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188节

  作为新科状元,他代表众士子向赵朔献上了一首诗:“域外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清映北极。幽并豪杰喜功名,咄嗟顾盻风云生。今年肘后印如斗,过眼已觉天下平。””

  这首诗既体现了大蒙古国的丰功伟绩,又表明了北地汉人为赵朔效力的决心,而且文采斐然,一时间轰传天下。

  元好问也被任命为呼罗珊行省伊斯法扬县的县令。

  此县是呼罗珊第一大县,既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又农业发达,算是极为重用了。

  赵朔明白,人家元好问不但确实聪明,诗词写的好,而且颇有治政之能。

  在历史记载中,元好问治理南阳县不过三年,结果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只是元好问时运不济,金国灭亡后,作为金国的官员被蒙古军编管,没有做官的机会。

  等蒙古对元好问的限制变松,元好问已经年纪大了,也就不愿意继续出仕了。

  现在,元好问刚刚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就看他如何在呼罗珊地区发光发热吧。

  眨眼间,又是一年后。

  这一年里,赵朔坐镇中都,开始处理一些耶律楚材不便处理之事。比如,留在山东河北的军队,五六年没有战事,又处于中原繁华所在,难免有腐化堕落之事。

  赵朔挑出几十个典型来杀了,然后把这些原驻守在河北山东的正规军,全部调往蒙古和西夏的边境。

  以后再攻打西夏时,他们就是先锋。

  别人提着脑袋西征,他们在后方腐化堕落,还有战利品分,哪有这好事?他们也该见见血了。

  当然了,与此同时,赵朔也调动了大量的粮秣物资,乃至于攻城器械,为攻略西夏做准备。

  这一年下来,移民进程也进行的很顺利。

  第一批五万人的移民到达目的地后,第二批二十万人的移民开始出发。其中十万人的目的地依旧是呼罗珊,另外十万人的目的地则是阿富汗了。

  等这二十万移民到达之后,赵朔才会进行第三批移民。

  第三批移民赵朔定的总数量是三十万,十万人往阿富汗,五万人往南亚,还有十万人往乌克兰。

  科举选中的进士们,有一千三百五十二人,愿意前往西方搏个富贵。

  这些进士单独行进,可比移民的速度快的多,再加上赵朔设立了驿站,大概四个月后就能抵达目的地。

  然后,就开始展现他们的才干,加强对当地人的控制了。

  ……

  呼罗珊行省,伊斯法扬县,诺佛达勒村。

  熊熊大火还在村内燃烧,尸体横七竖八地地躺倒还未得到收敛,鲜血染红了大地,数百名年轻的女子哭哭戚戚地被赶到了村外。

  那里,是元好问率领的一千将士。

  如今,距离蒙古主力回中原,已经超过两年了。

  最初是赵朔留在封国的色目八旗以雷霆手段剿匪,凡是为匪者,不但自己要被斩首,而且家眷要俱被诛杀、经过一年的整治,商路彻底畅通起来。

  不过,随着真神诸国派遣死士,鼓动真神子民造反,又开始遍地烽火。

  到了这时候,光靠正规军平叛就有些顾此失彼了。

  元好问到任之后,首先面临的局面,就是县境内数十个村子反叛的问题。

  按照赵朔给的政策,那就是但有反叛者杀无赦,他们的财富全部剥夺,他们的女人都是战利品。

  随着元好问和三十多名新科进士在伊斯法扬县的到任,一支当地人组成的民兵被动员起来。

  今天,元好问率领本地民兵五百,以及五百汉人的屯田兵,将诺佛达勒村彻底荡平。

  “战利品都清点出来了吗?“元好问开口问道。

  县尉李有民微微躬身,道:“清点出来了。金一百四十七两,银一千七百三十五两,铜钱大约三千三百贯,还有粮食两千二百四十三石,棉布一千五百六十七匹,牛十五头……年轻妇人,三百四十七人。”

  “很好。“

  元好问向麾下的一千将士看来,道:“按规矩,官府得三成。剩下的战利品,汉军屯田兵得五成,本地民兵得两成,现在就分了吧!”

  “谢县尊大人!“

  众将士齐齐拜倒,面露喜色。

  废话,分钱分女人谁不爱啊!

  至于说,汉军屯田兵得到的,要比本地民兵得的多上两倍,那些民兵也没什么不满的。

  其一,赵朔定下的规矩,就是汉人、蒙古人第一。你要是真的无法接受,可以和诺佛达勒村一样造反啊!看看到底是自己的脖子硬,还是官府的刀子快。

  其二,汉军屯田兵的战斗力真是让他们服气。

  长达一年的跋涉与协作,让汉军屯田兵组织性大为提高。以武艺高强人士,和府兵为骨干,让汉军屯田兵体现了不错的战斗力。

  汉军屯田兵惊人的纪律性,更是让这些本地民兵震撼。

  呼罗珊地区,一直是波斯最好的兵源地。这里的百姓好勇斗狠,喜欢用拳头讲道理。

  汉军呢?

