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唐朝当神仙

我在唐朝当神仙 第4节

  “见到了。”

  老鹿山神心有余悸。

  想到方才情形,他皱着眉头,手抚长须,回忆着说。

  “还不清楚……我们如何能看清这等人物的底细?那位瞧着与凡夫一般无异,只气度高华,若不是他自己点了炷香,我都不晓得有这样的人物云游到我鹿门山前,不得门径拜见。”

  顿了顿。

  老鹿山神补充道。

  “就像是……和光同尘。”

  此话一出,四处皆静。

  地祇听着神往,兽身向前探了探,颊边黑毛几乎要戳到老鹿山神鼻子上。

  “你这回是捡到宝,碰见得道高人延了十年天寿,那香火里可是有紫气的……说来,那位先生性情如何,可好说话?”

  老鹿山神抚着白须,他添了十年寿,可以慢慢琢磨着续命,心情大好。

  笑道。

  “只说了几句话,那位瞧着是个不喜金银俗物的,跟寻常百姓也说得上话,有些返璞归真的意思。”

  地祇在心里品味着“返璞归真”“和光同尘”两词。

  只觉得仙气盎然,虽未逢面,却已经想象到那人的平淡从容。

  令人心向往之。

  “恨不能求个仙人指路啊,可惜不得缘法。”

  “可惜,那样的人物,举手投足皆是道法自然,那炷清香也不是你去求便能求来的。如今你能得了这场缘法,已经是造化。”

  地祇长叹。

  “不该多求了!不能多求了!”

  地祇说着,颊上黑毛低垂,为自己惋惜。

  山神抚须,也是遗憾。他化作人身时,须发皆白,一根黑发也无,让凡人瞧不出年岁,联系上举止神情,全然是个老神仙。

  此时面上却在悔怅。

  长叹一声:“本是这个理。”

  地祇是精魅出身,最是洞察人心,又跟老鹿山神交往已久,彼此十分熟悉。一听便知里面还有他事。

  忙追问:

  “莫不是你还求了别的?”

  老鹿山神久久难言。

  许久,才开口。

  “山下卢家那家小子,不知染上了什么脏物……我托大,拜请那位先生去瞧瞧。原想把藏着的那支参王许出去,可人家没要,只说顺路走一趟而已。”

  “就这样应下了。”

  地祇闻之惊诧。

  “你是痴了?!”

  “有这样腆颜托请的机会,你给卢家人?那香不过给你延寿十年,十年后你不还是个死?怎的不为自己求求?”

  老鹿山神心里也有些后悔。

  他想着几百年前的恩情,那时候他刚有灵智,却被一猎户射中腿,想拉到集市上换钱。卢生买下他,瞧见他跪下求饶,口吐人言,才惊诧这是灵鹿。

  便抹了伤药,放归山野,时时探望。

  老鹿山神那时误打误撞成灵,不知前路,不懂道法,是那卢生借了书,念了几百篇道家经文,后面才有机会一窥道门。

  颂道十年,情谊深厚。

  老鹿山神蒙受恩义,约定为其照拂后世子孙。

  却已经过去八百年。

  时移世易,天下由汉土变作唐土。

  当年的卢生已经化作冢中枯骨,卢家起落兴衰,当年积攒的家业也已卖了大半。

  后世子孙,甚至不知鹿门山有过山神,为他们卢家驱邪解厄,代代照拂。

  他看着他们出生哇哇大哭,又见他们娶妻生子,见抛白钱唱挽歌,新人埋旧土。

  八百年,三十二代子孙。

  如此照拂,其实也足够了。

  毕竟求道之难,他当年便已经领教过。

  道法衰弱的恐惧,天人五衰的无力,他也见到了。已经见同伴寿数耗尽,坐化而死。

  机缘巧合,得到缘法。

  本该用来求道。

  老鹿山神长叹。

  “这是我最后一次,照拂他的子孙了。”

