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血战淞沪从抽到警察局到拥兵百万

血战淞沪从抽到警察局到拥兵百万 第99节

  “守……” 张冶中咀嚼着这个字,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表情,“目前,湘军的老资格,唐将军已经主动向领袖请缨,要求留守金陵,决意与城共存亡。”

  他压低了声音:

  “唐公是革命元老,资历深厚,而且……嗯,他与上边的一些旧事,你大概也有所耳闻。

  他此番主动请缨,姿态很高,各方也都乐见其成,卫戍司令一职,非他莫属。具体……你懂的。”

  方默心中了然,默默点头。

  作为穿越者,他当然懂。

  老唐与最高统帅之间的龌龊恩怨多了去了。

  这次他如此高调地表态要死守金陵,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以死明志,要学当年的史可法,用一场悲壮的牺牲来为自己搏一个千古流芳的美名。

  最高统帅那边,恐怕也是乐得借此机会,将这个不太听话的老资格送去“成仁”,一举两得。

  所以此刻,无论是张冶中,还是金陵城内的其他知情人,无不对唐将军“肃然起敬”。

  认为他是一位抱有必死决心的悲情英雄,对他寄予厚望,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权限。

  又有谁能想得到,历史上,当鬼子真的兵临城下,炮火连天时,这位高呼“与金陵共存亡”的司令长官,会自己先乘船跑路了呢?

  方默内心泛起一丝苦涩和荒谬感。

  他知道真相,却无法言说。

  毕竟这时候的唐司令真的很大义凛然,即便他有沪上孤狼,大夏之虎的美名,也不可能越过资历甚老的唐将军取得金陵保卫战的总指挥权。

  “唐公忠勇可嘉,令人钦佩。职部定当服从唐司令指挥,同心协力,保卫首都。”

  这一刻,方默也只能先说点场面话。

  张冶中欣慰地点点头:“你有此心,甚好。切记,精诚团结,方能克敌。你的69军,将是守城的中坚力量,务必尽快整补完毕,形成战斗力。”

  “是,文白公放心。”

  又交代了一些细节后,方默告辞离开。

  坐在返回驻地的车上,他看着窗外萧瑟的冬景和仓惶的人群,心情沉重而又充满决绝。

  距离历史上那座城市陷落的日子,12月12日,还有一段时间。

  他不知道民国时的金陵作为首都一共有多少百姓,但想必100万是有的。

  穿越前,还上学那阵,方默所在的学校是组织过放映有关金陵的纪录片的。

  他大概记得,由汉斯西门子公司代表约翰先生为首的外国友人,组建的安全区一共庇护了大约25万的百姓。

  那么他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将其余百姓,在鬼子进城前,全部迁移出金陵城,哪怕不择手段!

  现在,他有了新的军级编制,有了承诺的一万新兵和装备,有了自己系统中储存的大量功勋值和武器弹药,还有一支身经百战、绝对忠诚的核心部队——独立21旅。

  更重要的是,他提前知晓了历史的走向和某些人的真面目。

  “那就让我方默,在这金陵古城,和鬼子血战到底吧。”

  回到驻地的方默,下车后,看向阴雨绵绵的天空,喃喃自语道。

  “至少,要战到最后一位百姓安全离开。”

  金陵,铁道部大楼。

  这里临时被征用作为金陵卫戍司令部的所在地。

  一间宽敞的会议室内,将星云集。

  长条会议桌的首位,端坐着新任金陵卫戍司令长官——唐将军。

  他年近五旬,身穿笔挺的上将制服,脸上带着一种长期赋闲后突然被委以重任的振奋与矜持。

  此前多年,他一直担任着军事委员会执行部主任之类的闲职,远离权力核心。

  如今一朝权柄在握,执掌首都防务,自然是意气风发。

  方默坐在下首,冷眼旁观,心中暗自腹诽:

  这真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只可惜,这权力背后,是千斤重担和数十万军民的生死。

  但没办法,谁让人家是最高统帅钦点的司令长官呢?

  资历和级别摆在那里。

  唐将军清了清嗓子,站起身,走到墙上悬挂的巨大金陵城防地图前,拿起指挥棒,开始了他的慷慨陈词。

  “诸位同袍!” 他的声音洪亮,试图提振士气,“目前,倭寇之前锋虽已逼近江阴,但我江阴要塞依旧巍然屹立!”

