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210节

  中军帐内,这场攻克凤翔之战最大的功臣王阿驴和樊乔,恭恭敬敬地跪倒在赵朔的面前。

  一夜的激战,王阿驴只是非常疲累而已,却是没有受伤。临见赵朔之前,还赶紧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

  樊乔就没那么幸运了,左腿被一个女真人砍了一刀,缠着厚厚的白布。不但走路一瘸一拐的,而且跪下的时候疼的龇牙咧嘴。

  赵朔却没有命他们站起来,而是开口问道:“你们昨夜,喊什么迎北方的赵官家入城。怎么现在,见了我不称赵官家,而是称王上?”

  “呃……”

  樊乔道:“王上明鉴,官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朝廷,一个是指皇帝。我们昨夜所喊,既可以说是要投奔您建立的朝廷,又可以说投奔赵姓皇帝。不知王上意下究竟如何,现在不敢妄自称呼。”

  王阿驴满面憨厚之色,道:“如果王上觉得此称呼不妥,无法对蒙古大汗交代,尽管拿我们二人治罪。此事完全是我们二人自作主张,影响了王上的清誉,无论如何惩治,我们俩都毫无怨言!”

  “滑头!”

  赵朔对樊乔和王阿驴的心思洞若观火,冷笑道:“我如果连破凤翔城的最大功臣都保不住,还有什么面目统领山东、河北、呼罗珊、吐火罗、北天竺、巴格拉季昂尼国、西罗斯近三千万子民?还有什么面目灭金?你们两个,根本就是有恃无恐!”

  顿了顿,摆手道:“起来吧,你们都是人才,以后好好统领砲军,把心思在正途上。再搞金国官场投机钻营、揣摩上意那一套,本王定斩不饶!”

  “谢王上教诲!”

  “另外,我曾经答应成吉思汗,拥窝阔台为蒙古大汗。你们私下里怎么称呼我,我也听不见。但公开场合,还是称我王上。”

  “遵旨!”

  王阿驴和樊乔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的双目中看到了浓重的兴奋之色。

  他们当初商定这个口号之时,一方面是难以想到适合赵朔的短促称呼,另外一方面也是要赌一把,再捞一个“劝进”之功。

  此举当然有些风险。

  但按照传统观念来看,日后的收益却是极大!以后说起来,谁是最先劝进的,那肯定是他们俩,端的是前程无量。

  连深夜造反,献凤翔城的大险他们都冒了。这么风险小、收益大的事情,他们更是敢做。

  他们实在是太想进步了。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在没有赵朔的历史上,王阿驴和樊乔的选择,并不是这样。

  蒙古军攻破凤翔城后,他们俩才投降。蒙古对这两个砲军人才非常重视,授予他们砲军万户之职。

  尽管如此,他们对蒙古军的残暴愤恨不已,依旧心向金国。

  在蒙古军强攻汴梁时,他们想办法破坏了蒙古军的抛石车,又重新回到金国的一方,最后殉了金国。

  但是,赵朔改变了历史。

  赵朔大军的杀戮,只是正常改朝换代的杀戮而已,比起历史上蒙古军的残暴差远了。

  还有最关键的,赵朔有汉人血脉,又对蒙古人和汉人一视同仁。他们脑袋被驴踢了,给金国殉葬?