  地祇山魈坐在一旁沉默,他是山中精魅出身,早年作恶,混沌无知,后来人生畏而祭拜,当地县令立了个小庙,便领一条小小地脉,得封地祇,比不得鹿门山山神。

  寿元也短,左不过二三百个春秋。

  面对那样的高人,请求一次已要再三谨慎,应当知足,不可能后面再提几回。

  只有一次求道的机会,这老鹿居然托情给卢家。

  山魈地祇哑然,心里有些钦佩。

  树叶被风吹得梭梭作响,两个山神地祇隔着一青石桌,相对而坐,俱是无言。只能听到风吹树叶,青溪流过的碎声。

  老鹿山神转开话头,提起一事。

  他刻意略去沉闷,笑的促狭,捡一件谐趣事来说。

  “当时我现身来拜谢那位先生,不知还有旁人在侧,恐怕要惊住那凡人了。”

  “哦?”

  “说来那人你我应当熟悉,近些年总有人求仙问道,他们你我也见过几次。”

  “是来问道的人?”

  “正是。”老鹿山神笑起来,“凡人求仙,何其艰难。他们来我这鹿门山求仙,却不知身边有个真仙人,倒也有趣。”

  “这回该知道了。”山魈地祇说。

  “那凡人在世上还有不小才名,”老鹿山神居于山中,保佑邻里乡人,也听说过这人名字,“听闻此人诗作飘逸出尘,仿若谪仙人。”

  “有这事?写的什么诗?”

  老山神点头,与好友吟诵了一首。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地祇听出诗中意思。

  笔笔写逍遥自在,字字都是想要求仙。

  地祇失笑。

  “好一个求仙人。”

  老鹿山神也跟着童心大起,猜测道:“不知那凡人知道那位先生身份,会不会拜而求仙?”

  地祇山魈道:“定然。”

  “有这般大机缘,怎可轻易错过。”

  地祇也有些羡艳,思索着抚须,喃喃说:“那位性情旷达,也不知会不会收这诗人做弟子。”

  老山神望着雨后新山,吐出一字。

  “难。”

  下一更在晚上

  《登峨眉山》,李白大概二十岁写的。全诗如下: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百度百科白话译文:

  蜀国有很多仙山,但都难以与绵邈的峨眉相匹敌。试登此峨眉山周游观览,其绝特奇异的风光景致哪里能全部领略。青苍的山峰展列于天际,色彩斑烂如同出自画中。飘然登上峰顶赏玩紫霞,恰如真得到了修道成仙之术。我在云间吹奏玉箫,在山石上弹起宝瑟。我平生素有修道学仙的愿望,自此以后将结束世俗之乐。我的脸上似已充满烟霞之气,尘世之牵累忽然间已消失。倘若遇上仙人骑羊子,就与他相互携手凌跨白日。

第5章 山神与地祇

  “真当谁都会有仙缘?”

  大雨过后,山上浮翠。青鸟藏在林间,用喙梳理着尾羽,时不时张望后面。后方,一只通身碧绿的螳螂攀附在叶片上,背对着日光,如一片竹叶,被风轻轻吹摇。竹叶掩映之下,一只被雨水侵闷,逼出来的早蝉正在栖在树间,悠游鸣叫。

  老鹿山神坐在林间,随手一指,与好友笑道:

  “譬如那山中蝉,你会注意到它吗?”

  地祇摇头。

  “人为灵长,得天殊爱,与蝉不同。”

  “可蝉与人,又有何分别?”老鹿山神笑着说。

  “山中蝉无知无觉,瞧不见身后捕食的螳螂,那螳螂又瞧不见林中藏鸟……或者说,就算知道又如何?你我可会救它?它如何能救自己?”

  “螳螂食肉,飞鸟捕虫,本就是它们的天性。”

  “今日相救,还有明日,明日救之,又有明年。代代循环,人亦如此。可胜叹哉!”

  “此乃命数。”

  “不可相违,不可相违。”

首节 上一节 4/1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兵王的批量制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