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第574节
宋应阁摇摇头,道:
“看档案能发现什么问题?
不过是过遍眼,有些印象罢了。”
“那咱们下一步,该怎么做?”马慎问。
宋应阁沉思片刻,道:
“凭借我们俩,很难对这么多人进行甄别。
这样,你先提几名自认为可靠之人。
我先简单探查一番,若没有问题。
便让他们来帮忙。”
“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
马慎拿起笔,想了许久,写下六人的名字。
宋应阁拿起一看,不禁对前者刮目相看。
这六人之中,竟无一人的档案是金色价值。
旁的不说,马慎的这份眼力,比特务处绝大多数人都强。
“把这六人的详细情况写下来,我和肖威会用两天时间,对他们进行粗略的甄别。
若他们没问题。
大后天,咱们正式开始对抓内奸的任务。”
宋应阁打算用这两天时间,对十人进行甄别。
先将同志找出来,以免误伤。
十几分钟后,二人离开江城行营,坐轮渡返回汉口。
宋应阁马不停蹄地找到肖威,将任务交代下去,让他去甄别马慎给出名单中的两人。
而他则对十人进行甄别。
第一位,便是日租界潜伏小组的组长,赵严军。
此人乃是黄埔十期的学生。
黄埔军校,一期不如一期。
他去年六月份毕业后,没有什么好的去路,便投身于特务处。
在培训班匆匆学习三个月后,于去年十月,被安排到江城站,成为了潜伏小组的组长。
赵严军入学黄埔之时,不过十九岁。
在这个年龄,被发展成同志,并被组织派去报考黄埔的概率极低。
而且,他还潜伏在日租界。
是小鬼子首当其冲的策反目标。
宋应阁乘坐黄包车来到法租界。
法租界北侧便是日租界。
日租界占地六百来亩。
居住在此的日本侨民数量,约在一千六七百人,与沪市比不了。
这就导致若江城站的人,直接在日租界潜伏,会尤为显眼。
所以,赵严军干脆在一街之隔的法租界,开了间书店作为掩护。
这个潜伏小组,除了赵严军,还有一位名为吴聚的组员,其档案亦是金色价值。
恰好这二人都在书店潜伏。
宋应阁走进书店,装成挑书的模样,实则在暗中打量着赵严军两人。
赵严军二十三四岁,但面相老成,看上去有二十七八岁。
吴聚则年长不少,三十多岁,面相普通。
宋应阁开口道:
“老板,你们店里有没有《笔尔和哲安》?”
站在柜台后赵严军一怔,他没听过这书,于是将目光投向吴聚。
吴聚走上前,笑道:
“暂时没货了。您若是真心想要,可先付定金,后日来取书。”
宋应阁先前一走进书店,便闻到了一丝酒味和香水味。
待吴聚走近后,这两股气味更加明显。
“付多少定金?”
宋应阁边说边走到柜台旁边。
“您付两角钱便是。”赵严军笑道。
他一开口,若有若无的酒精味,便散发了出来。
若是旁人自然闻不出来。
但宋应阁嗅觉何其敏锐?
同时赵严军身上,也散发着香水味。
“有意思。这二人昨晚一起去喝花酒了?”
潜伏人员的生活极为枯燥。
因担心自己的小命,平日里皆谨小慎微,深怕露出丝毫破绽。
可这二人倒好,竟相约着去喝花酒。
当然,这一点并不能表明二人,就不是红党。
但有一点,他们二人太过于肆无忌惮了。
宋应阁挤眉弄眼道:
“掌柜,和你打听个事。
这里离日租界不远。
听说日本人有些酒馆,能喝花酒。
不知道接不接待中国人?”
赵严军哑然失笑,正欲答话,却听吴聚道:
“好像确实有这么回事。
但都是道听途说来的。
咱们一没钱,二没胆。
哪儿敢找日本婆娘潇洒?
这位先生若真有兴趣。
不妨去旁边法国人开的咖啡馆打听一下。
那些洋鬼子肯定知道。”
宋应阁一喜,拱手道:“多谢指点。”
说完,便离开了书店。
吴聚走到外面,拿起抹布擦着牌匾,余光却在盯着宋应阁的背影。
见后者果真进了旁边的咖啡馆,这才收回目光,但仍没有进店。
过了片刻,宋应阁走出咖啡馆,一脸喜色地朝日租界走去,他这才放心。
“他有问题吗?”赵严军问。
吴聚摇摇头,道:
“应当没问题。
不过小心使得万年船。
胡飞暴露这么久。
站内的甄别,迟迟没来。
咱们还是谨慎些好。”
赵严军当特务,属于半路出家。
论经验和谨小慎微,他远不及吴聚这种在特务处干了许久的人。
闻言,赵严军叹息一声,没有回话。
宋应阁离开咖啡馆后,真去了日租界的酒馆。
他不是为寻欢作乐,而是为确认赵严军、吴聚身上香水味,来自于哪家店。
到天色将暗,寻到第三家时,他终于确认香水味,就是这家歌伎。
酒馆名为浪花酒屋。
说不定,它就是日谍的据点之一。
可惜,酒屋开在日租界,就算确认它有问题,只能盯,却无法端掉。
晚上,宋应阁来到书店后院,开始听墙角。
“你说,咱们当初的选择,到底是对是错?”赵严军叹道。
他当年去报考黄埔,除了想博个前程,未尝没有报国的心思。
吴聚略带嘲讽的声音响起:
上一篇:天幕:刷短视频,嬴政得了MVP
下一篇:谍战:开局偷听心声,识破日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