  不管怎么说吧,攻破了凤翔城后,赵朔又花了二十日的时间,将整个凤翔路收入手中。

  凤翔路的坚城,除了凤翔城本身之外,还有一个当初南宋垂涎三尺的秦州城。

  当初,宋国趁着金国“大安耻”的机会,派十万大军攻秦州,被金国大将术虎高琪教做人了。

  如今金国死守潼关防守防线,秦州的兵马被抽调了不少。赵朔二十余万大军进入秦州,秦州城不战而降。

  攻占了凤翔路后,金国陕西地区,就只剩下西边的临洮路了。

  临洮路的守将名叫陀满胡土门,曾经中过女真进士,文武双全,性情悍勇,对大金忠心耿耿。

  他既不能采取类似完颜庆善努的策略狗急跳墙,又因为凤翔之变不信任签军,索性将城内所有百姓以及签军,全部迁入其他城池。

  然后,将临洮路所有女真人无论男女老幼全部聚于临洮城中,誓死抵抗。

  那就死吧。

  虽然临洮城北依岷山而建,又有洮河作为天然屏障,但赵朔不仅有二十余万大军,还增加了王阿驴和樊乔的砲兵部队。

  双方激战二十日后,临洮城破。

  此时赵朔已经升起了黑帐篷,包括陀满胡土门在内,除了未高过车轮的孩子之外,城中无论男女老幼尽皆斩杀。

  又花了十日时间扫荡临洮路其他城池后,整个陕西全部落入了赵朔的掌中。

  此时赵朔就有两个选择了。

  其一,强攻潼关,由潼关入河南,攻克汴梁,覆灭金国。

  其二,从草原和陕西同时出兵,攻入山西,最后还是要打潼关,进入河南。

  山西表里山河,地形复杂,比陕西的八百里秦川要难攻打多了。而灭了金国朝廷,山西自然可以传檄而定。

  赵朔又全军休整了一个月后,率二十万余万大军攻打潼关。

  只是,潼关确实不是那么好打的。

  此地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华夏十大名关第二位,仅次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而现在,山海关还没修建呢!

  金国又在近十年的时间内,在潼关附近的高山深谷里,修建了大小关卡三十六座,屯正规军六万,签军十万,总共十六万大军死守潼关防线。

  赵朔攻打潼关防线半个月,八旗将士死伤超过六千,府兵也损失万余,只夺下了七座关卡。

  潼关主体依旧岿然不动!

  这让赵朔不禁感叹,潼关不愧是华夏数得着的险关,确实不好打。

  不过,他也不是没办法。

  打不下来,他也没必要和金国在潼关死磕。

  扬长避短,才是制胜之道。

  历史上的蒙古人四十万大军也没有打下潼关。蒙古名将速不台,甚至在潼关战役的倒回谷一战中,败给了完颜陈和尚。

  后来,蒙古人绕道宋国直接攻入河南境内,才灭了金国。

  赵朔如今的实力,要比历史上的蒙古军要强大,只是试着攻打下潼关而已。

  打下来当然更好,打不下来,就采取蒙古故智,对宋国进行借道。

  “来人,把王檝给我叫来。”

  中军帐内,赵朔下达了命令。

  王檝,字巨川,凤翔虢县人。

  在历史记载中,王檝屡试不中,就另辟蹊径,向金国朝廷上书,论当时国家之紧要事情,

  金章宗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到缙山元帅府去任职。

  成吉思汗领兵南下,王檝与蒙古军鏖战三日后被俘,投降了蒙古军。

  此人确实是个人才,文武皆能,最后官至银青荣禄大夫,兼御史大夫,世袭千户。

  赵朔的蝴蝶效应改变了历史,成吉思汗提前三年兵围中都城,王檝没有上书,自然也就没机会为官,一直在老家凤翔读书。

  如今凤翔落入赵朔之手,王檝主动投奔。

  赵朔其实并不知道王檝在历史上的地位,但王檝在当地甚有名望,还是接见了他。

  一番交谈之后,觉得此人似乎是个人才,可以一用。

  这次,就派他出使宋国。

  “王檝你尽管放心去吧,如果被宋人杀了,我不但会兴兵为你报仇,而且保你子孙荣华富贵!”

  王檝这次出使的危险性可不小,赵朔记得,在历史上蒙古派出的使者,就被宋国的边将杀了。

  也正因为如此,赵朔舍不得派麾下重臣为使,而是派了刚刚归顺的王檝。

  王檝微微躬身,道:“臣死不足惜。现在唯有一个疑惑未解,如果宋国拒绝结盟,臣应该如何应对呢?”

