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兵王的批量制造 第133节
“第16团?”筱冢一男皱眉接过战报,“八路军序列中何时多出这样一支部队?”
南山秀吉迅速翻开《支那共产军兵力部署年鉴》,指尖在“129师下属团级单位”表格中划过:
“386旅现有772团、新1团、独立团......并无第16团番号。不过不排除是新近组建的新团。”
筱冢一男突然冷笑一声,将战报拍在地图上:“不管是新团还是老鬼,敢在我的防区撒野,就得付出代价。”
他转向南山秀吉,“命令独立混成第7旅团松本联队即刻进驻王家庄旧址,沿正太路增设碉堡群;
通知太原特务机关,悬赏五万日元通缉第16团指挥官;
另外......”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阴霾的天空,“给山本一木发电报,让他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八路军总部的位置,并实施行动。”
筱冢一男没说的是,他的心中隐隐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与此同时,在386旅的旅部中,陈旅长才指挥部来回踱步,思考着各方面的情况。
如此386旅中,第17团与第18团这两个新组建的部队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战斗力,但还不足以予以重任。
而独立团,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是不错,团长孔捷是出了名的听指挥,不必担忧。
772团不必说,作为386旅唯一的正规编制,那战斗力不用去质疑。
第16团呢,陈旅长相信方东明。
现在唯一的不稳定因素就是新一团了。
“李云龙那性子,要是没人在旁边拽着缰绳,指不定要捅多大娄子。”
陈旅长突然转身,手指点向墙上的“大战预备部署图”。
“总部已经决定,把破袭正太路的关键节点交给咱们386旅,新一团将会负责扼守阳泉至寿阳段,这要是出了岔子,整个战役都会受影响。”
王政委放下手中的《论持久战》单行本,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我倒是想起个人选。
抗大刚毕业的赵刚,燕京大学的高材生,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军政素质都拔尖。
去年在冀中搞过民运工作,既能抓思想又能扛枪打仗,去新一团当政委正合适。”
陈旅长挑眉:“知识分子能镇得住李云龙?那家伙见了文化人就犯倔,上次把旅部派去的宣传股长气跑三回。”
“赵刚不一样。”
王政委翻开笔记本,念出一段评语,“抗大考核时,他单人毙敌十七名,实弹射击全优,战术推演还得了校长的批注。再说了,”
他嘴角泛起笑意,“李云龙不是总嚷嚷'要找个能打硬仗的搭档'吗?这回给他个文武双全的,看他还有啥话说。”
没多久,赵刚便来到了旅部,见到了陈旅长与王政委两人。
陈旅长这次更有耐心了,毕竟时间紧迫,如果赵刚不能一下子降服住李云龙的话,之后的大战就很有可能会出岔子。
于是,关于李云龙的性格就被陈旅长剖析呈现在了赵刚的面前,让赵刚去了新一团后可以轻松的应对。
等到第二天下午,赵刚就背着帆布包站在了新一团团部门口。
说是团部,不过是两间窑洞,墙上挂着半旧的军用地图,桌上摆着粗瓷茶缸和1瓶地瓜烧。
李云龙正蹲在炕上擦枪,听见脚步声头也不抬:“虎子,去给老子打盆洗脸水来。”
“李团长,我是新来的政委赵刚。”
低沉有力的声音让李云龙手里的枪栓“咔嗒”一声卡住。
他抬头打量眼前的年轻人:二十七八岁,皮肤晒得黝黑,军装洗得发白却笔挺,腰间别着支驳壳枪,靴筒上还沾着太行山区的红土。
“政委?”李云龙故意拖长声音,把擦枪布往桌上一扔。
“咱新一团可好久没见过政委了——上一个被我气跑的,还是个斯文书生,连刺刀都不会拼。”
赵刚不接话,径自走到窑洞外,从腰间拔出枪来。
李云龙这才注意到,他的枪套磨损得厉害,显然是常年不离身的老物件。
“啪”地拉枪栓上膛,赵刚瞄准50米外一棵歪脖子树,连开三枪。
树叶纷飞中,三颗子弹呈正三角形钉入树干,最小的间距不足五公分。
李云龙眼睛一亮,终于站起身来:“有点意思。”
“团长”赵刚插回手枪。
“咱们丑话说在前头。军事上我听你的,政治上你得听我的。要是犯了纪律,别说你是团长,就是旅长的面子,我也得驳。”
李云龙盯着他腰间的驳壳枪,突然咧嘴笑了:“行啊,赵政委,够利索。不过咱先说好——”
他拍了拍赵刚的肩膀,“上了战场,你可得跟我一样能冲能打,别到时候给老子拖后腿。”
“走,我们进去,会不会喝酒?”李云龙一边说着,一边朝着团部内走去。
赵刚走在后面,想起了陈旅长的教诲,暗暗露出了笑容。
两人走进窑洞,李云龙从桌上拿起那瓶地瓜烧,扭开瓶盖,往两个茶缸里倒满酒,递了一杯给赵刚,审视地说:
“赵政委,咱新一团没那么多讲究,先喝了这杯酒,以后咱就是并肩作战的同志。”
