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303节
他没办法,只得再次给魏了翁跪下了,道:“刘整的为人,末将是知道的,对我大宋绝对是忠心耿耿。那八旗的张进,其实也不简单,十几年前,此人就是金国的北平公了。而且,八旗器械犀利,应该在我军之上。再加上那些新降之军,自以为有了靠山,士气颇盛,刘整之败并非无因啊!”
这就是能力不同了。
刘整虽然是当世枭雄,但和孟珙比起来,就要差上一些。如果是孟珙领军,绝对不会全军压上,和张进争锋。而是会先派出小股部队,试探下张进军的战力,再做定夺。
“嗯?果真如此?”魏了翁依旧满面怀疑之色。
“恐怕确实如此!”
咚!
孟珙再磕了一个响头,道:“末将愿以项上人头保证,刘整对我大宋的忠心。请魏相开恩啊!”
“请魏相开恩啊!”
其余官员将佐也纷纷叩首,请孟珙求情。
还是那句话,魏了翁只是想扩大对军中的影响而已,并不是真的对这次战败如何愤怒。
既然孟珙都服软到这个地步了,他也不愿意做的太过分。毕竟,襄阳还要孟珙来守嘛。
他微微点头,道:“好吧,既然孟将军作保,我就暂且相信刘整这一次。不过,你得答应我两件事。”
“魏相公请讲!”
“第一件事,刘整损兵折将总是事实吧?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理应重责四十军棍。”
四十军棍,就算执刑的军士再放水,刘整也起码半个月下不了床榻,魏了翁立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孟珙明知不妥,但也知道这是能在魏了翁面前争取的最好结果了,点头道:“是。”
“第二件事,两三年来,朝廷的银钱,如同流水一般流入了襄阳。有的用作犒赏,有的用于军械,有的用来筑城……其中难免有些不知廉耻之徒,贪墨腐化,中饱私囊。我要好好查一查,请孟将军务必配合。”
“这……这不妥吧?”孟珙大着胆子道:“如今大战在即,魏相公却查起军中贪墨来,难免人心惶惶。如此一来,将士们如何和赵朔奋勇作战?”
“孟将军放心。”
魏了翁轻捻三缕长髯,自信满满地道:“我当然知道,如今大战在即,一切以军事为先。即便查出点什么,也会允许将士们戴罪立功的。常言道,使功不如使过,将士们为了戴罪立功,只能会更加奋勇作战。如此一来,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还确实是魏了翁的真实想法。
再发犒赏,朝廷确实捉襟见肘。
既然如此,就只能虚空造牌了。
京湖大军中没有贪墨之事?打死魏了翁都不信!
抓住了诸将的短处,再给予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他们岂能不对魏了翁,对大宋朝廷,感激涕零?
孟珙却心中暗叫了一声不好。
虽然他为官清廉,但是京湖大军的账目,根本就没法查!
朝廷给的各种军费根本就不够!
孟珙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比如忠顺军吧,按照大宋定的军饷,怎么能保证他们的战力?孟珙必须想办法从其他地方挪出来足够的赏赐。比如从吐蕃走私马匹吧,很多支出根本就无法入账,
还有,各种文官对后勤物资的勒索,孟珙敢签字不认账?
至于麾下大军中,各种烂账就更多了,很多时候是不得已为之。完全按照大宋的制度办,根本就保证不了大军的战力。
原本史嵩之是他的监军,非常理解他,双方合作愉快。
现在魏了翁跟他较真,他如何应对?
但话说回来,魏了翁乃是督军,查清后勤贪墨是他本身的职责所在,他怎能阻拦?
孟珙也只得道:“是。”
果然,还没出三天,就出事了。
“什么?曹世雄死了?”孟珙听了大哥孟玺的禀报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曹世雄可不简单,在历史记载中,蒙古军兵过江,宋军果断断了秦桥,避免了宋国的一场亡国之危。
战后论功,曹世雄第一,刘整第二。
就更别提,曹世雄后来和钓鱼城的王坚密切配合,数败蒙古军了。
虽然现在这些事还没有发生,但是曹世雄也是孟珙麾下有名的大将,统领着一千忠顺军。
孟玺满面苦涩,道:“确实死了。魏了翁查账,查到了曹世雄的头上。他性子耿直,当场顶撞了魏了翁几句。魏了翁勃然大怒,重责了他四十军棍。”、
“四十军棍打不死人。”
“但是,曹世雄受不了这个委屈啊!昨日夜里,喝了一顿闷酒后,就直接抹了脖子!现在,营内议论纷纷,都说……都说……”
“都说什么?”孟珙追问道。
孟玺道:“说高宗时候,出了个秦相公,害死了岳武穆,让大好的北伐局势毁于一旦。如今,赵朔大兵压境,我大宋又出了个魏相公,先是要杀刘整,被大帅阻拦后又不甘心,杀了曹世雄!”
“出了秦相公,我大宋仅剩下半壁江山。出了魏相公,恐怕连这半壁江山也守不住了,大宋……气数已尽啊!”
第239章 强烈对比:大宋坑孟珙,赵朔收王坚!
与此同时,魏了翁的官衙中。
“大胆!好大胆的曹世雄!好大胆的孟珙!好大胆的京湖军!他们眼中还有没有朝廷,有没有官家?”
