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第46节

  “哦,难得,杨相有奏,讲来!”

  朱元璋这话说得……有些玩味,眼神也带着那么一丝丝戏谑。

  可惜,冠冕前面的珠帘彻底给挡住了,杨宪站在下方看不到。

  他只是本能的感觉有那么一点点不对。

  但是,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人都站出来了,哪里还有缩回去的道理。

  索性,压下心中那一丝丝莫名其妙的惶恐,坦然道:

  “陛下,臣弹劾翰林学士、今科恩科主考胡惟庸。”

  “此人身为本科主考,不思殚精竭力以报君恩,反倒是胡乱出题、应付了事。”

  “此举不仅是视我大明抡才大典于儿戏,更是拿君上的恩宠当玩笑。”

  “故此,臣弹劾胡惟庸耽误国事、办事不力,恳请陛下严惩,以儆效尤!”

  杨宪身为带头大哥既然已经站出来了,那身为小弟的一众麾下官员,哪里还站得住。

  当即,一批批看似毫无关联,分属各个衙门、不同职级、不同职司的官员,前赴后继的站了出来。

  所有人都是一句话“臣附议!”

  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官员,看到眼前这一幕简直头皮发麻。

  唯独朱元璋嘴角的那丝冷笑,愈发的明显了。

第58章 早朝上的弹劾闹剧

  第五十八章早朝上的弹劾闹剧

  朱元璋作为草根出身的皇帝,其实在很多事情上,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毕竟,过往的皇帝,哪怕是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那也都是高门大户出身的。

  唯独朱元璋,草根出身都难以形容,或许用尘埃出身来形容更加合适。

  挨过饿、吃过苦、杀过人、上过当、当过和尚……

  一路既有贵人扶持、气运加身,也有他自己持之不懈的奋斗和努力。

  就好比现在,朱元璋不仅能看得懂臣子们上的奏折,从奏折那弯弯绕绕的话里面分析出臣子要表达的意思,自己还能写出一手工整的字来。

  这对于一个当初大字不识的人来说,全都是他努力之下的结果。

  也正因为如此,文臣眼中朱元璋身为君主的想法,其实跟朱元璋本人的固有思维压根不搭。

  就好比眼下这事,朱元璋听完杨宪的话后,只是瞄了一眼,就发现出头的全是江南一带的官员。

  光是这个场景,立马就把杨宪弹劾胡惟庸一事的真实性给下降了五成。

  毕竟,这摆明了就是江南一党打算冲着淮西人下手嘛。

  党争一事,本身就会有很多添油加醋的成分在。

  与此同时,科举这件事,虽然朱元璋挺看重的,但是这玩意儿在朱元璋眼里的实际意义,绝对跟杨宪他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什么抡才大典的重要性、什么为国举才的庄严……

  都是狗屁!

  他朱元璋就想弄点能干活的“长工”,来给老朱家卖力干活而已。

  而科举,在朱元璋眼里,就是个挑选“长工”的考试而已,没啥特别的。

  若是别的形式能更好的挑选“长工”,那说不定朱元璋扭头就把科举踹到一旁了。

  而之前历届科举选出来的士子眼高手低、空谈误国的模样,确确实实让朱元璋比较失望。

  要知道,朱元璋历史上可是停过好几届科举的。

  或许对于其他皇帝来说,科举这事儿,代表着文华昌盛、名留青史。

  可朴素的朱重八表示,没得好处、选出来的废物,要了有卵用?

