他们始终不能独立于皇权存在,而是在皇权需要的时候,刻意放出来的恶犬。”
“当然,物极必反,当皇权走向独裁的顶峰后,衰弱也是必然的!”
朱标和朱元璋心里开始琢磨军机处了。
这个可以让皇帝独裁的机构。
土木堡之前的大明,内阁就很好了。
但是土木堡之后的大明,内阁已经不太行了,文官势大。
皇帝被压制了,只能拉宦官对抗。
这种时候,要是有军机处,皇帝手里权力大了,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朱元璋拿起满清的地图,“现在高产的农作物咱也有了,现在问题就是皇帝权力不集中,没办法统筹兼顾,掌控这么大的疆域。”
“爹,不用急,这个急不来,军机处在满清可以,大明未必适应啊!”朱标劝朱元璋。
满清是少数民族入关,和大明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是,现在土豆红薯这些没有推广,等高产农作物推广普及,国力强盛了,才能开始开疆扩土。”朱棣也开口了。
“老大,洪武一朝的三大营让小老四加快速度,等国库富裕了,就给咱往死里打。”朱元璋指了指地图,“洪武一朝必须打出这个地图来。”
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怎么能拒绝华夏的完美地图。
“武器方面,可以提高改良方案,有现代武器去打,事半功倍。”萧然觉得武器得改进一下。
“这个提议不错!”朱元璋觉得很赞。
“自从热武器的出现,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变得热情好客,善歌载舞了。”萧然打趣说道。
“热武器?”朱标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
“火铳知道吧?”萧然问道。
朱标点点头,“这个是知道。”
“后世很多这种武器,威力比这个大很多,射程也远了,重要的是能连发,一下子甚至可以连发几百子弹。”
朱元璋和朱棣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有这么夸张吗?”朱元璋惊了。
“大姨父,可以这么说,重武器往居庸关上面一放,游牧民族骑兵来多少都没有用。”
“重机枪一般可高射与平射两用,平射有效射程800-1000米,高射有效射程500米,战斗射速200-300发/分。”
“胖虎,射程咱理解,一分200-300发什么意思?”
“现在半个时辰,在后世就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是六十分钟,一分钟可以打出去200-300发子弹。”
听到萧然的解释朱元璋瞪大眼睛,“岂不是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是,可以这么说,热武器在这个时代就是降维打击。”萧然点点头。
“如果真的有这种武器,不需要太多,就能让敌人胆寒,失去抵抗想法了。”朱棣说道:“这种武器可以击溃敌军心里防线了。”
“老四说的对,胖虎想办法弄点。”朱元璋也想要这种武器。
“比较麻烦,但是可以。”萧然只能出国了。
外面有钱就可以,机枪什么的不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ak47和普通狙击枪就足够了。
“那以后打仗就轻松很多了。”朱棣是知道神机营火铳效果的,要是神机营换上冲锋枪,什么骑兵都不行了。
“国师,还有一个问题,军机处的存在是要皇帝本身能力足够,还得勤奋。”朱标说道:“前面几个皇帝有能力,勤奋是可能的,但是不能保证后面的皇帝都能如此吧!”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很强,但是后面皇帝一个比一个拉胯。
“对,老大说的,后面满清也没有文官集团反扑的情况?”朱元璋也想到这个问题。
上一篇: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