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第13节
从家里来时,宋永福给了他五根大黄鱼,加上戴笠给他的一条,共六条,为了给上司送礼及平常开销,宋应阁兑了一根。
如今宋应阁手中仅有三根大黄鱼了。
这三根大黄鱼是留着应急的,除非万不得已,不然宋应阁不会动。
两千元看似很多,但其实买不了几辆黄包车。
1936年6月,金陵第二区人力车夫合作社向金城银行贷款五千元,拟购五十五辆人力车。
核算下来,一辆九十元左右。
这个还是批量采购的价格,若是买的少价格会更贵。
加上办公场地等开支,能买个十五辆黄包车就不错了。
“知道去哪里买黄包车吗?”宋应阁问。
许钟摇了摇头。
“牌照去哪里办知道吗?”
“怎么找办公场地?”
“招车夫呢?”
许钟一直摇头。
“不知道就去打听啊,你搁这杵着干什么?”宋应阁说完,将装钱的布包揣进许钟怀里。
许钟紧紧抱着布包走出了小院,布包里不仅是两千元巨款,更是沉甸甸的信任。
实际上,宋应阁也没那么信任。
许钟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跟上了。
他也怕许钟拿钱跑路,毕竟信任是需要培养的。
跟到半夜,见许钟没有跑路的心思,宋应阁这才返回。
次日上班途中,宋应阁在报童手里买了一份民生报翻阅了起来。
按照与组织的约定,需要激活他时,组织会在民生报上刊登一则广告,广告中有暗语,一看便知。
这些天来,宋应阁每日都会买上一份民生报,可一直不见组织联系他。
对此,宋应阁能做的,唯有等待。
到了曹都巷,宋应阁先是去了王祯的办公室,陪他喝了杯茶,闲聊几句。
虽然王祯只有个组长的名头,并无实权,但该有的尊重还是要给的。
王祯是有自己独立办公室的,宋应阁只能和组员挤在一个房间里,好在有一张自己的办公桌。
办公桌放着各组员收集来的情报,宋应阁拿起翻阅了一遍。
白色情报居多,少数几条绿色情报,金色情报一条都没有。
在这时电讯科的陈美丽拿着一份电报走了进来。
陈美丽,人如其名,人称电讯科一朵花,也是浙警训练班毕业。
“宋组长,这有一份电报,戴老板要求你负责跟进。”陈美丽道。
戴笠此时并不在金陵,他的行踪本就飘忽不定,经过上次刺杀之后,更是严格保密。
宋应阁接过电报一看,心头一喜,来活了这是。
“情报价值:金色。有较大价值。”
宋应阁收起电报,刚准备喊组员出外勤,抬头一看,见陈美丽还在旁边,没有离开。
“还有什么事?”宋应阁问。
“最近上映了一部很好看的电影《狂欢之夜》,不知道宋组长下班后有没有时间一起去看?”陈美丽大大方方道。
宋应阁前世也情场老手,见多识广,后者的心思,他自然了解,只是他对这种花骨朵实在提不起兴趣。
但是想到陈美丽电报员的身份,他心中一动。
“美人相邀,怎敢推辞?”
两人约定好时间后,陈美丽这才离开。
宋应阁不知道,在特务处他早已成了未婚女性择偶的第一选择。
学历高,年少,英俊,还得戴笠赏识,前途远大,谁看了不迷糊。
“沪站急报,日陆军情报机构派遣一潜伏小组,不日到达金陵,盼总部抓捕。”
这一条情报的价值是金色,那真实性肯定没问题。
接下来,就是怎么把这几个人揪出来的问题了。
第13章 抓捕
在1908年的时候,宁沪铁路就已建成通车。
在不知道情报泄露的情况下,日潜伏小组大概率会乘火车进入金陵。
但宋应阁还是低估了日谍的谨慎。
他带人在下关火车站蹲守了三天,严查了每一位从沪市过来的乘客,可连日谍的影子都没抓到。
如此基本可以确定,日潜伏小组已经通过别的方式进入了金陵城。
想在近百万人口的金陵城中找到一个潜伏小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在没有更多线索的情况下,说句大海捞针并不为过。
这种时候,只能用最笨的办法了。
日谍刚进入金陵城,只能选择旅馆暂时落脚。
虽是同一个潜伏小组,但肯定不会一起行动,这样目标太大,容易引起注意。
所以宋应阁的目标很明确。
寻找旅馆中这两日刚入住、单身的、外地来的人。
这年代还没有普通话,是不是外地人,一张嘴就能听出来。
宋应阁带着情报组的人,又排查了三天,倒是有几个嫌疑人,可最后都证明并非日谍。
但宋应阁并不气馁,抓间谍哪有一抓一个准的。
日谍没在旅馆落脚,这就表明了城内必定有人接应,提前给他们安排好了落脚点。
并且落脚点不会太多,最多两处,多了不可控的风险会变大。
等过一段时间后,日谍才会分散开来,各自潜伏,彼此之间也不再横向联系。
如果真到了这一阶段,那抓捕难度将大大提高。
所以必须赶在日谍还没潜伏下来的时候,把他们挖出来。
这样一来,只靠情报四组的这几个人,肯定是不够的。
只能呼叫外援。
外援不是别人,正是金陵的警察。
现任的首都警察厅厅长陈卓也是他们特务处的人。
所以对于警察,特务处经常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这时期的金陵有八个警察局,六十四个分驻所。
分驻所下面又有派出所和警管区。
全市警察加在一起有六千余人。
对于排查来说,人多力量就大。
宋应阁将情况上报给了魏斯,由魏斯与警察局交涉。
警察局很快就同意协助调查。
宋应阁要求派出所摸排各辖区内,是否有近期家中来客人的住户,又或长期闲置的民宅忽然有人入住的情况,发现后立刻上报。
第二日,排查情况就出来了。
符合这两种情况的,足足有一千多户。
这一千多户肯定不能全部排查,时间来不及。
于是宋应阁又设置了两个条件筛选。
一是住户非南京本地人的。
二是民宅空置在半年以上的。
如此一来,符合条件的只有三百多户。
宋应阁将八名组员分为四队带着各派出所的巡警去挨门挨户的核查,自己则自成一队。
摊下来每一队负责六十多户,两天就能排查完。
第一日排查完,并没有可疑人员。
次日,宋应阁在玉带桥附近排查时,见负责带路的巡警张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便开口道:“有什么说便是,我有这么可怕吗?”
“长官,有一户人家我没上报,但如今想起来,又觉得很奇怪。”张柯磕磕绊绊道。
“怎么个奇怪法,说来听听。”宋应阁来了兴趣。
“那一户只有一个男人住,叫周顺,在报社上班。
前几天他老婆过来了,我还见过一面,长的很漂亮,所以我印象比较深刻。
我前天晚上去他家排查的时候,却被告知他老婆已经回乡下去了。
可我昨天却在大同旅社,又见到了他老婆。
您说这件事,奇不奇怪?”张柯道。
“万一是他老婆出轨了呢?”宋应阁调侃道。
张柯认真思索了一番,“还真有这种可能,那男的可长得其貌不扬。”
上一篇:天幕:刷短视频,嬴政得了MVP
下一篇:谍战:开局偷听心声,识破日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