  那还是别浪费咱的银子了。

  偏生好死不死的,胡惟庸这个异类出现了。

  一通忽悠之下,把自己存了黑心思的歪题,偏生说成了甄选士子的救命良药。

  一条条、一桩桩的掰着指头给朱元璋算了个清楚。

  这可比什么青史留名、文华昌盛之类的虚名、屁话更对朱元璋的胃口。

  而真正让朱元璋决心支持胡惟庸的理由,是他事后真按照胡惟庸的说法去查了。

  还别说,根据破题思路的不同,对照胡惟庸那个说法,还真就蛮符合的。

  破题思路为“不知道、诚信”的,还真就是憨直、本分之人。

  破题思路为“杂书”的,那真就是游学多年或者性喜杂学的,见多识广、博览群书。

  而破题思路为“四书五经”的,那可都是一个个把经史典籍给读出花来的苗子。

  好嘛,胡惟庸一通瞎忽悠居然真就得到了实际的印证,那这就不是忽悠啊。

  所以,胡惟庸的考官之位,简直不要太稳。

  毕竟,说白了科举这事儿就是给朱元璋这个“地主老爷”选长工。

  朱元璋这个“地主老爷”觉着挺好的,你杨宪一个当长工的忽然冒出来说不好,你算老几?

  不过,朱元璋心里不舒服归不舒服,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

  而另一边的李善长,先是吃了一惊,随后差点当场笑出了猪叫声。

  不怪李善长笑。

  因为他上门退婚一事,他跟胡惟庸已经实际上割裂了。

  而胡惟庸辞掉丞相一职闭门谢客之后,其实就已经主动跟淮西那帮老兄弟们切割了。

  如今的胡惟庸,固然跟淮西一派还有不少香火情在,但实际上,就是孤家寡人一个。

  如果硬要说胡惟庸是谁的人,那实际上,他是朱元璋的人。

  没错,胡惟庸如今折腾来折腾去,把自己折腾成了“孤臣”!

  而这种人,看似孤立无援、孑然而立。

  可实际上呢?

  特娘的,你得罪他就等于打了朱元璋的脸!

  老对手干出此等不智之事,李善长不笑才怪。

  李善长在笑,刘基刘伯温则是满脸的忧色。

  他是朝中少有的几个看得清楚的。

  他同样发现了胡惟庸如今定位、身份的改变。

  所以,刘伯温清楚的知道,杨宪今次怕是要碰一鼻子灰了。

  因为,如今的胡惟庸不结党、不营私、不揽权、不贪财,低调得简直不像是个当过宰相的人。

  若不是今天事情牵扯到了胡惟庸,才猛然间提起他的话,朝堂之中还有几人能想起他?

  可偏生就是这么一个人,朱元璋一旦有事,便毫不犹豫的把人叫了出来。

  结果,人甭管外面名声如何,至少在朱元璋这里,觉着胡惟庸差事办得非常好。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胡惟庸才是真正简在帝心之人啊。

  而杨宪呢?

  当上右丞相之后,在一声声杨相的称呼之中,飘了啊。

  此事居然都没跟自己商量一句,便直接在朝堂之上发动了。

  呵呵,碰碰壁,让杨宪冷静一下,或许也是个好事。

  到底是当过朱元璋军师之人,事情的走向完全按照刘伯温心中所想。

  朱元璋压根没怎么搭理杨宪以及站出来的这一批人,咂咂嘴,甚至都没怎么发表看法,冲着一旁的宋利摆了摆手,便直接宣布退朝了。

  杨宪人都傻了。

  这算啥啊。

  怎么连答复都没一个啊,他这个右丞相难不成就这么不值钱?

  杨宪这会儿已经不仅仅是盯着胡惟庸或者淮西人了。

  在他看来,这还是体现他自己地位、权力、威名的一战,绝不容有失。

  因此,下朝后,脸色铁青的杨宪直接开始安排了。

  他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朱元璋不打算在朝堂上处理。

  那行,那他就找几个学子,让他们发表看法,顺便将他们的话,记录在册,递给朱元璋。

  他就不信,这样都还不能把事情闹腾起来。

  他杨宪、杨丞相,绝不轻言放弃的!

第59章 胡惟庸:坐等杨宪被噶

  第五十九章胡惟庸:坐等杨宪被噶

  对于朝堂上的风风雨雨,胡惟庸是压根没管。

  其实,这里头也有说道。

  因为实际上胡惟庸是“有资格”去上朝的。

  或者说,按道理他本就应该去上朝才是。

  可胡惟庸哪里受得了这个天天早起去那儿站着的苦。

首节 上一节 46/3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在三国练神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