赵刚目光一闪,想了想也没拒绝,接了过来,然后仰头一饮而尽,火辣的酒液顺着喉咙流下,他却面不改色。
“哈哈哈,好。”
第176章 战后的表彰
天际刚泛出鱼肚白,第16团的队伍已沿着蜿蜒山道行进。
骡车轱辘碾过碎石,缴获的三八大盖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战士们肩章上的“16“臂章被露水洇得发暗,却掩不住每个人眼角的血丝与唇角的笑意。
方东明牵着战马走在队首,黑马缰绳上挂着从据点里搜出的半截小鬼子指挥刀,刀柄上的樱花纹饰磕掉了三片花瓣。
远远望见桦林镇村口攒动的人群时,走在最前的一营新兵蛋子石头突然哽咽起来。
昨夜他用步枪打死第一个鬼子时,手还有些发抖,此刻却看见自家小妹举着用野菊扎的花环蹦跳着跑来。
百姓们涌上来时,方东明听见身后传来此起彼伏的推让声——战士们正把百姓硬塞的玉米面饼往回推,王老汉急得直拍大腿:
“你们打鬼子连命都豁出去,吃俺几个饼子咋还推三阻四!“
“王大爷,“方东明跨步上前按住老人粗糙的手掌,从裤兜摸出两块边区票塞进他指缝。
“咱八路军的规矩您晓得,粮食是要拿钱换的。等会儿让炊事班蒸了饼子,咱们军民一块儿吃庆功饭。”
老人攥着钱,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转头冲人群喊:“都听见没?这才是咱老百姓的队伍!“
很快,桦林镇的空地上就热闹起来。
炊事班的战士们在临时搭建的灶台上忙碌着,炊烟袅袅升起,玉米面饼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
乡亲们也纷纷从家中拿出自家腌制的咸菜,热情地往战士们手里塞。
方东明站在一旁,看着军民其乐融融的场景,心中满是自豪。
他转头对吕志行说:“政委,你看,咱们的战士们用命换来的胜利,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呢。”
吕志行点头,感慨道:“是啊,军民一心,这才是咱们能打胜仗的根本。
这些新兵经过这场战斗,不仅战斗能力提升了,对咱们八路军的使命,想必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说话间,庆功饭开始了。
战士们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简单却充满温暖的饭菜,一边分享着战斗中的趣事。
新兵们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乡亲们不停地夸赞着他们的英勇。
而随着午后的阳光晒在桦林镇打谷场上,方东明与吕志行所商讨的战后表彰也正式开始。
第16团的战士们以连为单位席地而坐,膝盖上的步枪擦得锃亮,刺刀尖在阳光下划出细碎的光。
方东明站在临时搭建的土坡讲台上,身后的木板上用红漆写着“16团首次破袭战表彰大会”,墨迹未干,散发着松烟味。
“今天咱不唱高调,”方东明卷起袖口。“只说三件事:一是论功行赏,二是查漏补缺,三是——”
他忽然提高嗓门,“让小鬼子知道,咱16团的兵,个个是铁打的!”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新兵们脖子伸得老长,眼睛发亮。
方东明冲吕志行点点头,后者捧起一个木盘,里面摆着用牛皮纸包好的奖品:子弹、毛巾、还有从小鬼子罐头盒上剪下的“奖章”。
“首先表彰的是一营新兵石头。”方东明话音刚落,人群中站起个瘦高个青年,正是昨夜用步枪爆头鬼子的新兵。
他攥着衣角往前蹭,布鞋在黄土上拖出两道浅痕。
“石头,上来。”方东明笑着张开双臂。
石头愣了一下,忽然想起什么,猛地抬手敬礼——枪托却不小心磕到旁边战友的枪杆,发出“当啷”一声。
全场哄笑,石头的脸顿时涨得比胸前的红布条还红。
“别紧张,”
方东明从木盘里拿起20发子弹,塞进石头手里,“这是给神枪手的奖励。昨夜你在150米外毙敌,比很多人当年新兵蛋子时强多了。”
他转身从身后拿起一支缴获的三八式步枪,枪托上此时刻了颗五角星,“这枪,以后归你了,你可以尽情的在它的枪托上刻下属于你的划痕。”
石头的手剧烈颤抖,子弹差点掉在地上。
台下的老兵们忽然齐齐鼓掌,一营长林志强扯着嗓子喊:“石头!给老子好好练,下次继续打鬼子脑袋给咱一营争光!”
接下来表彰的是二营新兵铁柱,他昨夜在鹰嘴崖用刺刀捅死两名鬼子。
方东明递给他一条印着“抗日到底”的粗布毛巾,毛巾边缘还带着缴获时的焦痕:
“这是从鬼子仓库里抢的,咱没那么多讲究,能用就行。对了,还有这个……”
一边说着,方东明拿过一支三八大盖,递给了他。“这把枪也归你了,以后它就是你的伙伴,善待它,用它多杀敌。”
铁柱双手接过毛巾和步枪,眼眶泛红,他挺直腰杆,大声说道:
“团长,您放心!俺以后一定带着它,多杀鬼子,为咱二营争气,为咱16团争光!”
台下的二营战士们齐声高呼:“杀鬼子,保家国!二营必胜!”
“王二柱”
“到”
“上来”
上一篇:红楼:左拥金钗,右抱五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