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三国练神功

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174节

  突出一个白嫖,而且是一直白嫖一直爽,时不时地找准机会就在孙坚的菊花上来上一招千年杀,伤害不大,可实在是太让人难顶了啊。

  每次都是联军烧火做饭的时候来,有时候还是半夜来搞上几波,让联军睡觉都睡不安稳,以至于不少人第二天都是顶着个黑眼圈上阵,都快被徐荣给整出神经衰弱了。

  然而孙坚等着等着,却发现不对,他本以为不会派来的援军,竟然他娘的杀过来了!

  双方交战后的第四日清晨,荀攸终于亲自领兵,带着两万余刚刚完成整编的西凉军,就这样浩浩荡荡开拔到了伊河北岸,与孙袁联军隔河对峙。

  这下子,孙坚更加没办法攻城了。

  联军大营内,孙坚找到袁术,直接厉声质问:“汝之前曾信誓旦旦梁县孤立无援,为何荀攸会带着援军前来?”

  孙坚感觉自己被耍了,汝南袁氏牛皮吹得震天响,还说什么帮助拖延援军到来的速度,几个荀攸不声不响地,就通过隐秘行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自家面前。

  然而孙坚一肚子火气,袁术的心中同样也十分不爽,他从孙坚激烈的言辞中感觉自己受到了轻视,因而当场发飙:“孙文台,你这是在质问我吗?若非你未能早早攻下梁县,何至于令我军如今腹背受敌?”

  两人针尖对麦芒,气氛为之焦灼,大有自己人大打出手的意思。

  幸好袁术麾下长史杨弘见势不妙,当即出来打圆场说道:“主公,乌程侯,荀公达虽亲自率领援军前来,然而人数并不算多,我军仍然占据兵力上的优势。更何况眼下的京师没了荀攸镇守,已成一座空营,我料定洛阳城内很快就会出现变数。届时北军内外交困,眼前这看似雄壮的两万大军,亦将不攻自破。”

  孙坚听了,心中怒气也消散不少,收敛言辞,低声说了一句:“既如此,那吾就安心等上一等。”

  待孙坚离开营帐,袁术终于憋不住破口大骂:“一介武夫,也敢在我面前摆谱?此人当真该杀!”

  杨弘生怕袁术乱来,只好继续劝他:“主公,孙坚此人勇猛彪悍,眼下留着他尚有用处,何必与他起争执呢?主公若是志在天下,当胸襟开阔才是,区区武人,粗鄙一些也属平常。”

  “哼,那就暂且放他一马。”

  袁术从善如流,接受了杨弘的谏言。

  至于心底里,他却是对孙坚记恨上了,不过觉得来日方长,待成事之后,再来收拾孙坚也不迟,所以才没当成发作。

  这个时期的袁术,虽然个性也是狂妄傲慢,但基本的智商和格局还是在线的,否则也无法在诸侯割据的早期成为与袁绍并列的领军人物,并且还割据淮南长达七年之久。

  经此一事,孙坚和袁术两人虽然矛盾暂时缓解,但激烈的争执还是让本就各怀心思的孙袁联军内部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徐荣渡河之后,便面见荀攸:“荀侍郎的隐之军势当真是神出鬼没,且计策辛辣,竟洞彻人心至此,不过略施小计,便成功挑拨孙坚与袁术的关系,使他们离心离德。”

  荀攸引而不发,这一招比直接开打还狠。

  毕竟拥有共同目标的孙坚和袁术,在面对直接的威胁时,很可能会选择精诚合作,同心戮力。

  但他领兵停在河对岸,既不进攻,又保持对孙袁联军的巨大压力,却是足以让孙坚和袁术都为此而深感焦躁不安。

  一个人越是焦躁,就越是容易误判形势。

  而孙坚与袁术,又恰好都不是能够很好地控制自身情绪的人,暴躁的性格,让他们直接落入了荀攸的算计之中。

  两军再无法配合无间,自然难以攻下梁县,只能等待洛阳局势变化。

  六十里外,洛阳城。

  董承连夜进宫找到了皇帝刘协,刚入却非殿,便跪倒在地:“陛下,荀公达和那两万大西凉降兵此刻都已经离开京师,此诚千载难逢之良机,陛下应早作决断才是。”

  正在秉烛夜读的刘协,闻言激动地扔下手中的竹简,整个人更是直接站了起来:“当真是天助我也!”

