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谍战: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谍战: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第226节

  常叹身面色一正,开口道:

  “从东亚同文书院毕业后,我便来了金陵,入职了一家外贸公司。

  这些年,一直在这家公司工作。

  履历很干净,就算以后小鬼子想查我,也查不出什么毛病。

  这是我一切计划的根基。”

  履历清白非常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初步打消小日本的怀疑。

  “继续往下说。”

  “我会说服我任职的外贸公司的老板,在沪市开一家分公司,并派我过去主持工作。

  这样,我就有充分且必须要去沪市的理由。

  到了沪市之后,我会借着做生意的名义,寻找、接触曾经的同学和老师。

  重新把关系网织起来。”

  常叹身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很高,能很大程度减少小日本的怀疑,但只是如此,还远远不够。

  “后续计划呢?”

  “我在东亚同文学校的时候,刻意结交了几位优秀的学长。

  虽不知他们如今的职务,但想必不会低。

  等与他们相见后,我会见机行事,想办法策反他们。”

  常叹身于1933年毕业,至今快四年了。

  其学长只会毕业的更早,五六年的时间,只要不是蠢货,都能爬上去。

  “思路不错,这么做,潜伏进去应该没问题。”宋应阁先是夸了一句,接着又道:“不过计划还是糙了些。”

  常叹身并不气馁,“请科长斧正。”

  “把你同学、学长和老师的名单都提供给我。

  在其中圈出你觉得重要的人。

  我会安排人先去查清一下他们的近况,然后根据每个人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计划。”

  宋应阁补充道。

  常叹身在心中推演了一遍,欣喜道:

  “如此一来,确实更完善了。”

  “还有,你说在沪市开分公司的事情,倒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

  既然分公司也是做的外贸生意。

  不如就从走私入手。

  小日本可是一直在没断过走私,无论是鸦片还是战略物资,他们可是干的如火如荼。

  如此也能快速取得日本人的信任。”

  常叹身闻言,眉头微皱,“如此一来,不变成资敌了吗?”

  “你以为我们不做,别人就不做了?

  与其这样,还不如你来做。

  一来,为你的身份做掩护。

  二来,也能为A科赚些经费。

  何乐而不为?”

  事实就是如此,卖国贼、发国难财的人,大有人在,抓不完,杀不绝。

  常叹身艰难的点了点头,认可了宋应阁的说法。

  “做走私生意的话,我还能给你提供一个关键信息。”

  “科长请说。”

  “沪市江海关稽查科科长周友常,此人早已被日本人收买,为小鬼子的走私生意保驾护航。

  以后你去了沪市,想做走私生意的话,就去找他。

  连日本人的钱都收,没理由不收你的钱。”

  周友常是日谍的情报,还是胡飞的“死亡名单”提供的。

  “若是他不收呢?”

  “那就和他摊牌,一个汉奸,能有什么骨气?”宋应阁不屑道。

  宋应阁一直没动周友常,就是因为他职位。

  想通过沪市走私,他这条路,很关键。

  把他逮捕了,换个人上去,便无法拿捏。

  而且,等到小日本占领了沪市,以他汉奸的身份,必定能谋到一个不错的职位。

  只要在沪市沦陷之前,将其逼成双面间谍,拿捏住了其把柄。

  那往后几年,就等于在沪市开辟了一条走私路线。

  不仅能往国统区运输各种亟需的物资,还能赚取大把的金钱。

  这笔买卖稳赚不赔。

  “汉奸不应该都杀掉吗?”

  常叹身忽然问了个问题。

第146章 武先生赠的字

  常叹身问的问题,让宋应阁一怔。

  “汉奸不应该杀掉吗?”

  要是换成几个月前的宋应阁,这个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当时为了除掉刘国权这个汉奸,宋应阁可是冒了不少风险。

  不过现在让宋应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还真不一定。

  只要有价值,能为抗日事业出力,晚一些时日杀掉,也不是不可以。

  宋应阁说不清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

  但站在不同的高度上,看待同一件事,真的会有不同的答案。

  “他活着比死了更有价值,至少现在是如此。

  不过既然当了汉奸,被杀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宋应阁给出了这么一个答案。

  对于这个答案,常叹身还算满意,随后又一脸讨好的问道:

  “科长,您到底给我准备了多少经费?

  好歹透露个数字啊。”

  “急什么?”宋应阁看常叹身猴急的模样,有些好笑,“先把名单写出来,然后等我通知。”

  常叹身摊了摊手,很是无奈,但也只能依言照做。

  拿到名单后,宋应阁看了一眼,便收了起来。

  “开分公司的事,可以和你老板提了,筹备还需要一段时间。”

  “明白,马上去办。”

  与常叹身告别后,宋应阁回到了A科大院,挑出了名单中的重点人物,又掺杂了一些其他人物,用以混淆视听。

  随后用电台将名单分别发给了内村健太、叶铎,要求两人查明名单上之人的信息。

  内村健太是驻沪领事馆的武官山下二郎的助理武官,属于陆军的情报机构,叶铎则是日本海军陆战队情报处翻译兼顾问。

  这俩人分处日本在沪市的陆军、海军的情报机构,他俩的调查内容,相互对照之下,能最大限度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等到如玉回沪以后,那么日本在沪市的陆军、海军、领事馆的情报机构,就都有宋应阁的暗子了。

  下午两时许,宋应阁来到了一家茶馆附近。

  在对周围探查了一番,确定没有特务后,进入了预定好的雅间之内。

  等了不多时,雅间的门被叩响。

  叩门的节奏是三短一长、两短两长。

  宋应阁打开门,见到了万睦。

  他比上次相见时,又瘦了几分。

  关上门后,万睦一把握住了宋应阁的手,重重摇晃了几下,感谢道:

  “庐山同志,多亏了你年前给组织提供的经费,真可谓是雪中送炭。

  要没了这笔钱,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熬不过这个冬天。”

  在这个时代,一件棉衣都能算作固定资产,棉被更是贫民不敢奢求的贵重物品。

  每年冬天都会冻死许多人,尤其是在农村。

  许多人或许会好奇,既然这么冷,为什么不去多砍些柴,留着取暖?

  想法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许多山都是地主、财主家的私产,有人敢去砍,腿都能给他打断。

  荒山倒是能砍,但这种山一般都远离集镇。

  没有交通工具,只靠一根扁担两条腿,一来一回就是一天,甚至不止,试问能储备下多少木柴?

首节 上一节 226/7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天幕:刷短视频,嬴政得了MVP

下一篇:谍战:开局偷听心声,识破日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