魏了翁得到亲信的禀报之后,不但没有丝毫后悔,而且勃然大怒。
他有什么不对的?
两三年来,宋国无数钱粮物资涌入了京湖防线。接下来,京湖守军和赵朔一战的大战,牵涉到的钱粮更是金山银海。
他身为当朝宰相来襄阳,难道不该查账,把漏洞堵住?把贪渎之风刹住?
谁能说他做的不对?
曹世雄顶撞了他,他没杀了曹世雄,只是重责了几十军棍,已经足够仁慈了好不好?换成百年前那些大宋名臣,早就斩了曹世雄以正军法了。
这同样也没错啊!
但是,曹世雄怎么就死了呢?怎么京湖大军,就人心惶惶呢?
不用问,是曹世雄不好,是京湖大军搞得鬼,甚至主谋很可能就是孟珙!
他们不愿意魏了翁查他们的帐,就让曹世雄去死,让这帐查不下去。
一定是这样的!
要不然,曹世雄为什么死?
岳武穆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可得天下太平。他可没说,让武将也不要贪财啊!
别说魏了翁没抓住曹世雄贪污的实证了,就算抓住了,曹世雄戴罪立功不就行了?
为什么要自尽?
不得不说,魏了翁着实低估了曹世雄的气节和对大宋的忠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的确,如果单为自己的话,即便受了点委屈,像曹世雄这等当世人杰也是不会自尽的。
在历史记载中,蒙哥去世后,忽必烈要与阿里不哥争位,领兵北去,贾似道趁机解了鄂州之围。
然后,贾似道认为短时间内再无战事,以“打算法”清查军中账目,趁机抓权,刘整、王坚、杜庶、曹世雄、向士壁等功勋卓著的大将都受到了牵扯。
曹世雄、向士壁这两位名将,甚至因此下狱。
即便如此,曹世雄都没有自尽,只是被贾似道杀了而已。
不过,现在不是赵朔率三十万大军压境,宋国的形势非常危急,宋国的河南之地尽皆不战而降吗?
曹世雄认为,这账目实在是不能再查下去了。
魏了翁打的如意算盘,是使功不如使过,让诸将戴罪立功。但是,能当上大将的,哪个是省油的灯?人家凭什么受这个气?
别说没贪污了,就是真的贪污了,那也是贪污了南方赵官家的钱,关北方赵官家什么事?
直接领军投了赵朔,岂不是更加痛快?
曹世雄思前想后,才决定以身殉国,阻止魏了翁继续查账。如果朝廷震怒,将魏了翁调回去,换史嵩之来督军,就再好不过了。
至于说,因为他的自尽,使得京湖大军军心动荡?只能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不管怎么说吧,魏了翁现在完全误会了曹世雄和京湖大军,勃然大怒,认为京湖大军大有尾大不掉之趋势,必须将这场大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也正在这时,有人来报,京湖置制大使孟珙求见。
“怎么?曹世雄死了,孟将军是来向本相兴师问罪的吗?”魏了翁一见孟珙就语气不善。
孟珙现在真是腻歪透了。
其一,曹世雄自尽,他痛失手下一员大将。
其二,曹世雄一死,京湖大军的士气更为低落,他不知花多少力气,才能恢复京湖大军的士气。
其三,也是最关键,曹世雄的心思,孟珙能猜到一些,但深深不以为然。
大宋文官对武将的戒备,简直是本能的和应激的。
曹世雄一死,魏了翁就不查账了?那怎么可能?为了证明自己没错,魏了翁恐怕会变本加厉!
至于说,朝廷因此会调史嵩之代替魏了翁,就更是痴人说梦了。因为一个统制官的死,影响到当朝宰相?那还是大宋吗?
此时的孟珙,也只能打落了牙齿和血吞,安抚魏了翁道:“哪里,曹世雄畏罪自尽,那是他罪有应得,干魏相公何事?您放心,末将已经下令,严禁军中议论此事。又命人给曹世雄的家人送了一些钱去。免得他们愚蒙无知,吵嚷起来,影响魏相的令名。”
魏了翁这才缓和了一下语气,道:“那孟将军来见我,到底所为何事呢?”
“其实,有件事萦绕在末将心头许久了。末将以为,赵朔三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死守襄阳实非上计。”
“那你准备怎么办?”
“我京湖地区总共有战兵七万,却有四万集中在襄阳附近,实在是太多。你我二人留守襄阳,更是毫无必要。末将以为,留张俊守襄阳、高达守樊城,总共给他们留下两万战兵即可。他们二人尽皆对我大宋忠心耿耿,赵朔想攻下襄阳和樊城,必定损失不小。”
“那你我二人去哪里?”
“去江陵!让江陵为京湖置制使司的新驻地!”
所谓江陵,就是后世的湖北荆州了。
说话间,孟珙向着挂在大厅中的地图指去,道:“魏相您看,赵朔兵精将勇,难以力敌,我大宋最大的仪仗,其实就是这万里长江。长江不仅是天险,更是运兵运粮的重要通道。”
“我大宋若想破赵朔的三十万大军,光凭京湖地区的坚城和兵力,绝不可能。所以,我们要集中全国之精兵,在长江之畔与其伺机决战。”
上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下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