  指挥棒重重地点在长江下游的江阴位置。

  “要塞装备有从汉斯进口的150mm、88mm大口径岸防炮,威力巨大,足以封锁江面。我守军将士亦同仇敌忾,必能予敌重创。”

  “据本部判断,倭寇至少在12月之前,绝无可能突破江阴防线。因此,我们还有最后,也是最宝贵的一周时间。”

  他的指挥棒转向金陵城防图,语气变得更加激昂:

  “这一周,各部务必抓紧时间,恢复部队战斗力,全力加固防御工事。金陵是什么地方?是中山先生陵寝所在,是民国的首都,是我大夏民族的脸面。”

  “国际社会都在看着我们,这一仗,不仅是为了保卫首都,更是要打给全世界看。要让那些瞧不起我们的人看看,大夏军人是有骨气的。”

  “因此,无论如何,我们至少要坚守一个月。打出我军的威风,打出国家的尊严。”

  他挥舞着手臂,唾沫横飞,仿佛胜利已然在望。

  然而,在座的其他将领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脸上都露出了无奈甚至苦涩的表情。

  坐在下首的教导总队参谋长,邱青钱更是小声的嘀咕了一句:“Nonsense, full of crap”(奇谈怪论,满嘴放屁)

第154章 吉祥照相馆

  他们都是从沪上的尸山血海中撤下来的。

  虽然部队经过补充,兵力表上看起来又满了,但补充进来的多是没受过什么训练的新兵,像36、87、88这样的中央军调整师,战斗力与开战之初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现在金陵城内聚集了来自各路溃退下来的部队,林林总总加起来有近20万的番号兵力。

  而根据情报,正向金陵逼近的鬼子部队,是第6、第9、第13、第16、第114,整整五个师团,外加第5师团和第104师团各一部,总兵力也超过20万。

  表面上看起来是1比1。

  但实际战斗力呢?

  恐怕是1比5都不止。

  鬼子挟大胜之威,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航空兵和炮兵占据绝对优势。

  而我们这边,败退之师,士气低落,新兵充斥,重武器损失惨重……

  这位唐司令长官,是不是有点……过于乐观了?

  就在一片沉默之中,方默举起了手。

  唐将军正说到兴头上,看到举手的是最近风头最盛、战功最著、也是刚刚晋升中将军长的方默,还以为对方是要出言支持自己,立刻喜笑颜开:

  “方军长,有什么高见要补充吗?但讲无妨!”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方默身上。

  方默站起身,内心已经下定了决心。

  他顾不得是否会得罪这位新上任的司令了,事关城内几十万无辜百姓的安危,他必须说:

  “司令长官,诸位同袍。职部认为,在加紧备战的同时,有一项工作必须立刻、优先开展。”

  “哦?是何工作?” 唐将军眉头微挑。

  “疏散民众。” 方默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应立即组织力量,将城内所有平民,疏散到城外乡间,或者……尽可能向长江北岸撤离。”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沉重:

  “鬼子残暴,毫无人性,其在沪上、苏州等地的暴行,早有印证。一旦金陵城破,鬼子进城,极大概率会举起屠刀,届时城内数十万百姓将面临灭顶之灾。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会议室内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唐将军的脸色瞬间就有些不好看了。

  我正在这里慷慨激昂地部署如何坚守首都、打出国威,你上来就先讲撤离民众?

  这不是摆明了不看好我的防御计划,唱衰守城前景吗?

  但考虑到方默如今的地位和声望,他强压下不快,尽量用温和的语气说道:

  “方军长忧国忧民,其心可嘉。不过你有所不知,早在11月初,国府就已经有序开展了疏散工作。我军政人员、部队官兵之家眷,早已妥善疏散至中原腹地乃至山城,不必担忧。”

  方默一听这话,心里的火“噌”一下就冒了上来。

  只有你们白党官员、军官将领的家眷是百姓?

  城里的那些贫苦市民、人力车夫、小店雇员、工厂工人就不是百姓了?

  他们就活该留在城里,等着遭受战火蹂躏,甚至可能面临的屠刀吗?

  他强忍着怒火,加重了语气,强调道:

  “司令长官,我的意思是,所有——百姓。”

  他在“所有”两个字上咬了重音。

  “首都城内目前尚有数十万平民百姓,他们皆是无辜之人,都应尽快撤离。战争是军人的职责,不应让平民承受如此巨大的风险。”

  唐将军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

  他觉得方默这是在故意挑战他的权威,甚至有点“妇人之仁”,扰乱军心。

  “方军长。” 他的语气变得生硬起来,“我是卫戍司令,负责的是军事防御,不是保姆。

  我的职责是指挥军队守住金陵,而不是安排几十万人的逃难。疏散平民的安排,不在此次会议议题之列。”

  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坐在方默旁边的王又平见状,连忙在桌下伸手使劲拉了他一下,把他拽回座位上,凑近低声道:

  “老弟,少说两句。唐司令新官上任,正要树立威信,你这当头一盆冷水,何必呢?触他霉头没好处……”

  方默深吸一口气,知道再说下去也无益,反而可能被扣上动摇军心的帽子,只得暂时压下心中的愤懑,不再言语。

  唐将军哼了一声,似乎也觉得刚才语气重了些,缓和了一下脸色,继续部署防御任务。

首节 上一节 99/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在唐朝当神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