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抗战:兵王的批量制造

抗战:兵王的批量制造 第64节

  方东明则是对着高明跟陈安这2个连长下令道:“让战士们准备,我们袭营。”

  陈安跟高明皆是兴奋了起来,立即回应道:“是,营长。”

  方东明颔首让他们去准备,随后目光看向了小鬼子营地的方向,陷入思索之中。

  之所以选择在此时袭营,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经过前几次的袭扰,小鬼子已然习惯了他们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攻击模式,警惕性大幅下降,甚至对可能到来的袭击都产生了懈怠心理。

  此刻发动真正的突袭,敌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的反应,这就创造了绝佳的进攻时机。

  其次,山间的晨雾愈发浓厚,这是天然的隐蔽屏障。

  战士们对地形熟悉,能在雾中灵活穿梭,而小鬼子却如同睁眼瞎,视线受阻,难以组织起有力的防御。

  在这白茫茫的雾气中,他们可以轻易接近小鬼子营地,打小鬼子一个措手不及。

  再者,时间紧迫。

  小鬼子从周边据点调派的兵力正逐步靠近,一旦完成合围,方东明的后续计划执行起来也会相对困难。

  而趁现在敌人援军未到,对其主阵地发起强攻,能打乱他们的部署,削弱其战斗力,从而减轻后续作战的压力。

  陈安和高明迅速回到各自连队,开始紧张有序地组织战士们做准备。

  他们压低声音,快速而清晰地传达方东明的命令:“同志们,养精蓄锐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刻!

  大家检查好武器,装上刺刀,行动时动作要快、要轻,听指挥,咱们这次要给小鬼子一个大惊喜!”

  战士们立即眼睛明亮,纷纷都准备了起来,步枪装上刺刀,腰间挂上手雷或手榴弹。

  这一次,魏大勇还是毫不犹豫的跑到了方东明的面前申请道:“营长,俺们重火力排也请求一起出击。”

  方东明眉头一皱,立即摇头说道:“不行,你们三挺重机枪是我们阵地的保障,一旦出现意外,我们需要退回阵地,也要你们居高临下进行火力压制,掩护我们撤退。”

  魏大勇一听,脸上顿时就是一阵的失落,随后不死心再次请求道:“现在重机枪已经固定在阵地上,留一半的人手就足够了。

  其余的一半人可以一直进攻,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嘛,营长。”

  方东明想了想,又打量了魏大勇一下,觉得这和尚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而且他挑选的机枪手都是力量相对较强的,近战搏杀起来也有优势。

  而且之前缴获的那些武器也不少,刚好都给他们装备上。特别是6挺歪把子,给他们重机枪排这些人装备正好。

  想到了这里,方东明便不再犹豫,点头答应了下来,“行吧,但你小子可得将射击技术好的给老子留下,可别出了什么意外了。

  另外,去归拢的缴获那里拿上那5挺歪把子,他们就暂时归你们使了,进攻时,给老子冲在最前面。”

  魏大勇一听方东明答应了,顿时喜笑颜开,胸脯拍得震天响:“营长您就放心吧!

  俺保证把最厉害的机枪手留下,带着同志们冲在最前头,不把小鬼子杀个片甲不留,俺就不叫魏大勇!”

  说完,他转身风风火火地跑回重火力排,开始挑选出击人员。

  看着他那副风风火火的样子,方东明摇头一笑。

  没过多久,所有的准备工作皆已完成,2个连所有的战士,包括半个重火力排的人员全部集中在150米的防线上。

  而他们携带的武器可是豪华,人人一把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就连掷弹筒手和机枪射手都不例外。

  显然是打着一旦局面混乱,他们得不到发挥的机会,就参与到白刃战之中。

  而轻机枪不必说了,21挺,其中方东明自己抱着一挺,魏大勇这和尚也是抱着一挺,跟着方东明身边。

  掷弹筒也是达到了15具,之前那个歼灭那个鬼子中队缴获了5具,刚好用上。

  然后手雷或者是手榴弹,人均2枚挂在腰间。

  一切准备就绪,随着方东明的挥手,众人鱼贯而出。

  而另一边,福田雄介的临时指挥部内,福田雄介揉了揉自己的眉心,问向自己副官。

  “吉冈他们现在到哪了?还有那些据点抽调的兵力,到底什么时候能赶到?”

  “嗨依!少佐阁下。根据吉冈君传回来的消息,八路军的小股部队一支与他们纠缠着,因为需要保护炮兵小队,故行军速度屡屡被拖延。

  不过他们会加快速度,保证在3个小时内赶到。

  另外各支从据点内调出的兵力也已经派人过去汇报,他们同样遭到了八路军的冷枪袭击,不过最晚半小时内已经抵达。”

  听完这些汇报,特别是半小时的字眼,让福田雄介长长的松了口气,整个人也是有所放松。

  心想,只要再坚持半小时,等援军一到,局势便能彻底扭转,自己不仅能挽回之前的失利,还能将这些八路一网打尽。

  他甚至已经开始幻想战后向上级邀功请赏的场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可就在他沉浸在美好幻想之中时,突然,一阵密集的枪声打破了营地的宁静。

第104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

  “哒哒哒!”

  “轰隆!”

