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212节

  窝阔台甚至饶有兴致的问身旁的镇海道:“四弟那边有消息没有?可曾全取了胡里改路?”

  镇海微微躬身,道:“昨日得到的消息,五天前,拖雷汗还在继续攻城。现在的情况具体如何,还不大清楚。不过,臣刚收到了赵朔汗的消息。”

  “哦?他的情况怎么样?”

  “赵朔汗攻打金国的陕西非常顺利,不过他想要进军河南,却为金国的潼关防线所阻,损失了近两万大军。于是乎,赵朔汗向宋国派出使者,要求借道宋国,攻入金国。结果,宋国不但拒绝了他的提议,而且要联金抗蒙。”

  “哦?果真如此?”

  此时此刻,窝阔台的眼中简直要放出光来,一个“好”字,险些脱口而出。

  他的心腹大患,一个是拖雷,另外一个就是赵朔了。这二人手中的实力太强了,对他的汗位构成严重的威胁。

  现在听闻赵朔吃瘪的消息,简直比取了东真的南京城还要高兴得多。

  窝阔台心中暗想:金国,果然不是那么好攻打的。本汗登位之后,不取金国,而是攻打东真和高丽,真是极为英明的决定!

  瞧着吧,待本汗再取了高丽,可就是一战灭两国!而赵朔,仅取了一个金国的陕西。

  这可就被本汗比下去了。

  我看到时候,赵朔还有什么面目称蒙古第一勇士?还有谁敢小瞧,我这个蒙古新汗!

  待我想办法解决了拖雷,将蒙古主力握在手中,接下来就该轮到他赵朔了!

  然而,窝阔台没想到的是,赵朔此时已经兵出大散关。

  金国灭亡,已经为期不远!

第179章 今日,教宋国做人!

  1226年六月,赵朔从陕西延州出兵,攻入京兆府路。其后,连取京兆府路、庆阳路、凤翔路、临洮路,将金国控制的陕西地区全部攻占。此时,已经十一月了。

  王檝从出使宋国再回来,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赵朔主要做了三件事。

  其一,以二十余万大军为依托,在陕西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

  其二,以王阿驴、樊乔的砲兵部队为基准,组建自己的砲军。

  原本赵朔主要是用工兵营修建抛石车,战时以辅助部队配合工兵营操控抛石车,对敌军的坚城进行攻打。

  但很显然,王阿驴和樊乔组建的砲兵部队更专业,效果也更好。

  王阿驴砲兵部队的总人数为五千人,在凤翔之战中损失了七八百。赵朔从工兵营调了一些人过来,补足了五千之数。

  另外,赵朔又给这支砲兵部队补充了三千骡马,提升他们的机动能力。

  其三,赵朔抽调优秀府兵,将攻入陕西的八旗各万户补足万人之数。

  另外,赵朔还组建了一个汉军正黄旗第二万户。

  这个万户暂定的万户长却不是汉人,而是一个汪古部人,其名叫汪世显。

  汪古部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归顺成吉思汗了,但那并不意味着所有汪古人都在蒙古这边。

  汪世显的先祖因为对金国有功,被迁到了巩州。

  巩州在后世属于甘肃,在这个时代却是属于陕西。

  汪家世代在陕西为军官,以汉姓“汪”为自己的姓氏,生活习惯也与汉人无异。

  汪世显也是个纯粹的汉名。

  他治军严整,麾下有三千精兵,驻军巩昌。如果历史正常发展的话,汪世显会在蒙古军攻入陕西时投降,并在蒙古攻打南宋的历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这个时代数得着的名将。

  赵朔改变了历史,汪世显自然就成了赵朔攻占陕西的收获之一。

  赵朔以汪世显本部的三千精兵,陕西金国降军最悍勇敢战的三千军,以及抽调的四千优秀府兵,组成了汉军正黄旗第二万户。

  毫无疑问,这个万户是汉军八旗中战力最差的。

  汪世显的功劳也不够当万户。

  所以,汪世显万户的头衔前面,还有一个“代”字。只有他将这个汉军正黄旗第二万户带好了,并且立下足够的战功,才能将这个“代”字去掉。

  所以,赵朔麾下大将中,最渴望着战争的,练兵最狠的,以及最盼望着南宋拒绝借道的,都非汪世显莫属。

  王檝带回的消息,真是让汪世显欣喜若狂。

  赵朔对宋国拒绝借道的态度,也早就有所预料.

  王檝回来之后,赵朔马上颁布了一个《告宋国军民百姓书》,并且命黑冰台务必将这《告宋国军民百姓书》,传遍宋国各地,尤其是四川和湖北。

  在这份《告宋国军民百姓书》里,赵朔先是写了宋国和金国的世仇,比如靖康之耻,比如“北失南补”,以及宋国皇帝对金国皇帝“称臣”、“称叔”“称伯”等屈辱的过往。

  然后,赵朔指责大宋皇帝赵昀,忘了宋金血仇,做起了女真人的走狗,实在是数典忘祖、毫无廉耻之辈,不配做这个大宋皇帝。

  最后,赵朔宣布了此次入宋国借道的政策:沿途所有城池,只要供给粮草,赵朔的大军就秋毫无犯。

  如果不提供粮草,甚至向赵朔大军主动发起攻击,哪怕只要发一支箭,城破之后。该城所有守军处斩。但是该城的百姓无辜,只要不参与守城,赵朔的大军就不会伤害他们。

  另外,赵朔麾下的官兵与宋国的百姓进行交易者,必须买卖公平。但凡掠夺百姓者,一律斩首。

  很显然,赵朔这次借道宋国,比起之前的历次战争来,手段要仁慈许多。

  很简单的道理,宋军野战的能力一般,但守城的本事可相当不一般。光一个钓鱼城,就守了二十年。

  如果守军都坚决抵抗,赵朔还不如硬刚金国的潼关防线呢。

  所以,他要最大程度的减轻守军的抵抗意志。

  不管怎么说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赵朔的《告宋国军民百姓书》就在拥有信鸽系统的黑冰台的运作下,传遍了四川各地。