  平时看起来,性格没有那么张扬,遇到事情不喜欢动拳头,而是请有声望的人或者官府来评理,看起来似乎软弱可欺。

  但是,组织起来后,就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

  上官指向哪里,他们就杀向哪里。

  不但悍不畏死,而且不是战斗时不时杀红了眼,不管不顾的向前冲。而是越发冷静,懂得如何更好的保存自己杀死敌人。

  如果不可避免的面临死亡,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死在哪里,为后续的袍泽铺就胜利的道路。

  真神在上!

  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种族?

  他们简直是为战争而生的种族,平日里老实耕作,战争时随便漠视敌人的生命,甚是漠视自己的生命,只为更好的完成上官交代的任务!

  与汉军接触久了,这些当地民兵才学会了一个来自汉人的成语:怯于私斗,勇于公战!

  和这样强大的友军一起作战,尽所得没有汉军的一半,他们也没什么不满的。

  汉军对于能分这么多战利品,更是满意。

  事实上,他们本来就非常满意。

  到了呼罗珊地区后,每个人真分了一百亩上等的田地,而且不用交税!当地女多男少,别说娶亲了,就是纳几个小妾都不成问题。论起生活水平来,何止比故乡翻了两倍?

  就算被征调作战又怎么了?

  那是在保卫自己的土地,自己新的家园,天经地义!

  而且,官府调动他们平乱,还有战利品的发放。

  大笔钱财的入账,可比土里刨食容易多了,更别提还会得到年轻的女奴。

  如果留在家乡,哪有这个机会?无论是加入八旗军,还是科举得中,可都不是容易之事!

  这次参加驸马组织的移民,真是平生所做的最为正确的抉择!

  元好问此时,更是豪情万丈。

  完全可以说,他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这么畅快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哪个好男儿,没有万里封侯的美梦。

  这个美梦,如果在金国或者宋国,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在驸马麾下,他刚科举得中,就为呼罗珊行省第一大县的县令,率领民兵剿匪。

  以后,步步升迁万里封侯,甚至出将入相,都不是不可能!

第161章 赵朔都没动手,手下已镇压一切!

  接下来的日子里,元好问率领本地民兵和汉军屯田兵,继续清理那些色目八旗难以顾及的小股抵抗力量。其他分配来的新科进士也各司其职,有的安定地方,有的组织后勤,有的清查奸细,有的组织民兵。

  他们骤然得官,有的是干劲,有的是冲劲。

  新科进士的智力更是不成问题。再怎么说,也是科举考试十中取一的胜利者。

  语言不通怎么了?

  琐罗亚斯德教,自从五年前就牢牢绑在了赵朔的战车上。这些年,一直鼓励教中的优秀少年学习汉语和蒙古语。起码,和这些征服者语言相通,更容易受到重用。

  如今真神子民造反,琐罗亚斯德更是得全力帮助蒙古军了。要不然,真神子民得了势,恐怕要将当初积极配合蒙古人的琐罗亚斯德教连根拔起。所以,琐罗亚斯德教为每个新科进士都配了一个同时通汉语和本地语言的翻译。

  如此一来,这些新科进士到了任职所在就能和当地人沟通。

  而且,这些琐罗亚斯德的翻译和这些新科进士搞好了关系,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琐罗亚斯德教都是大有好处之事。

  新科进士们缺乏实务经验,又怎么了?做错了就改呗!反正都是新拓之土,上边也知道他们缺乏经验,即便做错了也不会有什么严重惩罚。相反地,他们如果立下功劳可以很快提拔。

  大家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还不是因为升官的速度远要高于中原?所以,这些新科进士毫无思想包袱,知错就改,一切以立功为先。

  官府的后勤越来越充足!

  官府的民兵越来越多!

  渐渐地,官府连情报也充足起来!

  平叛部队兵力越来越是雄厚,装备越来越是整齐,杀戮更是丝毫没有手软的迹象。所到之处,连招降都没有。但有反叛者,只有年轻女子和不高过车轮的孩子能活!

  整个伊斯法扬县迅速安定,开始有余力支援周围的其他县。

  很快,伊斯法扬县周围其他的县也安定下来。

  等第二批移民的到达的时候,呼罗珊、阿富汗已经完全平定,只有南亚地区还有些零星骚乱。

  但是南亚地区的叛乱想必也坚持不了多久了,因为原本驻在八鲁湾草原海日格已经率领飞鹰军,并从呼罗珊、阿富汗各自抽调五千正规军,进入了南亚地区。他们会合武仙的两个色目正红旗万户一起平乱。

  完全可以说,真神教诸国派出死士鼓动原花剌子模境真神子民叛乱的“妙计”,不仅没有起到预想中的作用,还让赵朔封国内受益良多。

  其一,那些新科进士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战争是最锻炼人的地方,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容不得半点含糊。这些缺乏实务锻炼的新科进士,在战争中迅速成长起来,已经成为优秀的地方官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基本掌握了当地语言,不再时刻离不得翻译了。

  其二,汉军屯田兵,杀了人见了血,得了财富和女奴。

  道听途说是一回事,亲身体验是另外一回事。

  这些来自山东河北的农民,更加清醒地明白,自己的土地究竟是怎么来的。那是赵朔率领将士们奋勇厮杀抢来的,是他们浴血奋战守卫的。他们越发把这新徙之土当做了自己的家园,对赵朔也越发忠心。

首节 上一节 188/4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下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