  刘协自幼聪慧懂事,又岂会甘心真正等到成年之后才掌握权柄?

  皇兄刘辩的惨死,让他无比迫切地希望能够掌控自身的命运,而不是继续当一枚别人手里的棋子。

  毕竟棋子到了必要的时候,往往都会沦为弃子。

  刘协可不想自己像他的皇兄刘辩那样,生得憋屈,死得糊涂。

  而经过董承等人为他谋划和分析,刘协也认为,想要掌握命运,想要掌控皇权,唯有强大的武力!

  因此刘协需要一支强兵拱卫在自己左右,如此一来,他以剑圣王越为将,自己才能安安稳稳地活到成年,然后顺顺利利的亲政。

  为此哪怕对王景和北军动手,也在所不惜。

  没错,王景确实是他的恩人,将他从董卓的手里救出。

  可皇帝作为一种纯粹的政治生物,是不能被个人的感情所左右的,因此刘协哪怕对王景十分感激,但动起手来,也绝不会客气半分。

  当年韩信不也为帝朝打下了偌大的江山社稷吗?

  可淮阴侯最后的下场如何?

  刘协和董承并不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实全都在袁隗的掌控之中,甚至眼下的局面,就是袁隗故意引导所至。

  而刘协虽然聪慧,可到底不过是个孩子,他天真的以为,只要他掌握了兵权,拥有了强大的武力,就对朝中的文武大臣分化拉拢。

  还将手握雄兵,威震宇内的祁侯王景视做威胁,认为不杀王景,他刘协就坐不稳皇帝的位置。

  “国舅,眼下朕身边唯二能信得过之人,便只有你和帝师了。而对付祁侯一事,就连帝师亦不知情,朕只能仰赖于你了。”

  董承闻言激动不已,连忙向刘协表忠心:“陛下,如今世道纷乱,天下未平,若想励精图治,还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方可成事。”

  昔日大将军何进,手握天下兵马大权,连皇帝刘宏都拿他无可奈何。

  这等风光和气派,董承心中早就向往已久。

  所以现在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怂恿刘协夺回西园,然后再想办法从王景手里夺过兵权,妄想着将北军八营都全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奈何之前对西园出手,却被荀攸所阻,功败垂成。

  以至于董承眼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打算效仿王景,自己招募士兵进行训练。

  刘协虽然聪慧过人,可毕竟只有九岁,毫无政治经验,居然点头同意了这个建议:“国舅,练兵一事,朕必倾力支持,你放心去办便是。”

  “陛下英明!”

  然而组建军队需要粮食、兵器和铠甲,这些都要花钱,河间董氏虽说富裕,可依旧负担不起养兵和练兵的开销,所以董承立刻又向刘协提了一个建议:“陛下,为了筹集军费,还请加征赋税。”

  “此事恐怕不太妥当吧?”

  董承提到加征赋税一事,刘协就有些抗拒。

  虽然年幼,但成为了皇帝,刘协这点常识还是有的,知道加征赋税的皇帝,往往不是被骂昏君就是被暴君。

  可董承却振振有词:“陛下,如今时势唯艰,朝廷的府库早被董卓与王景二人挥霍一空,若不加征赋税,吾等如何招兵买马,镇压不臣?”

  “长痛不如短痛,臣知陛下爱民如子,但须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陛下应当尽快作出决定才是。更何况,此举亦是为了百姓着想啊,若无强军镇守,洛阳朝不保夕,京师之内的民众又岂能过上好日子?陛下难不成希望董卓之事重演?”

  一提到董卓,刘协立刻不淡定了。

  洛阳在西凉军的统治时期,上至豪门公卿,下至寻常百姓,谁不深受其害?