  必须说明的是,在后世汉中地区属于陕西。但在这个时代却是属于四川。

  四川安抚置制置使桂如渊,掌握了整个蜀地和汉中地区的军政大权。

  他见到这份文告后,马上就慌了手脚,紧急调整汉中防线的防御。

  汉中防线,也叫川陕防线,是经吴玠吴璘兄弟设计修建,南宋经营近百年的防御体系。

  这个防御体系,总的来说,就是‘三关为门户、五州为藩篱’。

  五州,指的是汉中地区的成州、凤州、天水军、阶州、西和州。

  三关,则指的是仙人关、七方关、武休关了。

  大散关以南,就是五州的地盘。

  而这五州最险要的所在,就是三关。这三关又称“蜀口”,攻破三关,就可以进入蜀地。

  换句话说,五州是三关的屏障,三关又是蜀地的屏障。

  桂如渊的策略,则是“弃五州保三关”。五州其他城池的正规军全部抽调进三关,阻止赵朔进军。

  再加上桂如渊带来的四川大军主力部队,现在三关的大宋精兵达到七万,再加上厢军十五万,实力着实不可小觑。

  桂如渊自己的中军,则设在了最前面的仙人关。

  “卑职曹友闻,参见桂大帅!”

  押送粮草前来仙人关的绵竹尉曹友闻,向四川安抚制置使桂如渊肃然行礼。

  曹友闻是北宋名将曹斌的十二世孙,去年才中了进士,被南宋朝廷授予“绵竹尉”的职司。

  “绵竹尉”这种级别的官员,自然是没资格见桂如渊的。桂如渊今日肯见曹友闻,主要还是看在他是新科进士,以及他是曹斌十二世孙的份上。

  桂如渊道:“曹友闻,你一定要见本帅一面,可是如那些腐儒一般,指责本帅不该放弃五州之地,任赵朔驰骋?”

  最近桂如渊的压力相当大。“弃五州保三关”的决定一出,不知受到了多少朝臣的攻讦。

  你桂如渊难道有当初的吴玠吴璘兄弟聪明?

  让你保汉中防线,你可倒好,一开始就把汉中防线放弃了一半,真是愚不可及。

  曹友闻却觉得,桂如渊的决断也不能算错。

  他微微摇头,道:“并非如此。自从二十年前,吴曦叛乱以来,朝廷委任的四川几位帅臣,都颇不得人,诸地兵变民变在所多有。尤其是我大宋与金国交界的利州路,八年前,有悍卒张福、莫简造反,旬月之间就拥兵数万,攻打成都。”

  利州路,就是利州东路和利州西路的合称。五州之地,就在利州西路。

  顿了顿,曹友闻继续道:“虽然这张福、莫简之乱,被朝廷镇压了下去。但是五州之地经过这场叛乱元气大伤,军民百姓们恐怕对朝廷也多有怨言。如今赵朔这《告宋国军民百姓书》一出,我大宋继续在五州安置兵马,不过是虚掷军力罢了。”

  “说得好!”

  桂如渊之所以肯接见曹友闻,主要是不想得个“傲慢辱士”的名声。

  他原本觉得,曹友闻再是名将之后又怎么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曹友闻都是曹彬的十二世孙了,也就是名声好听而已,未必有什么军事天分。

  新科进士毫无官场经验,恐怕也说不出什么真知灼见来。

  没想到,曹友闻竟然赞同他的做法!

  这可正是让最近压力山大的桂如渊如遇知音。

  他连连点头,道:“本帅也是这么想的,既然五州不可守,那就不要浪费兵力了,集中兵力防守三关才是正途。”

  曹友闻却微微摇头,道:“如果大帅只想守住三关,恐怕这三关也就守不住了。”

  “为什么?”

  “赵朔不用半年的时间,就扫平了金国的陕西。如果三关只是防守,让赵朔攻打不下来。赵朔干脆不想借道攻打金国了,改为直接攻打我大宋,大帅该如何应对?他先取了五州之地,然后慢慢攻打三关。天长日久,大帅能守得住吗?”

  “那你的意思是?”

  曹友闻深吸了一口气,道:“卑职的意思是,大帅现在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守住三关,而是如何战胜赵朔!只有像九十年前,吴氏兄弟守仙人关那样,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才能让赵朔再也不敢提什么借道之事。”

  九十年前,金国名将金兀术率领十万精兵攻打仙人关,结果被吴玠和吴璘率军击败。

  从那以后,金兀术再也没有打过四川的主意。

  桂如渊叹了口气,道:“大捷?谈何容易?”

  “其实,也不是没有希望。桂大帅手中七万精兵总是有的,四川地区的厢军义勇加起来足有数十万之众。再有三关为依托,未必就不能让赵朔吃个大亏。”

  桂如渊皱眉苦笑道:“厢军虽多,却不堪用。”

  “厢军不堪用,那些义勇可未必。我四川的义勇大都控制在当地有力人士的手中,还是有些精兵的,只是缺乏甲胄和强弩罢了。”

  所谓“有力人士”,指的就是当地土豪或者官吏子弟了。

  “你都说了,这些义勇控制在当地有力人士手中。他们就那么愿意,拿自己的老底子,为朝廷效力?”

  “他们愿意!”

首节 上一节 212/4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下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