  听着外面密集响起的枪炮声,福田雄介都没有第一时间在意,反而想要命令副官,让后卫部队下达不惜一切代价加速前进。

  结果话刚说到一半,他突然间反应过来,枪声和爆炸声如此密集,八路不是常规的袭扰,而是发动了总攻。

  “八嘎!”福田雄介一巴掌呼在还没反应过来的副官脸上,随后来不及再骂就冲出了帐篷。

  福田雄介刚冲出帐篷,一股刺鼻的硝烟味扑面而来。

  浓重的晨雾中,子弹穿梭、火光闪烁,他看清自己的勇士们慌乱奔逃的身影。

  “八嘎,固守阵地,固守阵地。”他扯着嗓子大喊,声音却瞬间被枪炮声吞噬。

  方东明亲自抱着一挺歪把子轻机枪冲在最前面,只要见着人影就打出短点射,一时之间人挡杀人神挡杀神。

  呼啸而出的一枚枚子弹击中一个个士气全无的小鬼子。

  随后前冲了一段距离,靠近小鬼子营地30米位置后,抽出腰间手雷。

  大吼道:“手雷。”

  听到方东明的吼声,战士们迅速拿出手雷,拉掉保险,往枪杆上一磕,大部分立即扔出。

  小部分有着自信的战士跟着方东明一样,握在手中静等2秒再掷出。

  而在此期间,15具掷弹筒在疯狂的发射榴弹,每分钟的频率高达30颗。

  也就是说,短短1分钟,就有450枚榴弹在小鬼子的营地落下,产生爆炸。

  而在战士们投掷出手雷后,爆炸声更是连绵不绝。

  最为致命的是,不少的手雷在空中就爆炸开来,弹片溅射而下,产生了极大的杀伤力。

  在如此密集的爆炸中,就连福田雄介这个少佐也是一时不慎被气浪冲倒在地,脸上沾满了尘土和硝烟。

  等他挣扎着站起身时,都有些不敢相信这是八路军所打出的攻击。

  随后他便反应过来,必须战术转进,否则等待他们的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他扯着沙哑的嗓子,声嘶力竭地对着身边还能战斗的士兵吼道:“交替掩护,战术转进。”

  尽管声音被枪炮声掩盖了大半,但几个离得近的日军小队长还是接收到了指令。

  这些小鬼子平日里训练有素,即便在如此混乱的局势下,一旦明确命令,行动起来竟也毫不含糊。

  他们迅速分成几个小组,一部分士兵卧倒在地,端起枪朝着八路军的方向疯狂开火,为同伴争取撤退时间;

  另一部分则搀扶起受伤的战友,以最快的速度朝着营地后方跑去。

  而这个时候,福田雄介的副官也是冲了出去,扶上福田雄介,拉扯着他就往后退去。

  福田雄介也就顺势加入了撤退的队伍当中,一边跑一边回望,满心的愤怒和懊恼。

  然而,方东明怎会轻易放过他们。

  21挺轻机枪在前头开路冲锋,后方15具掷弹筒疯狂发射榴弹进行区域火力覆盖,完全不打算再过日子了。

  中间的步枪手紧跟机枪手的步伐,各自散开,边跑边开枪,击发出子弹,完完全全就是痛打落水狗。

  面对如此猛烈的进攻,断后的小鬼子小队根本就没有撑住多久,就纷纷倒下。

  小鬼子的小队长见情况如此,竟然没有想过逃跑,反而拔出指挥刀,命令剩余的小鬼子随他发起决死冲锋。

  但,能玩枪谁跟他们玩刀啊?

  还没等冲到方东明他们面前就被方东明一梭子扫光光了,纷纷倒地,全军覆没。

  看了看方东明手中还冒着硝烟的歪把子,魏大勇挠了挠头,他刚才习惯性的想要冲过去,就会机枪一个个锤死他们,没想到方东明完全不给机会。

  “营长,你让我砸死一个也好啊,不然不过瘾。”

  方东明没好气的看了他一眼,一边更换弹药一边骂道:“这是战场,杀死敌人才是目的,别给老子来这一套。”

  魏大勇嘿嘿笑着,挠挠头不再言语,迅速调整状态,端起机枪,眼神重新变得锐利凶狠,紧紧盯着前方逃窜的小鬼子,大跨步跑动了起来。

  此时,战场上硝烟弥漫,刺鼻的火药味混合着血腥味,让人作呕。

  方东明他们根本就没想着现在停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方东明带领着战士们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狂奔,脚下的土地被鲜血浸湿,踏出一个个暗红色的脚印。

  他们穿过小鬼子营地的残骸,那些被炸毁的帐篷、散落一地的武器,见证着刚刚那场激烈战斗的残酷。

  陈安和高明从两侧迂回包抄,与方东明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将逃窜的小鬼子死死咬住。

  战士们士气高涨,一边追赶一边高声呼喊:“小鬼子,拿命来!”

  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吓得小鬼子亡魂皆冒,夺路狂奔。

  整场追击整整持续了半个小时,等到小鬼子的援军抵达,他们才停下。

  而看着如此凶悍的八路,小鬼子的援军选择构建防线,掩护福田雄介他们撤退。

  否则他们害怕冒然加入进去,也会成为溃军的一员,那么就真的万事皆休了。

  见到小鬼子这个反应,方东明一挥手,喊道:“停止追击,收集武器弹药,我们退回阵地。”

  战士们虽然满心不甘,但听到方东明的命令,还是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缓缓沿着来路向后退去,路上一边收集着可用的武器弹药。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手榴弹,捡起后便带在身上。

  魏大勇一边捡,一边嘟囔:“真可惜,就差一点就能将他们全军覆没了。”

首节 上一节 64/29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左拥金钗,右抱五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