  “你告诉他们,若是愿意结盟,本王灭金五年后,不会动他们。如果他们拒绝结盟……”

  顿了顿,赵朔冷然一笑,道:“本王马上就攻入宋国,强行借道,丝毫不耽误灭金!”

  “遵旨!”

第178章 大宋自不量力,天下震动!

  七日后,王檝在五十名骑兵的护卫下,出大散关,正式进入宋国境内的汉中地区。

  汉中,沔州城内。

  “我欲杀了赵朔的使者王檝,不知荀先生以为如何?”大宋沔州统制张宣面色肃然,向自己的心腹幕僚荀孟攸看来。

  “啊?张统制何出此言?”荀孟攸惊呼出声,满面愕然之色。

  张宣很显然已经经过深思熟虑,沉声道:“赵朔派使者出使我大宋,说什么要从我宋国借道,攻入金国的河南。朝廷到底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朝廷答应的话,先不说什么唇亡齿寒,谁知道赵朔是不是要假道伐虢?金国和蒙古、西夏还有我大宋连绵征战,还有什么油水?赵朔若趁借道之机,吞并我大宋的繁华州郡,朝廷该如何应对?”

  “朝廷若是不答应,赵朔就不会强行借道了吗?一旦赵朔强行借道成功,不但保不住金国,连我大宋都会恶了赵朔,引火烧身。所以,为天下计,为大宋计,我要杀了那王檝。”

  “如果我杀了使者之后,赵朔震怒,强行借道。我大宋挡得住还则罢了,挡不住的话,就可以拿我的脑袋平息赵朔的愤怒。以张某的一身之安危,换取朝廷进退自如之境地,这买卖干得过!”

  “张统制,您糊涂啊!”荀孟攸赶紧劝道:“如果是蒙古大汗的使者要来我大宋借道,那就是异族图谋我华夏。张统制您不惜自身安危杀了蒙古使者,天下有识之士谁不会赞您一声英雄?即便朝廷迫不得已把您交给蒙古,也能明白您是大宋忠臣,对您的子孙后代多有照拂。但是,王檝不是蒙古大汗的使者,是赵朔的使者!”

  张宣眉头微皱,道:“有什么区别?你指的是,赵朔是太祖之后传言?

  荀孟攸苦笑道:“赵朔有没有太祖血脉并不确定,但赵朔有汉人血脉,对汉人和蒙古人一视同仁,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赵朔攻入陕西,金军中的汉人不仅群起响应,还大呼‘迎北方的赵官家’,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张统制以为,如今是宋国强还是赵朔的国度强?自古从来,天下大势,都是以北统南,哪有以南统北的?若有朝一日,赵朔一统天下,为一代圣君。您今日之事,会被后人如何评判呢?”

  张宣深吸一口气,道:“我为国尽忠,但求问心无愧!”

  “再问心无愧,也得用对地方!如果赵朔领兵来攻,您为了大宋战死。即便赵朔日后一统天下,您也少不了一个忠烈之名。但是,杀赵朔的使者,这是何苦来哉?说不定,后人评价起您来,就是一个沽名钓誉的跳梁小丑,或者说您是愚昧无知的莽夫,甚至指责您是造成宋国覆灭的罪人!您到底图什么呢?”

  “这……”

  荀孟攸这话,还真把张宣说动了。

  在历史记载中,蒙古派速不罕为使者,向宋国借道,结果为张宣所杀。

  但是,这次派出使者的,不是蒙古而是赵朔。

  杀蒙古使者,是把破坏宋国和异族的和议的责任,都揽在自己的身上,留下千古美名。

  杀“北方赵官家”的使者是图什么呢?破坏南北两位赵官家的和议,留下千古骂名吗?

  荀孟攸继续劝道:“还有,我大宋到底同意不同意借道,自然由陛下和朝堂衮衮诸公决断。您一个边将,又何必越俎代庖呢?难道,您自认比陛下英明?比朝堂衮衮诸公聪明?”

  “哎!好吧!”

首节 上一节 210/4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下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