  因此董承的话,让刘协不得不正视洛阳守备空虚的问题,最后只能点头同意了加征赋税的提议。

  原本加税这种事情,要征也是大家一起被征收。

  可世家豪族不好惹,因此董承的主要征税对象,只能是平民。

  这下子,原本就日子不太好过的洛阳地区的百姓,生活顿时变得更加艰难困苦起来,平白无故就被朝廷狠狠刮去几层皮。

  董承先是在主要的交通干道上设立关卡,向过往商旅课收重税,推翻了此前王景为了促进洛阳商业贸易发展而制定的规则。

  甚至董承之后还派人下到周围的县乡,去征兵征税,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皇帝不差饿兵,一群拿着刀剑上山下乡的兵卒辛辛苦苦去征兵征税,不得为自己捞上些许好处?

  很快的,许多农户家中仅剩的口粮都抢走,甚至还因为强制征兵的事情而惨遭各种勒索,不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

  对待百姓,董承和他的手下如狼似虎,凶狠非常。

  但是面对世家豪族,他们却彬彬有礼,秋毫无犯。

  因此哪怕闹得民怨沸腾,怨声载道,可董承却依旧得了一个“能吏”名声,不少人都对他的举措赞不绝口。

  很快,董承就迅速招兵买马,征募到了两万乡勇。

  至此,董承彻底掌握了权力,一跃而上,真正跻身于帝国最顶级的权贵行列,还被刘协拜为车骑将军,得以开府,能够名正言顺地开始组建势力。

  不少世家子弟,慕名而来,投身在董承门下,成为了他的幕僚。

  其中就有河东卫氏出身的卫仲道,以及他的兄长卫觊卫伯觎。

  河东卫氏此前虽然投靠了王景,但世家就是这样,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眼下卫觊听闻王景“受伤病危”的消息,立马就跳槽到了董承的保皇派阵营当中,脱离新党派系。

  甚至为了取信于董承,以及讨好皇帝刘协,卫觊不惜暗中向董承“捐献”了大量的钱粮,让自己和弟弟卫仲道都换到了一个官身。

  卫伯觎得到是从事中郎这一官职,六百石,而卫仲道则是出任令史,秩二百石。

  不过虽然获得了官身,可卫仲道这几日心情似乎不太好,整个人郁郁寡欢,本就身虚体弱的他,更是因此积郁成疾。

  卫伯觎见了,忍不住问道:“心情不好?”

  “嗯。”

  卫仲道随口应了一句,便又再次默不作声。

  两人虽是兄弟,但年纪相差极大,卫伯觎已经三十五岁,早就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而卫仲道却才刚刚行完冠礼,年满二十,未曾娶妻。

  卫伯觎看见卫仲道魂不守舍的表情,就知道自己的弟弟还忘不了那个叫做蔡昭姬的姑娘,便长叹一声对他说道:“哎,你若真的喜欢昭姬姑娘,为兄豁出去这张脸,亲自替伱去求得这门亲事。”

  “当真!”

  卫仲道原本死气沉沉的表情瞬间起了变化,仿佛一下子又活了过来。

第129章 下头男卫仲道

  “唉~”

  卫伯觎又忍不住叹气,自己这个弟弟,怕是真的对才女蔡琰情根深种,以至于都难以自拔了。

  其实以蔡邕现在的情况,河东卫氏是很瞧不上眼的。

  毕竟如今保皇派大有起势的苗头,国舅董承上台掌权,蔡邕则是被当成了王景的党羽,而更要命的是蔡邕此前还曾被董卓所重用,这样充满“污点”的身份,在眼下的朝堂上必然受到各方打压。

  因此蔡邕丢官去职都是轻的,严重一点,甚至很有可能会丢掉性命。

  如此一来,蔡家已经完全没有了联姻的价值。

  可架不住卫仲道就是喜欢蔡琰啊!

  或许因为是老来得子的缘故,卫仲道从出生时起,在家中就很受父母宠爱,加上从小体弱多病,因此家里人都让着他宠着他。

  卫伯觎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弟弟为了一个女人而变得形销骨立,因此干脆帮他求了这门亲事。

  可卫伯觎亲自去了一趟蔡邕府上,道明来意之后,却只得到了冷冰冰的两个字作为回应,还是蔡琰亲口所说。

  “不嫁。”

  蔡琰明亮的双眸眼下只有冰冷和厌恶,即便是卫觊这位河东卫氏的家主亲自登门为弟弟卫仲道求亲,蔡琰也丝毫没有要给卫家面子的意思,直接态度强硬地拒绝。

首节 上一节 174/1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